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身邊可以救人的中草藥,不要錯過這些寶貝 2014-10-17 17:10:58 來源:美食健康養生 評論:0 點擊:1096小時候一些和小朋友一起玩,傷口破了,經常會用一些不知名的草嚼碎敷上去很快就會好了。家里面窮,沒菜吃的時候出去轉一圈就能踩很多不知名的菜下到鍋里,吃的很香,很高興,他們幫助了我們很多,但我們不知道。 1.曼陀羅 有毒,為鎮靜要藥,可松弛肌肉,古代麻沸散和云南白藥保險子主要成分,民間花、子、葉、根各有不同用法,分治不同疾病,子十粒嚼服可治療失眠。 2.鬼針草 嫩時可當菜吃,還算可口,據說對降低轉氨酶效果很好。可疏散肝熱。 3.苦菜 云南人稱青菜為苦菜,其實圖中的才是苦菜,古本草列為上品,可健胃益膽,抗腫瘤,很適合現代人。 4.葵菜 有野生和家種兩種,《本經》列為上品,是食之有益于健康的蔬菜,現在大部分地區不知道食用。上圖中為野生種,可通利五臟,根用以通利腎竅,葉以紅糖為引,治療瘡腫外敷有效。 5.蕁麻 藥書或言有毒、或言小毒、或言大毒、或言劇毒。實際上,民間過去多作藥用,現在多作蔬菜食用。其刺生時接觸汗毛有刺痛感,煮湯或與雞蛋煎味道都很可口。可治療小兒風咳,風火牙痛等癥。一患者云其根治療蕁麻疹有奇效。 6.龍葵 清熱治腫瘤,也是常用野菜之一,有保肝、健胃、明目之功。 7.烏袍 果實和黃袍同功,葉和嫩尖以紅糖為引煎服,治肝急水瀉有奇效,并且沒有副作用. 8.野薄荷 味道和作用和家種者相似,散風熱,逐穢氣,解魚蝦毒。 9.棕櫚 棕毛、花、根入藥,性收澀,可以止血,但婦科白帶用之更為對癥。 10.灰灰菜 一般不入藥,古方用之制作冬灰,今少用,能清肺腑淤積。 11.夏枯草 應節令而生,能和血,引陽入陰而治療失眠。味咸,能軟堅散積。無毒,嫩苗應該可作菜,但滇中一帶蔬菜多,無人食。 12.車前草 藥店用子,草與子同功,清膀胱熱,利腎氣,預防積石,此外,引肺熱從小便出,可治療咳嗽。有大葉、小葉兩種,小葉者良。 13.蒲公英 性味功能: 甘,微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胃炎,痢疾, 肝炎,膽襄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 應用參考: 1.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鮮蒲公英搗爛敷患處。 2.慢性骨炎:蒲公英15克,酒釀1食匙,水煎混合飯后服。 3.癰癤疔瘡:蒲公英,野菊花,金銀花,地丁草各30克,水煎服 14.蒼耳子 性味: 性溫,味辛、苦。 功能主治: 散風濕,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淵流涕、風疹瘙癢、濕痹拘攣。 附注: 蒼耳全草亦供藥用,治急、慢性胃腸炎,菌痢。 15.水芹菜 家鄉水溝里特別多,經常采回來腌菜吃。 傘形科水芹菜屬。藥用全草。性涼,味辛。平肝,解表,透疹。治麻疹初起,高血壓,失眠。如自己采摘,須注意另有一種毒芹,植株粗壯,一般生長分散,而水芹菜則在水邊或濕地成片生長。 還有很多我們身邊一些不知名的中草藥,我們誤以為就是草,其實很多都是可以入藥,并且能夠治療一些,疑難雜病的中草藥。了解了一直受用。 感觸挺深。這些都是我們家鄉常見的有的都是小時候做菜用。有的則是喂養家畜用。現在有些地方已經深挖掘這些草藥的價值,并且應用到農業養殖方面,打上有機草藥家畜肉蛋,身價上升好幾倍。希望在微時代給大家帶來感想。 1.狗尾巴草 別名:綠狗尾草、谷莠子、莠、狗尾巴草、光明草、阿羅漢草和狐尾 主治:除熱,去濕,消腫。 治癰腫,瘡癬,赤眼。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 外用:煎水洗或搗敷(味甘)。 性味與歸經:淡,平 功能與主治 祛風明目,清熱利尿。用于風熱感冒,砂眼,目赤疼痛,黃疸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頸淋巴結結核. 2.一串紅 藥用部分為全草,生長期皆可采收,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及功效 甘,平。 清熱,涼血,消腫。 主治選方 治疔瘡初起:鮮一串紅適量,搗爛外敷。 3.小竊草 生長環境:生長于雜木林、林緣、路旁、河溝邊以及溪邊草叢,海拔150-3060米。 產地:除黑龍江、內蒙古及新 疆等省區外,全國各地均產。 用途 果實有小毒,有活血消腫、收斂殺蟲的功效,用于慢性腹瀉、蛔蟲病、癰 瘡潰爛久不收 口、因道 滴蟲病等癥。 果實還可提芳香油。根與肉共煮可治吐血癥。 4.牽牛花 生 長地:生于山野灌叢中、村邊、路旁;多栽培。全國各地有分布。 采制:秋末果實成熟、果殼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性 味:性寒,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瀉水通便,消痰滌飲,殺蟲攻積。用于水腫脹滿,二便不通,痰飲積聚,氣逆喘咳,蟲積腹痛,蛔蟲、絳蟲病。 牽牛花的藥用價值較高,明代吳寬寫詩贊道:“本草載藥品,草部見牽牛。薰風籬落間,蔓出甚綢繆。” 現代藥理研究分析,牽牛子含有牽牛子甙、牽牛子酸甲、沒食子酸、裸麥角堿、野麥堿等成分,能刺激腸道、增強蠕動,有強烈的瀉下作用。 服用時一定要嚴格按量,不可多服,牽牛子的藥用名稱為二丑、黑丑、白丑。 黑丑為黑牽牛子,白丑為白牽牛子,二丑為黑白丑的混和物。 牽牛花食用功效: 具有瀉下、利尿、消腫、驅蟲等功效,主治肢體水腫、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便秘、蟲積腹痛等癥。 5.鳳眼蘭 別名:水葫蘆、水浮蓮 以全草入藥。春夏采集,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淡,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用于中暑煩渴,腎炎水腫,小便不利。 6.蘭花參 補虛,解表。治虛損勞傷,咳血、衄血,自汗、盜汗,婦女白帶,傷風咳嗽,胃痛,瀉痢,刀傷。 7.柴胡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辛、歸肝經、肺經、脾經。 功能: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 藥材:柴胡用法用量:煎服,3~10g。解表退熱用量宜稍重,且宜用生品。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陽舉陷可生用或醋炙,其用量均宜稍輕 8.白芷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 性狀與分類:白芷呈長圓錐形,長10-25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根頭部鈍四棱形或正圓形,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樣的橫向突起,習稱"疙瘩丁"。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質堅實,斷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棕色,近方形或近圓形,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室。木質部約占橫切面的1/3。氣芳香,味辛。 9.麥冬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 功能與主治: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 10.玉竹 養陰,潤燥,除煩,止渴。治熱病陰傷,咳嗽煩渴,虛勞發熱,消谷易饑,小便頻數。 11.桑白皮 性味歸經:甘寒,入肺經。 功用: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肺熱咳喘,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等癥。 12.板藍根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利咽之功效。 功效:清熱藥;清熱解毒藥;涼血藥 性味:苦,寒。 歸經 :入肝、胃血分。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主治:溫毒發斑;高熱頭痛; 大頭瘟疫;舌絳紫暗,爛喉丹痧; 丹毒;痄腮;喉痹;瘡腫、癰腫; 水痘;麻疹; 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腦,乙腦,肺炎,神昏吐衄,咽腫,火眼,瘡疹; 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0克,大劑量可用60-120克;或入丸、散。久用:適量,煎湯熏洗。 用藥禁忌:體虛而無實火熱毒者忌服。 13.梔子 歸經:心經;肝經;肺經;胃經;三焦經 科屬分類:茜草科 功效分類:清熱瀉火藥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焦梔子:涼血止血。 主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疸;淋證;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氣味:苦、寒、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未摻或調敷。 14.藿香 性味:味辛;性微溫。 歸經:入肺、脾、胃經。 功效主治祛暑解表;化濕和胃。主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手;足癬。 15.紅蓼 性味:辛;性平;小毒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活血;截瘧。主風濕痹痛;痢疾;腹瀉;吐瀉轉筋;水腫;腳氣;癰瘡疔癤;蛇蟲咬傷;小兒疳積疝氣;跌打損傷;瘧疾。 有的怕被毒到,有的說是喂豬,有的卻是治療好病。在這里是給大家做認識和了解這些我們身邊的寶貝,或許勾起你兒時的回憶。只是想說明幾點:1、是藥三分毒,不同方法的炮制會有不同的藥性和毒性,最好咨詢專業藥劑師或中醫大夫使用。2、中藥使用遵循君臣佐使你的配伍原則才能達到其治療效果。單一藥物或許有效。 責任編輯:歐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