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植】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 主產于吉林、遼寧、黑龍江。栽培者為“園參”,野生者為“山參”。 此植物有多個部位可以入藥,具體如下:
【采收加工】 園參有以下加工方法:
山參采挖時防止折斷支根及須根,保全整個根系,多加工成生曬參。 【野山參】 注:以下內容摘自《野山參鑒定及分等質量》GB/T 18765-2008 [術語和定義] 1.野生人參:自然傳播、生長于深山密林的原生態人參。 2.野山參:自然生長于深山密林的人參(不包括野生人參)。 3.生曬野山參:刷洗后烘干或曬干的野山參。 4.人參芽孢:人參蘆頭上的越冬芽。 5.人參蘆碗:人參地上莖的殘痕。 6.人參蘆:人參主根上部的根莖。 7.野山參五形:蘆、艼、體、紋、須。 7.1.圓蘆:蘆下部與主根相連的一段蘆,呈圓柱狀,其上有疙瘩狀蘆碗殘痕。 7.2.堆花蘆:圓蘆上部的一段蘆,蘆碗密集,狀如堆花。 7.3.馬牙蘆:堆花蘆上部的一段蘆,蘆碗較大,狀如馬牙。 7.4.二節蘆:同時具有圓蘆和堆花蘆或堆花蘆和馬牙蘆的根莖。 7.5.三節蘆:同時具有圓蘆、堆花蘆、馬牙蘆的根莖。 7.6.縮脖蘆:因生長條件限制,蘆較短。 7.7.竹節蘆:蘆碗間距大,不密集,形如竹節。 8.人參艼:生長于蘆上的不定根。 8.1.棗核艼:兩端細、中間粗,形如棗核的人參艼。 8.2.毛毛艼:較細的不定根。 8.3.艼變:主根消失,艼繼續生長代替主根,又稱艼變參。 9.人參體:人參的主根。 9.1.靈體:形如元寶形或菱角狀,兩條腿明顯分開的體。 9.2.疙瘩體:主根粗短,形如疙瘩狀。 9.3.順體:主根順長。 9.4.笨體:主根形狀不靈活,腿有兩條以上。 9.5.過梁體:主根分岔角度較大,形如山梁。 9.6.橫體:主根橫向生長。 10.紋:在主根上形成的紋理。 10.1.緊皮細紋:皮色細膩,間部環紋清晰緊密。 10.2.跑紋:肩膀頭的環紋延伸到主體下部。 10.3.斷紋:環紋不連續。 10.4.環紋:一圈一圈的環狀紋。 11.人參腿:人參主體下部較粗的支根。 12.皮條須:野山參腿上生長的細長、柔韌性強、有彈性、珍珠疙瘩明顯的須根。 13.珍珠疙瘩:須根上的溜狀凸起。 14.異物:人參本身以外之物,如金屬、木條等。 15.紅皮(水銹):人參表皮呈現鐵銹顏色的現象。 16.疤痕:因損傷留下的痕跡。 17.跑漿:鮮人參主體變軟的現象。 18.野山參粉:粉碎至60目-100目的野山參粉末。 [感官指標] 1.基本要求 先野山參、生曬野山參,任何部位不得粘接,體內無異物,體不得做紋。 2.規格要求 表1 鮮野山參規格
表2 生曬野山參規格
3.等級要求 表3 鮮野山參等級 注:點擊圖片,放大查看。 表4 生曬野山參等級 注:點擊圖片,放大查看。 【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