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生 宋文然 不久前,民政部發布了《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值得關注的是,醫養結合再次被提上日程。規劃指出,將重點發展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增加養老型、醫護型養老床位,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到2020年,實現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床位數達35至40張,其中護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 當前,我國正進入老齡化的高速發展期。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萬人,占總人口的16.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占總人口的10.1%。老年人群作為社會醫療資源服務的主要群體,其對于醫療、護理、康復服務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這給我國的養老、醫療體系帶來了巨大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發展將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衛生服務,同時也能有效緩解醫院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 “醫”“養”界定是難題 醫養結合的核心在于將醫療和養老結合在一起,而兩者結合之后產生的費用等問題亟須政策規范和支持。 目前,怎樣通過促進醫療、康復、養老、護理等資源的全面整合,推動“醫康養護”一體化發展,最終實現便捷、連續、有效的醫養結合新模式,成為我國在醫療領域推進供給側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醫養結合的核心在于將醫療和養老結合在一起,而兩者結合之后產生的費用等問題則亟須政策規范和支持。醫改專家徐毓才告訴中國商報記者,醫養結合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著不好判斷的現實問題。特別是什么時候算“醫”,什么時候算“養”,難以界定。符合“醫”的標準,就可以使用醫療保險資金報銷;要是不符合“醫”的標準就算“養”,而“養”的部分怎么解決等等,仍是當下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盡管民政部的規劃中指出,入住醫養結合養老結構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醫保報銷待遇,但是卻沒有相應的具體實施措施出臺。比如,怎樣實施就地醫保報銷?報銷的比例是多少?城鎮和農村的醫保報銷比例是否相同?這些具體問題都是需要進一步去解決的。 有專家建議,民營養老機構在設置醫療機構時,對于符合醫療定點條件的,可依申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簽訂定點服務協議,使得入住的老年人能夠按照規定享受相應的醫保待遇。這樣,在維護入住老人權益的同時,也可以增加養老機構自身的競爭力。但此舉仍需醫保等相關政策支持。 要推進醫養結合,就要讓相關的標準政策跟得上腳步,只有建立了嚴格規范的醫保政策,才能使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更加為老年人所用,讓老年人放心地享受優質服務所帶來的便利。 人才培養是關鍵 制約全科醫學發展的最根本因素還是全科醫學不受社會重視,沒有較好的薪酬體系和有效的激勵機制。 落實醫養結合所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專業人才的欠缺,從業務需求來看,醫養結合人才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是機構管理人才,其二是技術人才。對于技術人才,我國缺乏完善的全科醫生培養體系,全科醫學人才的輸送存在較大缺口。為此,國務院于2011年出臺了《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提出了培養全科醫生的總體目標。衛計委也制定了《全民健康衛生人才保障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通過多種途徑培訓30萬名全科醫生。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老年醫養結合產業分會常務副會長張海澄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盡管培養全科醫生的需求已經非常明確,但全科醫生的培養現狀與“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的目標仍相去甚遠。由于目前全科醫學地位不高、職業前景模糊,所以全科醫生的招生情況并不令人滿意,這一點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我國目前選擇全科作為第一志愿的學生很少,多數全科學員是沒考上其他專科而被調劑來的。這一現象和歐洲一些國家存在著明顯差異,以英國為例,成績好的醫學生第一志愿普遍都會選擇全科。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在培養過程中缺乏專業師資,張海澄告訴記者,現在國內的全科醫生基本上都是由專科醫生帶領的。也就是說,從師資這一層面就缺乏全科專業人才,從而導致全科人才的培養機制存在著明顯漏洞。第二個原因則來自于薪酬待遇。 張海澄透露,瑞典全科醫生收入是社會平均水平的2.2倍,美國全科醫生收入可達3.7倍,英國全科醫生的收入則達到了社會平均水平的4.2倍。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的醫生在社區工作的收入要高于在醫院就職,所有的醫學生在大醫院經過三年培訓之后都可以選擇到社區進行醫療服務,這樣的舉措也就鼓勵了優秀的人才進到社區,去充當市民健康的守門人。 徐毓才也表示,制約全科醫學發展的最根本因素還是全科醫學不受社會重視,沒有較好的薪酬體系和有效的激勵機制,培訓的人才留不住。所以,建立獨立且有吸引力的全科醫生薪酬體系是當下很關鍵的一項任務。 滿足老人需求是核心 當前的養老服務應給老年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和自主選擇權,以供給側改革為出發點,滿足居民的養老需求。 醫養結合主要的服務目標是老年人群體,所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是推進這一模式的首要任務。 目前,我國老年人養老的模式可大體分為三類,一是以家庭為基礎的醫養結合一體化服務;二是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服務;三是專業機構類型的醫康養護一體化服務。老年人群根據自身需求的不同,可選擇三種模式中的任意一種享受健康養老服務。 在過去的認知當中,我們普遍將養老服務與專業養老機構掛鉤,而醫養結合為前兩種方式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能夠讓老年人在相對更加舒適的環境中享受到體貼到位的養老服務。但因目前這一模式依然處于前期探索階段,還有一些細節需要進一步協調。 張海澄建議,醫院和養老機構應該注意整合周邊的社區資源,通過社區簽約醫生(家庭醫生)為社區老人提供從預防、保健、免疫、健康宣教到初級診療、轉診等接地氣的養老醫療服務,養老機構更要依托于周邊的醫療機構為老人提供初級醫療保障服務,營造居家養老、居家醫療的氛圍。通過建設家庭養老病床,提供家庭醫療、護理、康復等服務,給老年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和自主選擇權,提供專業、可定制的養老服務,以供給側改革為出發點,滿足居民的養老需求。 綜上所述,醫養結合的新模式涉及到政策落實、人才培養、服務方式等多個方面的變化,轉變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關鍵性難題,只有妥善地將問題逐個攻破才能夠真正將醫養結合的優勢發揮到最極致,從而從根本上優化老年人的養老環境,推動社會向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相關 〉〉〉 多地醫養結合推進情況 青島:在推進醫養結合方面,青島市起到了領先帶頭示范作用。該市于2012年7月作為全國首創,將二三級醫療機構提供的“專護”、老年養老機構提供的“老護”以及社區的家庭病床即“家護”,統一合并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該護理制度作為基本醫保制度的延伸和拓展,其基金來自于城鎮醫保基金,每年從個人賬戶中支出0.2%,統籌賬戶中支出0.2%,再從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2000萬元,單位和個人無需另行繳費。 廣東:廣東省提出建設中醫藥健康服務合作區,積極發展社會辦中醫,促進中醫藥與養老相結合。該省未來將建設1至2個中醫藥醫養結合的試點城市,開展中醫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合作,促進醫養融合對接,支持養老機構開辦中醫醫院,并依托現有公益性養老服務設施和資源,在街道社區建設居家養老中醫藥服務平臺。到2020年,形成規模適宜、功能互補、安全便捷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模式。 石家莊:養老機構按照擁有床位數量,500張以上的設立醫院、100張以上的設立醫務室、100張以下的與醫療機構實行簽約服務。到2020年,市級至少建成一所500張床位的護理型養老機構,所轄縣(市)、區分別至少建成一所不低于200張床位的護理型養老機構。推進城市社區家庭醫生團隊建設,到2020年組建不少于800支由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公共衛生人員組成的社區家庭醫生團隊,推動農村地區鄉村醫生“3+X”簽約工作。 (責任編輯: HN6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