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來到平越文廟參觀。平越文廟是過去平越府祭祀孔子的廟宇和封建官辦學堂,因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故稱文廟。明洪武年間曾下令天下郡縣皆建文廟,平越文廟是由平越衛指揮張信捐地修建,文廟是我市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國學教育學習的主要場所,平越文廟占地7200平米,為木結構古建筑群,由照壁、廟門、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齋宿更衣所、名官鄉賢祠、崇圣祠等組成。 文廟的建筑歷代都遵從一定的規制。其建筑群都采用均衡對稱格式,沿著中軸線遞進展開。建筑群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為陪襯建筑,后半部分為主體建筑。整個建筑群有門、坊、殿、廡、堂、閣、亭等,這些建筑各具特色,主次分明、層次井然、明晰有序、和諧共存,共同構成了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又豐富多彩、流暢有序的外形建筑美。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文廟門前的照壁,據記載,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后人把一部分儒家經典書籍藏在照壁的夾墻中而得以保存,文廟中都建有照壁,對此事以示紀念。照壁前方是“杏壇講學”圖,紀念萬世師表孔圣先師。背面為書法家于繼東書寫的“太和元氣”中國古代盛行陰陽五行學說,中國北宋哲學家張載用“太和”一詞形容氣的絪(yin帶絞絲旁)缊(yun)未分的狀態,即陰陽二氣矛盾的統一體。太,通“大”,至高至極。和,指對立面的均衡、和諧和統一,“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沖和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
元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里,“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是指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中國封建王朝統御國家最想達到的目標也就是全國上下一團和氣,正是此意。 正中繁體字楷書“圣門”貼金大寫。在大門前地面緊貼第一級石梯坎處左面豎一長方形石柱。楷書“文武百官人等至此下馬”。大門兩側置放一對雌雄石獅,給人起步就有一種進入圣殿的感覺。中間的門一般不開,只有皇帝光臨才會開,通常只能走兩側。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泮池”又稱“泮宮”,“泮者教化也”是位于大成門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宮之池”,它是官學的標志。古代“諸侯不得觀四方,故缺東以南,半天子之學,故曰泮宮。”依古禮,天子太學中央有一座學宮,稱為“辟雍”,四周環水,而諸侯之學只能南面泮水,故稱“泮宮”。
泮池上一般有石橋,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單座多洞不等,被稱為泮橋??婆e考試時,學生過橋去拜孔子,稱為“入泮”。泮池上建橋俗稱“狀元橋”,過去的文人舉子在臨考前,都要到文廟祭祀許愿,考取了秀才之后到泮池還愿,文廟建泮池主要是為了紀念孔子對我國教育事業做出的開創性貢獻,同時也有弘揚儒學崇尚教育的含義。泮池上面的橋叫狀元橋。過去的文人舉子到文廟祭祀許愿時都會在狀元橋上返回,以示金榜高中返回;現在又說“狀元橋上走一走,高考榜上中前首”。 過橋我們看到的后院中院門分三道,東西兩側各有持敬門,中間為大成門,又稱戟門。古代作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大成門在宋代初年叫儀門,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門,頌揚“大成至圣先師”孔子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在封建時代,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教諭和訓導學教官由大成門進,士子走持敬門,不得逾矩。欞星門兩側種有槐樹,槐者一木,一鬼,然而他只能種在側面,故為“心中無鬼天地寬。”表明儒家敬鬼神而遠之。 欞星門是文廟的規制建筑?!皺粜恰奔挫`星又名天田星。《后漢書》記載漢高祖劉邦癸天祁年,命祀天田星。宋仁宗天圣六年(1029年)筑郊臺外垣,置欞星門象征天之體,旋又移用于孔廟。明代以后欞星門成為孔廟規制性建筑,蓋以尊天尊圣。文廟建欞星門,并作為第一道大門,象征祭祀孔如尊天,意為祀孔如祀天。同時,古人認為欞星門“得土之慶,其精下為靈星之神。”孔子有“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萬世師表”之稱。以欞星門命名文廟大門,象征著孔子可與天上施教化,廣育英才的靈星相比,又意味著天下文人學士匯集于此,統一于儒家門下。
鄉賢祠:明朝建立后,為加強思想控制,籠絡人才,大力推行科舉制度。朱元璋時候,下令各地文廟設立鄉賢、名宦祠。讓鄉賢、名宦和孔子一起受到祭祀。 平越文廟將平越在外地為官頗有政績者或者在本地德高望重為示范表率者稱為“鄉賢”,并立祠奉祀。本鄉賢共收錄人物85人,標準從三國到清末在史書志書上有記載的,一般曾任府道以上官吏或者本地道德文章為世俗所公認的仁人志士,所以,古時又有“奉旨入鄉賢”之說。
李福建福泉土城、安大朝,楊可陶,奚國柱建水西城第三道城墻等。
祭孔大典:“祭孔”作為一種文化的儀式存在,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一直被稱為“國之盛典”。這邊的展板上介紹的就是近幾年祭孔大典的盛況和祭文。 水街廣場: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水街廣場,水街廣場以水為設計靈感,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于此。"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里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圣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在
水街戲樓的船木上刻印著道德經的內容,建筑材料上處處有道家文化蹤跡,,這也將是我們今晚觀看大型明代服裝秀《福泉往事》的地方。大型實景明朝服飾情景劇《福泉往事》,以福泉明代歷史文化為主線,以沈萬三、張三豐、張信等歷史名人、平越市井生活為主線,通過舞蹈、武術、聲光電等展示方式,分“溯說萬三”“平越聚財”“馬馱繁榮”“福人福地”四個篇章,講述了富財神沈萬三在平越二次創業,魂歸平越的故事,展示了平越各民族團結、戍邊為國的和諧景象。各位領導,我的解說結束,今晚8點不見不散,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