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這首小詩雖寫暑熱,但詩人在藝術處理上很是巧妙:并不直接寫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如創作山水寫意畫那樣,只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夏夜追涼圖來,其中有皎潔的月光,有濃密的樹蔭,有婆娑的竹林,有悅耳的蟲吟,以及作者悄然佇立的身影,最后突出“心靜自然涼”的意趣。讀這首詩,有如夏夜里一陣清涼的微風拂過,令人心神舒泰。在這首小詩里,雖然入夜后依然酷熱如晝,但詩人獨立月下諦聽蟲鳴,形象是優雅的,心情是淡然的。 而在詩人的另一首詠嘆暑熱的詩里面,其無論是形象還是心情,都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彎,令人訝異而發噱。不妨來看一下這首名為《五月初二日苦熟》的詩: 人言“長江無六月”,我言六月無長江。 只今五月已如許,六月更來何可當! 船倉周圍各五尺,且道此中底寬窄! 上下東西與南北,一面是水五面日。 日光煮水復成湯,此外何處能清涼? 掀篷更無風半點,揮扇只有汗如漿。 吾曹避暑自無處,飛蠅投吾求避暑; 吾不解飛且此住,飛蠅解飛不飛去。
楊萬里詩學晚唐,他的詩歌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被稱為“誠齋體”。這種“誠齋體”的詩風,我們從他以上這兩首詠嘆暑熱的詩中應該也可見一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