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引起我的注意,這學期在語文教學中我嘗試抓住一些時機多讓學生進行小練筆活動。 一、抓住機會,進行讀寫訓練 課堂練筆的關鍵在于結合文本找到恰當的練筆引爆點,有效啟動學生的練筆欲望。如果能在教學中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作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有效地進行創造性練筆,那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讀中補寫 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教者應抓住文本中略寫的地方,也就是情景描寫的比較單薄之處,讓學生把它寫得厚實,寫得豐滿,還原當時的情景,促進學生言語表達水平的提高。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進行語言實踐,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充滿個性的對話中,將文本語言轉化為運用的“活”的語言。 讀中仿寫 “讀文”是為了積累、吸收,“寫文”是為了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從“讀文”中吸收的思想觀點、表現手法、表達技巧,借鑒運用到“寫文”中去,實現讀寫知識技能的轉化和遷移。 讀中續寫 依據原文,進行創造性的續寫,對于發展孩子的創造性、合理性思維,培養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 ① 延伸情節 延伸情節,續寫精彩。有些課文的結尾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此時此刻讓學生延伸情節,補充結局,對深化理解原文,培養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頗有益處。 ② 角色轉化 角色置換,提升感悟。教材是一種載體,它是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的言語表現,這種表現有外顯性和內隱性。我們在鉆研教材時,要用敏銳的目光把握作者想言說而未說出的空白點,順勢給學生提供補白言語表達的時機,通過置換角色的體驗,把作者未曾言說的內容,通過學生的筆表達出來。 讀中抒寫 通過閱讀進行寫作,有利于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信息,適用已學知識的重組創新。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讓學生抒寫感言,是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同時,充分感受文學創作的魅力。教師引導學生寫感言,是對文本的縱深挖掘,學生抒發的是刻骨銘心的感悟,積淀的是厚實的語言文字。塑造精神和培育情感的同時,“寫”為閱讀教學增添了亮色。 二、妙用習題,強化讀寫訓練 教材中設計的練習題,教師需要花力氣鉆研,使之成為可操作的內容,做到化難為易,揭示規律,總結學法,形成能力。同時,我們還要正確認識學生。大多數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往往要高于表達運用的能力。但是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重理解輕運用,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訓練不到位。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文素養難以真正提高。因此,我們應更加關注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加強讀寫訓練,尤其是要重視教材中讀寫練習題的指導和落實。我認為要提高課后練習指導的有效性,關鍵是提煉方法、加強指導。 1、提煉方法 要提煉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正確把握教材。先要“鉆進去”,作為一般讀者閱讀教材,“潛心會本文”,“披文以入情”,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諸如,需要理解的詞句,需要積累的語言,需要習得的學法,需要揣摩的寫法。如果教學內容比較精當,可以瞄準課文的重點,訓練的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發展的生長點。 2、有效指導 小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通過適當遷移、學以致用等方法加強訓練,就能更加有效。 靈活呈現,適當遷移 語文課后練習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后練習題中,往往將聽、說、讀、寫、思等能力分解為若干的訓練點,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順序,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層次感很強。有些讀寫練習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有的教師或不加任何指導把它布置為課外作業,結果學生束手無策;或在課堂上稍作指導,但沒有落實訓練,也難以達到練習設計的目的。結果許多學生的寫作要么三言兩語,內容空泛,語言生硬,要么不得要領,胡湊字數。面對課后讀寫練習,我們不能僅僅是教學生練習,也不可局限于練習本身,還要注意靈活運用讀寫練習在課堂上觸發生成點,由此引發學生的對文本研讀,對語言文字的內化。 三、海納百川,豐富讀寫內容 古人把閱讀比作根,把作文比作葉,根深才能葉茂。這一形象比喻說明讀書是學生攝取作文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但閱讀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領會文章內涵、作者意圖以及表現方法的能力。指導學生留心周圍的人和事,看看社會,看看家庭,就讓學生有取之不盡的材料,再加上從課外閱讀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華,學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東西在習作中表達出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將所讀的書與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獲取的材料結合起來,學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1、營造愉悅的讀書氛圍 大文豪魯迅說:“文章怎么做,我說不出,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可見,多讀、多寫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新課程標準要求廣泛閱讀各類讀物,并量化了各學段的閱讀量,學生的書讀多了,可是為什么作文還是鮮活不起來,豐富不起來呢?閱讀是作文的基礎,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下筆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于“讀書破萬卷”的基礎之上。 2、指導學生多觀察生活,多寫生活 觀察是寫作的前提,只有觀察才能把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通過語言文字反映出來。觀察越仔細反應就越逼真、生動。在平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認識到練筆就從身邊的小事寫起。花草樹木、鳥獸魚蟲,校園里的、馬路邊的、家庭中的等等各種人物、各類事物,只要能引起我們注意,激發出我們的興趣,產生了新的想法,都可以寫一寫。抓住一點,把所見、所聞、所想寫下來,就是一片好作文。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又有助于學生表達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總之,智慧的語文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的成長,尋求學生語文技能發展的共生點,加強聽說讀寫的結合,特別是聽說讀寫與思考、想象、感悟等的有機結合,給學生更廣闊的智慧生長的空間。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給孩子寫的機會,激活孩子的思維,發揮孩子指尖上的智慧,使我們的課堂可以聆聽到學生心靈成長的拔節聲,使得他們的語言在讀書的過程中變得豐厚,情感在探究的過程中變得豐富,思想在碰撞的過程中變得深邃,智慧在對話的過程中變得靈動,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變得扎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