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發生于乳腺小葉和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也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但已被證實雌性激素的活性與乳腺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乳腺癌病人多發生在40—60歲絕經前后的女性。全球乳腺癌的發病率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呈上升的趨勢,乳腺癌已經成為婦女健康的最大威脅。 病例: 周某,女,64歲。2008年5月7日首診。 病史:乳腺癌術后6月余,6周期化療后。術后病理示:浸潤性癌;ER(+++) PR(++)。現癥見:易疲乏,易汗出,口苦,口中乏味,食欲一般,睡眠可,二便調。舌淡暗,苔白,脈濡。 中醫辨證與治法:肝氣郁滯,邪入血中,陽滯于陰,凝結成毒,發為乳巖。立疏肝解郁,化痰散結之法。手術及化療易耗氣傷陰,損傷機體正氣,化療后邪毒滯留機體,故兼之以益氣養陰清熱。 方藥 1方:柴胡,香附,山萸肉,赤白芍各,黃連,百合,仙鶴草,浙貝母,夏枯草,生黃芪,旱蓮草,地骨皮,砂仁,炒棗仁,白花蛇草。 2方:柴胡,桂枝,牡蠣,雞血藤,白芍,生甘草,香附,浙貝母,生黃芪,丹皮,澤蘭瀉,砂仁,炒棗仁,地骨皮,徐長卿,白花蛇草,焦檳榔。 3方:鱉甲,地骨皮,秦艽,烏梅,雞血藤,白芍,丹皮,柴胡,香附,生黃芪,桂枝,旱蓮草,生首烏,白蒺藜,穿山龍,浙貝母,夏枯草,炒棗仁。 4方:柴胡,黃芩,太子參,清半夏,雙花藤,丹皮,玉蝴蝶,生黃芪,浙貝母,地骨皮,血藤,炒棗仁,肉蓯蓉,火麻仁,石斛,砂仁,黃連。 5方:制麻黃,炮附子,細辛,生黃芪,生白術,生地榆,炮姜,桔梗,豬茯苓,砂仁,仙鶴草,雙花藤,肉蓯蓉,火麻仁,白芷,丹皮,炒棗仁,生甘草。 6方:柴胡,防風,烏梅,炮姜,桔梗,生甘草,生黃芪,仙鶴草,地骨皮,生白術,火麻仁,番瀉葉,炒棗仁,枳實,肉桂,黃連,玉蝴蝶,麥冬,威靈仙,炮附子。 治療經過及療效: 2008年5月14日二診:服用1方7劑后,汗出有所好轉,睡眠可,食欲仍一般。遂予原方去旱蓮草、地骨皮加元胡、威靈仙、焦檳榔、雞血藤。 2008年5月21日三診:再服7劑后,汗出明顯好轉,納食增加,睡眠可,左肋間疼痛。仍守前法,稍作調整。二診方去元胡、威靈仙、焦檳榔加白芷、徐長卿、焦三仙、地骨皮。 2008年5月29日四診:全身癥狀已漸見好轉,未訴明顯疲乏,汗出好轉,食欲恢復正常,睡眠差。患者準備行放療,故予2方行放療前治療。 2008年6月5日五診:患者放療中,略感疲乏,余癥狀不顯,食欲可,睡眠差,舌淡暗,苔白,脈濡。續予2方去徐長卿加威靈仙、珍珠母。 2008年6月12日六診:患者放療結束,出現左上肢浮腫,汗出好轉,食欲可,睡眠差。仍遵前法,五診方去砂仁、珍珠母、白花蛇草、焦檳榔加生首烏、白蒺藜、穿山龍、焦三仙。 2008年6月19日七診:左上肢仍浮腫,易汗出,食欲一般,睡眠一般,二便調。放療后陰傷內熱,虛陽躁擾,予3方加以滋陰養血,退熱除蒸。 2008年6月26日八診:仍左上肢浮腫,易汗出。繼以原法加利水斂汗之品。七診方去夏枯草加桑枝、浮小麥。 2008年7月3日九診:汗出好轉,仍左上肢浮腫開始消退,出現皮疹。患者內熱已不顯,前方去退熱除蒸之品,加以補虛利水。八診方去秦艽、鱉甲、白芍、桑桂枝、生首烏加防風、豬茯苓、菟絲子、仙鶴草、澤瀉、蟬衣、焦三仙。并配合清熱利濕之方藥外洗。 2008年7月10日十診:皮疹已開始消退,出現口腔潰瘍,左上肢浮腫減輕,易惡心,易汗出。仍尊前法,十診方去菟絲子、仙鶴草、旱蓮草、蟬衣、焦三仙加雙花藤、百合。仍以前方外洗。 2008年7月17日十一診:皮疹明顯消退,口腔潰瘍,左上肢浮腫減輕,疲乏,易汗出,食欲差,大便干,舌淡暗苔白,脈滑。患者熱象顯,遂擬4方兼以清熱。繼用原方外洗。 2008年7月24日十二診:皮疹已不明顯,浮腫已消退,口腔潰瘍未愈,易汗出,睡眠可,大便干。患者熱像已退,陽虛表邪滯留,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解表,予5方7劑。 繼續5方加減治療6周后,患者口腔潰瘍愈合,一般情況可,飲食睡眠均恢復正常,仍易汗出。再服6方加減治療8周后,臨床癥狀已基本消失,一般情況可。至今一直持續門診服用湯藥治療,療效佳。 溫馨提示:以上藥方以及藥劑僅供參考,由于每位患者患病及體質不同,用藥方法及藥量均需對癥下藥,切勿亂用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