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在何處,源在何方?本在經典,源在臨床, 這與國家局確定的“讀經典,做臨床,拜名師”的 傳承發揚工作的指導方針是一致的。是《內經》
《難經》奠定了中醫的理論體系架構,是仲景建立 了中醫辨證論治這一體系的巍峨大廈。欲溯本求源,
就必須悟透仲景是如何創立和運用這一辨證論治體 系的,將從中獲得無限啟迪。 一、仲景是如何創立辨證論治體系的?
仲景首先把百病進行分類,將外感內傷依據《內經》 陰陽學說,分為陰陽兩大類。正如《金匱要略》所言:
“陽病十八,陰病十八,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 病?!比魂庩柛饔卸喙堰M退,又將陰陽二病進而分為三
陰、三陽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陰陽多寡進退,如太 陽病分為太陽傷寒、中風、溫病三綱鼎立。太陽中風,
又有兼夾、傳變等諸多不同,因而又進一步分類,如桂 枝湯證之中,又分為桂枝去芍藥湯證,桂枝湯去芍藥加
附子湯證,桂枝加桂湯證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不 同時空的證,這就是辨證論治的個體化。 二、仲景是如何確定每個患者的證的呢? ? 思辨
? 學術思想 ? 經驗 ? 中醫為什么要辨 ? 辨什么 ? 怎么辨 ? 辨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 辨的標準是什么 ? 辨的目的是什么
三、證是平脈辨證體系的核心 每個證,都須明確性質、病位、程度、病勢四個要 素,可簡稱為四定。證是辨證論治體系的核心,而脈是
辨證論治的靈魂、精髓。證確定了,法由證出,方依法 立,此即平脈辨證的全過程。使人掌握了這套平脈辨證
的思辨方法,就是授人以漁,就可駕馭百病。 中醫的根本特色是辨證論治,證是辨證論治體系的
核心,而證又依脈而定,因此,脈又是辨證論治體系的 精髓、靈魂。掌握了脈,就掌握了平脈辨證體系的鑰匙。
這是我們經歷了58年鉆研經典、臨床苦苦求索而確定的 “平脈辨證”這一思辨體系,且老而彌堅。 四、脈是辨證論治體系的靈魂
以脈定證,這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俯 拾皆是,如《傷寒論》首列《辨脈法》與《平脈法》兩
篇。曰“脈有陰陽,凡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沉澀弱 弦微,此名陰也,” 脈陽證陽,脈陰證陰。在每篇標題
中,皆明確指出,“脈證并治”,脈在證之上,意為以 脈定證,法依證立,方由法出。在辨證論治總綱中又曰: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庇^其脈證,就是 平脈辨證。 ? 《傷寒論》云:“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
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 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 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
浮滑者,必下血。” ? 《傷寒論394條》“傷寒差以后,更發熱,小柴胡 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 之。”
武某,女,32歲。1963年12月7日診:產后恚怒, 致頭暈心悸,肢冷畏寒,厚被熱炕而不解。迭進參附、
四逆,附子由三錢增致三兩,不僅未愈,反增神識昏昧, 百思不解。20年后學了趙紹琴老師“論火郁”一文,恍 悟此為郁熱,乃吾誤治。
楊某,女,23,社員,1987年7月23日診:時值暑 伏,酷熱難耐,余正坦胸讀書,突來一農婦,身著花布
棉衣褲,頭裹頭巾,褲腿怕透風,以繩系之。訴產后患 痢,周身寒徹肢冷,厚衣不解,雖汗出,亦不敢減衣。
腹滿不食,惡心,嘔吐,尿澀少,便垢不爽。曾服多種 抗生素,輸液打針,中藥曾予補益氣血、健脾止瀉、溫
補脾腎、溫陽固澀等劑,終未見效,恙已一個半月。脈 沉滑數,舌紅苔黃膩面垢,予升降散合葛根芩連湯,一
劑即脫棉衣,兩劑利止,腹脹嘔吐皆差。 在對脈診的不斷學習與實踐中,提出如下幾個觀點:
1、四診之中,以脈為首,脈診在診斷中的權重占50— 90%。 2、脈無假,只存在對脈的認識問題,不存在舍脈從癥 的問題。
3、脈的原理是氣血變動。 4、虛實是脈之總綱。 5、學習脈診,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跡。 6、要動態診脈。
五、在臨床反復摸索中,我們將平脈 辨證這一思辨體系具體化為以下六點: ①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脈解癥,以脈解舌, 方無定方,法無定法;
②以整體觀為指導,胸有全局,整體辨證; ③平脈辨證; ④首分虛實; ⑤動態辨證; ⑥崇尚經方。 六、如何發揚
中醫不僅要傳承,更要發展。中醫的發展有兩種途 徑:一是傳統的發展途徑,一是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的 發展。
幾千年來,中醫代有發揚,名醫輩出。如金元四大 家、溫病學等。這種傳統的發展途徑有四條標準:一是
有理論淵源,二是有理法方藥的學術體系,三是對實踐 有重大指導價值,四是能為后人傳承、印證。這種發揚 應予承認、支持、鼓勵。
與現代科學手段相結合的研究,應以證為核心,找 好切入點。這種科研成果價值大小的標準,要看對中醫
發展有多大裨益。我們已立項的國家“十二五”支撐課 題“汗法治療寒凝證的研究”,就是按這個思路進行設
計的。汗法自古以來就限于治療表證,“汗以解表”、 “在表者汗之”,而我們提出汗法大量用于里證,其依
據就是《素問?舉痛論》:“寒客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 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寒客脈絀急則痛,供血減少則引發心絞痛、高血壓、腎 病,以及消化、呼吸等諸多病證,發汗散寒解寒凝,就可
以改善臟器的血供,治療上述諸多疾病。 寒痹心脈 胡某,男,50歲,連云港。2004年4月19日初診,10個
月前突感胸痛、胸悶、短氣、怵惕、驚悸、無力、畏寒、下 肢涼。ECG:T波廣泛低平、V5、V6倒置。血壓170/105mmHg,
脈沉而拘緊,按之有力,舌尚可。診為寒痹心脈,主以小青 龍湯,囑停西藥。處方: 麻黃4g 桂枝9g 細辛4g 干姜4g 半夏9g
白芷10g 五味子4g 茯苓15g 炮附子12g 紅參12g 炙甘草6g 該方加減,共服用110劑,至8月9日來診,癥狀消失。
ECG正常,血壓130/80mmHg。 10月4日又來診一次,一直無何不適,勞作如常人。ECG 正常,血壓穩定于120/80mmHg。
中醫經典理論是中醫的根,是 中醫的命,中醫幾千年的不斷發展, 無不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發展, 只要“讀經典,做臨床”,就會得
到無限啟迪,促進中醫的發展! 謝 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