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服了桂枝湯,或使用了瀉下法后,病人仍然頭痛,項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復蓋身上一樣發熱,無汗,胃脘部脹滿,微感疼痛,小便不通暢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切片白術茯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六味藥,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后小便通暢的就可痊愈。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術。 29、傷寒病,癥見脈浮、自汗出、小便頻數、心煩、輕微怕冷、兩小腿肚拘急疼痛、難以屈伸的,是太陽中風兼陽虛陰虧證,治當扶陽解表,反而單用桂枝湯來解表,這是錯誤的治法。服藥后就出現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煩躁不安、嘔吐等癥狀,是誤治導致陰陽兩虛。治療應該先給予甘草干姜湯,來復陽氣,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湯后四肢厥冷轉愈而見兩腿溫暖的,說明陽氣已復。然后,再給予芍藥甘草湯來復陰,陰液恢復,病人兩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兩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誤汗傷津,致腸胃燥實而氣機不調和,出現譫言妄語等見癥的,可以少量調胃承氣湯治療。如果反復發汗,再加上用燒針強迫發汗,汗多亡陽,導致少陰陽衰的,應當用四逆湯主治。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干姜二兩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藥渣,分二次溫服。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甘草各四兩,炙以上二味藥,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操藥渣,分二次溫服。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用陳米酒洗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黃、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開即成,每次溫服少量。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身體強壯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30、問:病人的癥狀象桂枝湯證,按照桂枝湯證的治法進行治療,結果反而使病情加劇,出現四肢冰冷、咽喉干燥、兩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現譫語等癥,老師預測到了病人半夜手足應當溫暖,兩腿應當舒展,后來病情發展果然如老師說的那樣,怎么知道會這樣呢?老師答:病人寸口脈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風邪,大是虛的表現,感受風邪就會產生輕微發熱,正氣虛弱就會出現兩小腿肌肉拘攣疼痛。癥狀雖然很象桂枝湯證,其實不是桂枝湯證,而是太陽中風兼陰陽兩虛證。因此,在治療上必須用桂枝湯加附子以溫經發汗。但是醫生卻反而單用桂枝湯發汗,導致汗出亡陽,并兼陰液虧虛,從而出現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煩躁等癥狀。治療先給予甘草干姜湯,服藥后陽氣于半夜恢復,兩腿就由厥冷轉溫暖,而兩小腿肌肉拘攣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給予芍藥甘草湯,服藥后,陰液得復,則兩腳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誤汗傷陰,導致陽明燥屎內結,就會出現譫語、心中煩亂不安等癥,應當用承氣湯攻下里實,服藥后大便微見溏瀉的,為燥屎得去,譫語等癥就會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 31、太陽病,項背部拘緊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無汗畏風的,用葛根湯主治。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片甘草二兩,蜜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黃、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后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助發汗,使之微微汗出。調養護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湯,其它湯劑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 32、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癥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腹瀉的,用葛根湯主治。 33、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癥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嘔吐而不腹瀉,用葛根加半夏湯主治。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二兩,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黃、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后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34、太陽病,證屬桂枝湯證,本當用汗法,醫生卻反而用下法,導致腹瀉不止,脈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證尚未解除的表現,如果出現氣喘、汗出等內熱證的,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主治。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二次溫服。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無汗而氣喘,脈浮緊的,屬太陽傷寒證,用麻黃湯主治。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掉皮尖以上四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藥渣,每次溫服八合。服藥后,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藥后不須喝熱稀粥,其它調養護理方法均同桂枝湯。 36、太陽與陽明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出現氣喘而胸部脹悶的,表明表邪郁閉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黃湯發汗解表。 37、太陽表證,已經過了十天,如果脈象由浮緊轉浮細,總想睡眠的,是表證已經解除的征象;如果出現胸脅滿悶疼痛的,是病轉少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僅見脈浮等表證的,是病仍在太陽,可用麻黃湯治療。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炙生姜各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取藥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38、太陽病感受風邪,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周身無汗,心中煩躁不安的,是太陽傷寒兼有郁熱證,用大青龍湯主治。如果脈象微弱、汗出怕風的,屬于表里俱虛證,不能服大青龍湯。如果誤服,就會大汗亡陽,出現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動,這就是誤治的變證。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姜三兩,切片大棗十枚,剖開石膏雞蛋大一塊,打碎以上七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以獲得微微汗出。如果服藥后汗出過多的,用米粉炒溫外撲以止汗。如果服一遍藥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藥,倘若繼續服用,就會出汗太多,陽氣外亡,導致陽虛,出現怕風、煩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證。 39、外感風寒之邪,癥見脈象浮緩,身體不疼痛,僅感沉重,偶有減輕,如果有發熱、畏寒、無汗、煩躁等主證,而又無少陰陽衰陰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解表兼以清里。 40、外感病,太陽表證未解,而又水飲停聚,出現發熱,怕冷,咳嗽,干嘔,或見口渴,或見腹瀉,或見咽喉梗塞不暢,或見小便不通暢、小腹部脹滿,或見氣喘的,用小青龍湯主治。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兩,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如果口渴的,去半夏,加括蔞根三兩;如果輕微腹瀉的,去麻黃,加蕘花如雞蛋大一團,炒成紅色;如果咽喉有梗塞不暢感覺的,去麻黃,加炮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通暢,小腹部脹滿的,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如果氣喘的,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但是蕘花不能治腹瀉,麻黃主治氣喘,而以上加減法正好與此相反,因此,懷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41、外感病,表證未解,水飲停聚,癥見咳嗽、氣喘、發熱、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龍湯主治。如果服小青龍湯后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內飲得化,病情將要解除的征象。 42、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發熱、畏寒、頭痛等癥仍在,而見脈浮弱的,應當用解肌發汗法治療,適宜用桂枝湯。 43、太陽表證,誤用攻下法,表證未除,而又出現輕度氣喘的,這是由于表邪郁閉、內迫于肺的緣故,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治。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切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厚樸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以上七味藥,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后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44、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如果使用攻下法,就違背了治療規律,屬于誤治。如果要解除表邪,適宜用桂枝湯治療。 45、太陽病,先使用發汗法而表證不解,卻反而用瀉下的治法,如果下后脈象仍浮的,是疾病還沒有痊愈。這是因為,脈浮主病在表,應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卻反而用瀉下法治療,所以不能治愈。現在雖經誤下,但脈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斷邪未內陷,其病仍在表,應當解表才能治愈,適宜用桂枝湯治療。 46、太陽病,脈象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病情遷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證癥候仍然存在的,仍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可用麻黃湯主治。服了麻黃湯以后,病人病情已稍微減輕,出現心中煩躁、閉目懶睜的癥狀,嚴重的會出現鼻衄,衄血后,邪氣得以外泄,其病才能解除。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邪氣郁滯太甚的緣故。 47、太陽表證,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現衄血的,邪氣因衄血而外泄,疾病就可痊愈。 48、太陽與陽明并病,是在太陽病初起的時候,因發汗太輕,汗出不透徹,邪未盡解,內迫于里,邪氣由太陽轉屬陽明,于是出現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癥狀。如果二陽并病而太陽表證未解的,不能同發汗法治療,誤用攻下,就會引起變證,這種情況可以用輕微發汗法治療。如果病人出現滿面通紅的,這是邪氣郁滯在肌表,應當用發汗法及熏蒸法治療。如果太陽病發汗太輕,汗出不透,本應當汗出卻不能汗出,邪熱郁滯而不能外泄,病人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短氣,全身難受,不可名狀,不知痛處,一時腹中疼痛,一時四肢疼痛,觸按不到確切疼痛的部位,這都是汗出不透徹、邪氣郁滯所致,應當再行發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致的呢?是因為病人脈象澀,為邪氣郁滯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致的。 49、脈象浮數,為病在表,照理應當用發汗法治療,汗解邪散,則疾病自可痊愈。如果反而用瀉下法治療,誤下損傷在里的陽氣,出現身體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發汗法治療。此時,應扶正補虛,使正氣充實,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愈。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病人尺部脈象微細,這是里虛的征象,所以必須通過治療,待表里正氣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50、脈象浮緊的,是太陽傷寒證的脈象,照理應當出現身體疼痛等太陽傷寒見證,宜用發汗法來解表祛邪。如果尺部脈遲的,則不能發汗。為什么呢?因為遲脈主營氣不足、陰血虛少,發汗會更傷營血,引起變證。 51、脈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如見發熱、畏寒、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適宜用麻黃湯。 52、脈象浮而數的,主病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如見發熱、畏寒、頭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適宜用麻黃湯。 53、病人經常自汗出,這是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以致營衛失調的緣故。因為營行于脈中,衛行于脈外,衛主衛外,營主營養內守,營衛相互協調方能健康無病。因此,必須使用發汗的方法,使不相協調的營衛重趨調和,則病可痊愈,適宜用桂枝湯。 54、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的疾病,時而發熱,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這是衛氣不和,不能衛外為固的緣故。可在病人發熱汗出之前,用桂枝湯發汗,使營衛重趨調和,則病可愈。 55、太陽傷寒證,脈象浮緊,未使用發汗法治療,而出現衄血,衄血后表證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黃湯主治。 56、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頭痛發熱,如果小便黃赤的,是陽明里熱結實,可用承氣湯泄其在里的實熱;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內無邪熱,病不在里,仍然在表,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可用桂枝湯。如果頭痛發熱等癥持續不解,表示表邪郁滯較甚,可能會出現衄血癥。 57、太陽傷寒證,使用了發汗法后,病癥已經解除。過了半天,病人又出現發熱,脈象浮數等表證的,可以再發汗,適合用桂枝湯。 58、凡是疾病,用發汗法,或涌吐法,或瀉下法治療,而致耗血、傷津液的,如果陰陽能夠自趨調和的,就一定能夠痊愈。 59、用峻瀉藥攻下后,又再發汗,出現小便短少的,這是誤汗下后損傷津液的緣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療。待其津液恢復而小便通暢,就一定會自然痊愈。 60、瀉下之后,又行發汗,出現畏寒戰栗、脈象微細的,這是誤下復汗,導致陰陽俱虛的緣故。 61、誤用瀉下之后,又誤發其汗,致腎陽虛弱,病人出現白天煩躁、不能安靜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煩躁,不作嘔,無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有微熱的,用干姜附子湯主治。 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下。 62、發汗以后,出現身體疼痛、脈象沉遲的,是發汗太過,營氣損傷,用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治。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生姜四兩以上六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加芍藥、生姜、人參。 63、發汗以后,出現汗出、氣喘,而畏寒,頭痛等表癥已無的,為熱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湯,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各藥,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服一黃耳杯(古代飲具,容量一升)。 64、發汗太甚,汗出太多,致心陽虛弱,病人出現雙手交叉復蓋心胸部位,心慌不寧,須用手按捺方感舒適的,用桂枝甘草湯主治。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下。 65、發了汗以后,病人出現臍下跳動不寧,好象奔豚將要發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剖開以上四味藥,用甘瀾水一斗,先加入茯苓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次,一日服三次。制作甘瀾水的方法:用水二斗,倒入大盆內,用灼揚盆內的水,直至水面上出現無數水珠,即可取來使用。 66、發了汗以后,致脾虛氣滯,出現腹部脹滿的,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治。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以上五味藥,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67、外感病,經過涌吐,或瀉下以后,出現胃脘部脹滿不適,氣逆上沖胸膈,起立時就感頭昏目眩,脈象沉緊的,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治。如果誤用發汗法治療,就會耗傷經脈之氣,出現身體振顫搖晃、站立不穩的變證。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甘草各二兩,炙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68、使用發汗法,病還沒有解除,反而出現畏寒、脈沉微細等癥狀,這是正氣不足、陰陽兩虛的緣故,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藥,用水五升,煎煮成一升五合,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69、經用發汗,或瀉下以后,病仍然不解除,出現煩躁不安、惡寒、肢冷、腹瀉、脈沉微細等見癥的,用茯苓四逆湯主治。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以上五味藥,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每日服二次。 70、發汗以后,怕冷的,這是正氣虛弱的緣故;不怕冷,只有發熱等癥狀的,是邪氣盛實的表現,應當瀉實和胃,可給予調胃承氣湯治療。 調胃承氣湯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用陳米酒洗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黃、甘草煮成一升,去掉藥渣,然后加入芒硝,再煮一二滾即成,一次服下。 71、太陽表證,使用發汗法,汗出很多,損傷津液,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現煩躁不安、不能安靜睡眠,口干想要喝水的,可以給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復,胃氣調和,就可痊愈。如果出現脈象浮、輕微發熱、怕冷、小便不通暢、口干飲水而不止,是太陽蓄水癥,用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以上五味藥,搗成極細末,作成散劑,每次用米湯沖服一方寸匕(古代量具,為邊長一寸的方形藥匙),一天服三次。并要多喝溫開水,讓病人出汗,就可痊愈。調養護理方法同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