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打造從孕期到3歲的專業科學育兒平臺。每天為0-3歲的寶媽推送育兒文章。為孕期媽媽建立線下準媽媽公益課堂。 寶寶哭了,如果抱,會不會因此把他給慣壞了?不抱是不是會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當爸媽的真不容易,好吧,今天由老師跟我們分享一下她的觀點和經驗,給出的建議相當實用哦。 關于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各路專家意見不一,主張一哭就抱的和不哭才抱的都有,這讓父母更沒有了方向。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的,還得靠心理學知識來提供技術支持。 安全依戀 先說說發展心理學的概念:“安全依戀”。 根據心理學家艾里克森的人格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嬰兒從0~18個月期間,他們的重要社會心理任務是解決“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這個階段,寶寶需要完全依賴父母。
如果寶寶和主要照料人的依戀是安全型的,他們能夠把照料人當作一個安全堡壘,作為他們大膽探索外部世界的后盾,對陌生人也比較友好。有一個很明顯的表現,當主要照料人離開的時候會很不安,但不會鬧得特別厲害;當她回來后,他又能夠比較快平靜下來。 而當寶寶是焦慮型的依戀關系,他們會經常黏著照料人而不愿意去探索陌生環境,害怕陌生人。當她離開時反應強烈,大聲哭鬧。即使當她回來,他們也不容易平靜下來。 6-15個月,大部分孩子會體驗這種和主要照料人分離的焦慮,我們稱之為分離焦慮。不同的是,有安全依戀感的孩子適度表達分離焦慮,比較容易被安慰,有比較強的探索性和獨立性。而焦慮型的寶寶不能接受分離,難以撫慰,獨立性和探索欲較差。 另一個研究還發現,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在餓了的時候放聲大哭,一旦媽媽靠近他,還沒開始喂奶,他們就已經不哭了。這說明,在頭幾個星期里,他們意識到了媽媽的照顧行為,所以當媽媽靠近時,他們知道媽媽來照顧他們了,就停止哭了。嬰兒就是這樣通過媽媽迅速、穩定、重復的行為來學習自己和媽媽的關系,建立對媽媽,進而對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安全依戀感的建立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將來的人際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以,從安全依戀的角度來說,寶寶哭了,父母應該怎么做,就比較清楚了。 寶寶啼哭 我們再了解一下寶寶的啼哭。 首先,寶寶的哭有與其他人溝通交流的作用。有研究發現,在0~3個月期間,如果父母對嬰兒的反應比較及時而恰當,會有以下“好處”:等這些孩子長到8~12個月的時候,比那些父母反應不及時的孩子,哭得少多了。這些孩子(8~12個月)的溝通方式發展相對要好,比如,他們會利用臉部表情、手勢、牙牙學語的聲音來和別人溝通,而不需要總是用哭聲。 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對寶寶的哭聲有時候反應及時,有時候又不管,這種不規律的方式讓寶寶無法判斷父母到底會不會來滿足他的需要,這樣的寶寶無法信任父母,反而會哭得更多,比較難撫慰。 其次,我們需要了解寶寶哭聲的規律。根據大量的研究發現,寶寶的哭聲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從出生到6周,哭聲的次數逐漸增多并在第6周達到高峰。之后會逐步下降,到4個月~12個月,寶寶哭聲的次數就比較穩定了。所以寶寶滿月以后可能啼哭次數會越來越多,這個時候父母不需要緊張,因為所有的寶寶都是這樣的趨勢。
Q&A:有求必應會不會把寶寶寵壞了?有很多父母會產生疑問,如果寶寶一哭,我們就去抱或者有求必應,會不會把寶寶寵壞了? 答:這個顧慮很常見,不過希望能打消這種疑慮。 0~3個月的寶寶他們的哭聲是真實的信號,反映了他們的生理狀況,也就是說,這個階段,寶寶哭了,肯定是有真實的需要。這個階段的小寶寶還沒有能力通過假裝哭來控制父母,因為他的認知和思維沒有發展到理解“行為和后果”這樣的邏輯關系的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及時反應,并不會把寶寶寵壞。 7~9個月的寶寶寶寶的認知和情緒飛速發展,啼哭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變得 “有意識”了——因為他們慢慢明白哭聲所帶來的后果。 這個階段你會發現,嬰兒喜歡對著某個特定的人哭。 9~12個月的寶寶更是能夠把哭聲和一些身體語言結合起來,比如,一邊哭一邊看向主要照料者,向他們做一些手勢等等,來“訴求”他們的需要。啼哭逐漸成為了有指向的社會行為。 12個月以后的寶寶孩子的啼哭真正逐步變得有意識起來。他們開始知道怎么利用哭聲來控制大人了,而且通過前半年的練習和聲帶的發育,他們對哭聲的控制更加嫻熟,不僅會大哭,還會尖叫,變著調子哭,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階段,寶寶一哭父母就飛速去抱,就會像很多媽媽抱怨的那樣,寶寶會越來越頻繁地利用哭來脅迫父母。這個時候父母才需要注意,不能被孩子的哭聲所控制,不能孩子一哭就抱。要記住,建立安全依戀感并不是靠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來實現的。對于哭聲父母要怎么反應,要根據孩子的月齡和具體的情景區別對待。 這樣做可以減少寶寶哭鬧,讓他快樂:
心理學小知識: 艾里克森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并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質,這些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在0~2歲,主要的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在2~4歲,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 |
|
來自: 昵稱34177217 >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