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熱愛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 結題報告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在教學中如何做到使學生愿意主動學習英語知識,變得更加重要。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彰顯英語學習人文化的需要 首先,英語學習興趣研究符合中學生學習心理需求。初中英語學習往往存在低年級興趣濃厚,高年級隨著知識量的增加難度的加大出現部分學生喪失興趣甚至放棄英語學習的現象,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影響學生均衡發展。其次,集情景、游戲、歌曲多樣形式為一體的英語新教材,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把這種興趣引導并運用于課堂實踐中,成為英語教學中的主攻方向,也促使我們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綜上所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不但必要而且極具實用性研究價值。 (二)改革現行課堂教學現狀的需要 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存在著一些比較傳統的問題。例如,普遍采用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學習上不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優生獨霸課堂,學生缺乏展現自我的機會,合作交流意識淡薄,課堂效率低下,學生創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創新程度 1.研究內容創新——結合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所產生作用最新理論,從學生角度、教學設計角度、教師素質提高角度以及教材使用角度全面展開研究。 2.研究方式創新——通過案例研究觀察對比,反思英語學科的課程與教學遇到的問題,重新思考慣常的教育理念。 (二)應用價值 1.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有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3.促進英語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系,克服學科課程割裂知識的弊端。 4.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我們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有關“手抄報,英語脫口秀和作文”比賽,在活動中滲透英語文化,培養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們的英語水平。 5.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可以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的獲得是學習者依據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主動建構,不是教師的填鴨式傳承,關注課堂學習興趣能夠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6.滿足了中學生思維發展、自我意識發展需要,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也使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培養,優化了學生的學習品質,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得以發揮。 7.融入教師的智慧勞動,優化教學過程,探究問題、活動內容、習題等是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和興趣點精心設計的,按照學生的認知過程設計學習方案,學生學的愉快,教師的教的輕松,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也減少了教師的無效勞動。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兩類。前者是指對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產生的興趣,如有的學生對英語這種語言的學習本身感興趣;后者是指對事物本身沒有興趣,而是對該事物所帶來的結果感到需要而產生的興趣,如有的同學對英語學習本身沒有直接興趣,但是感到學好了英語對自己升學、工作和生活以及祖國的騰飛非常需要,也非常樂于學習英語,便產生了間接興趣。這兩種興趣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不少人最初也許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學習英語,對英語本身并無好感,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了一些進步,開始對英語學習產生了興趣,間接興趣向直接興趣轉化。這也說明了學習興趣是可以培養和改變的。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烏申斯芬也曾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愿望。”可見,英語學習興趣是英語教學的生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下學習狀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誘、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下動力,并在漫長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近期目標 1.撰寫研究論文、課程資源,匯編教學反思集,完成結題報告。 2.提取經驗,輻射推廣。 (二)遠期目標:旨在發揚人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作用,把學生培養成富有進取意識、自主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社會歷史活動的主人,從而積極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和解放。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的新授課、復習課及練習課模式研究。 2.學習內容的再加工研究。 3.學生參與課堂以及如何參與課堂與激發興趣關系的研究。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為主線,綜合運用案例研究方法展開研究。 1.行動研究——為弄清致使學生對英語喪失興趣的原因,探索出有效應對的策略。我們將以教學常規應用為導向,邊行動邊研究,以研究促行動。采用“問題篩選——措施優選——運用與反思”的教學行動研究模式。案例是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性事件。注意在行動研究中運用對比反思、評議反思、換位反思、歸納反思、質疑反思。從而使研究不脫離學生,并能將研究成果運用于學生以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2.案例研究——課題組成員分別收集不同級別,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正、反雙向案例,案例應當具備真實性、代表性、啟發性、研究性,然后進行原生態描述整理,為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并且建立檔案,進行動態追蹤研究,變化起伏要及時記錄分析。課題組要定時反饋、總結、反思,以理清下部研究思路與方向。 3.文獻研究——參考學習有關有效教學、興趣培養等相關理論,進行綜合分析。 4.調查研究——搜集學生的反饋意見,了解學生的主觀評價。在反饋意見中談到的發展與進步情況又可當作當節課的教學成果,又可將學生的反饋意見作為改進的依據。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主要過程 1.準備與調查研究階段。 2014 年3-6月: 組建課題組,制定本學期實驗計劃。
2.分析研究與實驗階段。 2014年 9-12月:
2015年3-6 月:
及時反思、 不斷積累、總結、交流積極撰寫論文。
2015年9-12月:
2016年3-6月:
3.經驗總結與成果展示階段。 2016年9-12月
八、課題研究成果 確定課題之后,我們分年級展開研究,我們每兩周進行一次交流,匯報研究進展情況以及心得還有困惑,根據需要隨時調整研究方向以及進度。每一個月課題組成員上一次研討課,觀摩研究成效。經過反復研討、調整、實踐,我們初步摸索出一系列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措施: 1.低年級課堂教學游戲化。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豐富多彩的小游戲既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初中學生好動愛玩,樂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強的事物,游戲法的介入恰恰能夠滿足學生的這一需求。利用游戲導課,能夠迅速使學生融入課堂,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中游戲的使用可以鞏固新知,避免機械枯燥的重復操練,加強第二語言信號的輸入,如用小品表演、游戲比賽、唱歌等形式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功能和熟練語言表達。利用游戲有意無意的特性,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化難為易,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負擔,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經過摸索,我們已匯總出近100種課堂實用小游戲,收入校本教材《Useful English in and out of class》;另外,英語手抄報也是我們課題組推出的另外一種實用有趣的學習方法。每單元結束時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出一張英語手抄報,包含詞匯、句型、語法、鏈接知識等等,要求圖文并茂,生動有趣,進行全班展示,這不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2.高年級語法學習歌訣化。進入八年級后,學生英語學習開始掉隊,兩級分化現象日益嚴重,究其原因,在于知識的加深以及知識量的增加使得學生學習興趣慢慢降溫。課題研究開展之后,我們針對學生畏懼語法學習的現象,嘗試運用歌訣進行語法、重點詞匯等的學習,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拗口枯燥的知識變得靈動、上口,難記易忘的知識點化身為趣味橫生的歌訣。如:非延續性動詞的學習一直以來是一個難點,但利用歌訣“開始離去,借來還;生死離別,買到家。”13個常見易考的非延續性動詞囊括于一句歌訣。自嘗試歌訣教學以來,班級及格率大大上升,英語學習興趣也逐步升溫。我們一個是借鑒網絡資源,另外根據班級學習特點自創學習歌訣。匯編成冊,并在全校推廣使用,收到使用者的一致好評。 九、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 課題的研究在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決。 1.本課題研究成果主要通過課題評估報告、總結報告、校本教材、教學研究論文等形式呈現。但是,如何使這些成果能夠深刻體現設想中“趣味性”、“有效性”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實到日常具體教學過程中,還是一個研究的難點課題。 2.由于受能力所限,研究成果層次還較為淺薄。如何真正的將激發學生英語興趣落到實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值得我們繼續努力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