中國人常說,“少不看《紅樓》,老不看《三國》”。《三國演義》的地位,僅次于《紅樓夢》,在《三國演義》里塑造最成功的人物,當屬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的臥龍先生。每個中國人心中,心里都藏著一副諸葛孔明搖著羽毛扇指點江山的瀟灑畫面。 成年了,回來再看《三國演義》,忽然發現自己少年時的愚鈍。諸葛亮既不是道德上的楷模,也不是團隊的建設者,更不是杰出的統帥。 做人無誠信 人們津津樂道的諸葛亮三氣周瑜就是諸葛亮做人無誠信無原則的最佳注釋。 吳蜀聯盟抗魏,赤壁之戰后,諸葛亮卻背信棄義,在周瑜和曹仁激戰正酣的時候,偷襲南郡,而且還利用南郡兵符一氣騙取了荊州和襄陽。無誠信者必虛偽,在周瑜被氣死后,諸葛亮卻在吊喪時聲淚俱下,悲痛萬分。正因為諸葛亮多次違背承諾使得吳蜀聯盟破裂,使得東吳上下一心,時刻準備報復蜀國。后面的關羽張飛被殺,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都是禍源于此。 當中國人都為諸葛亮只講計謀、不講信用奪取荊州叫好的時候,自然就形成這樣的價值觀,那就是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無底線”、“不擇手段”。仁義禮智信,信排在最末位。全社會對于說謊、造假,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大儒王陽明先生,龍場悟出來的“知行合一”的理論,一針見血指出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就是太虛偽,做人還是要講誠信。 翻看19世紀中期的鴉片戰爭史料,上至道光咸豐皇帝,下至伊里布、耆英、葉名琛等各級官員,說謊造假早就是習慣成自然,對外欺騙英國人,對內欺騙自己人,騙著騙著自己都信了。最后英國人發現,對付滿嘴跑火車的中國人,用武力說話比講道理管用。200多年過去了,建設誠信社會,至今依然還是中國人的夢想。 管理無團隊 蜀漢初期,雖說不上人才濟濟,卻也將星云集,時有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四大上將,又有趙云,魏延等。 到蜀國晚期的時候,蜀國人才嚴重匱乏,弄得“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諸葛亮死后,除姜維外幾無可用之人,蔣琬等平庸之輩解決不了宦官黃皓的專權。當后來鄧艾兵臨成都時,竟然找不到合適武將前去迎戰,只能舉國投降! 諸葛亮還有許多用人失察的例子:
赤壁之戰,諸葛亮不顧關羽與曹操之間復雜的情義糾葛,派關羽斷絕曹軍后路,致使后來關羽放走曹操; 荊州是戰略要地,諸葛亮卻派心高氣傲的關羽鎮守,最后導致“大意失荊州”; 街亭是后勤補給戰略據點,諸葛亮棄身邊的老將不用,卻派學院派干部馬謖守街亭,對壘久經沙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最后揮淚斬馬謖,不過是給自己的用人失誤找替罪羊罷了。 “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無大小,皆親自從公決斷”。作為一名主要決策者,忙于具體事務,喜歡團隊建設成績基本為零。不知道諸葛的“神機妙算”體現在哪里? 喜歡抓權才是真相。 治國無戰略 諸葛亮自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知道獲得了后世多少人的欽佩和同情,但是諸葛事必躬親的敬業,卻毀掉了蜀國。人做事需要認真細致,但如果沒有正確的戰略方向,越是認真細致,就死得越快。
三國初期,蜀弱魏強,戰略方向就是聯吳抗魏,唯一選擇是用“空間換時間”,搞“持久戰”,這是蜀國獲得生存的基本國策。諸葛亮的《隆中對》說得很清楚,卻在實踐中自毀盟約背信棄義,破壞了蜀吳同盟的戰略合作。 諸葛亮“七擒孟獲”,也純屬畫蛇添足。原本可以簡潔快速處理的事情,用七次出兵給了諸葛亮華麗的包裝,樹立了一位智者的偉大形象。蜀國卻被諸葛亮莫名消耗了大量實力,浪費了發展的好時機,戰略上完敗。 “六出祁山”是演義的高潮,宣傳了諸葛亮最英明最感人的光榮事跡。諸葛亮打著實現劉備遺志、攻下中原、光復漢室的旗號,對壘司馬懿,運籌帷幄,妙計迭出,最終沒有獲勝,卻成為中國人精神上的“悲劇英雄”。從戰略來看,諸葛亮必敗,而且是親手把蜀國帶上了末路。 當關羽失荊州劉備伐吳慘敗后,三國中蜀國的實力已屬最弱,諸葛亮未能審時度勢讓蜀國休養生息恢復實力,卻反而屢屢出兵北伐對最強的魏國發動進攻。蜀軍北伐都是長途跋涉,每次都是傷亡慘重,損兵折將,空耗國力,卻無功而返。諸葛卻絲毫沒有反思,樂此不疲地發動著戰爭。難道這不是誤國是什么? 反觀大反派司馬懿,戰略清晰,應對得當。司馬面對蜀軍進攻要實現三個戰略目標:一、挫敗蜀軍進攻;二、積蓄力量,取曹魏而代之;三、養兵千日,全面掌握軍隊。司馬懿雖然在表面上顯得有些被動,其實是堅決貫徹自己的戰略目的,實現了維持現狀的平衡戰略,一方面防止諸葛亮獲得大的優勢,不對魏國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脅;同時又不能擊潰諸葛亮,需要保持諸葛亮一定的攻擊力。
街亭失守后孔明在西城導演“空城計”,其實證明了司馬懿的戰略眼光。他寧可被稱為“畏蜀如虎”,也不愿沖進小縣城。真要是消滅了諸葛亮,司馬懿的命運也是堪憂啊。六出祁山,打出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盛譽,更打出了司馬懿“掃平三國、統一天下”的雄厚資本。 眼界格局,高下立判。 諸葛亮是怎么被神化的? 一個沒有信用、不擇手段、注重面子、戰略短視的朝廷高官諸葛亮為什么成為全社會的偶象? 沒有秘密,就是領導的需要。歷代皇帝,對下屬官員的要求是忠心和賢能。 首要是“忠”,無謀反之心。劉備永安宮托孤時曾明確表示:“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完全可以順理成章登上皇帝位,但他并未貿然行事,取代意圖尚未彰顯,已命終五丈原,從而完成了自己的忠君人格。后人諸葛瞻、諸葛尚之死,又為“忠貞”名節錦上添花。 其次是“才”,有治國才干。諸葛亮不是領袖式人物,做事雖無大格局,卻是行政治理的能手,為人處事謹慎,再加上有清廉之名,是百姓喜聞樂見的輔佐式官員。 集忠臣、賢相、廉吏于一身,諸葛亮理所當然成為一面旗幟。 另外,中國文人雅士的傳統,都是要當帝王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人自以為是“千里馬”,國家之棟梁,人生最大的渴望就是把才藝賣給皇家。如果有機緣遇到伯樂,就能夠實現出仕入相、光宗耀祖的的人生夢想。《三國演義》里劉備三顧茅廬給足面子,諸葛亮裝逼成功,位極人臣,自然就成為他們的終極偶像,至于諸葛亮的人品問題、格局問題,那倒是無關緊要了。 《三國演義》,不看也罷。 如果真是人才,何必要等伯樂。 誰要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妨當個笑話好了。 中國式偶像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死得早、死得恰到好處。 遠離諸葛亮式的點子大師,少看《三十六計》權謀故事,企業才能做得好。 歷史展現未來 長按鼓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