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現在感覺怎么樣?” 兒子:“我很生氣,但也很后悔。” 媽媽:“為什么?” 兒子:“他沒征求我的同意,偷偷拿了我做了兩天的小手工,膠水不牢,我擔心被弄壞讓他還給我,但是他沒還,我生氣地推了他一把,所以他摔倒了,我沒想到那么嚴重。” 媽媽:“那你打算怎么辦?” 兒子想了想:“我想跟他道歉,但還要告訴他,讓他下次不能這樣做。” 媽媽:“你將如何處理你犯下的錯誤?” 兒子:“他的牙齒沒了應該很丑,給他賠償一顆牙。” 媽媽:“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怎么做?” 兒子:“我會好好跟他說,絕不采取暴力。” 最終,兩母子達成協議:同學門牙修補的費用由孩子寫欠條,媽媽先墊著,讓孩子慢慢從每周的零花錢每次扣5塊錢償還,一直到還清為止。 在媽媽的陪同下,孩子到了同學家里。開門的是同學的奶奶,生氣的老人還要把他們趕走,兒子有點退縮,但在媽媽的目光下,孩子挺直了胸脯,說“奶奶對不起,我推了XX是我的錯,我現在來認錯,還要跟XX說幾句話。” 進了屋,在幾個大人的眾目睽睽下,孩子鼓起勇氣說:”XX,我推了你一把,讓你沒了一顆牙,是我不對,這牙齒的修補費用我將償還;但是你不該沒經過同意,就把我做了一天一夜的手工拿去玩,膠水粘不牢容易壞;另外,我已經叫你還給我,但是你沒還,所以我才推了你一把。請下次拿我的東西先問一下我!' 受傷的孩子聽完后也不好意思了:“其實我也有錯,我下次再也不這樣了。” 從同學的家里出來,兒子腰板挺得直直的,不僅因為他得到了同學的原諒和同學父母的理解,而且還為自己能將事情處理好而自豪。 編后語: 孩子犯了錯,與其責罵批評卻屢屢被孩子當耳邊風,不如通過引導讓孩子自己說、自己意識到錯誤、自己想出應對的方法來得更有效果。這種做法孩子不僅感動于父母沒批評,而且還能讓孩子養成自己處理事情的習慣,效果比批評責罵好百倍。而且有時候孩子犯錯打架可能是無意的或者是被逼的,如果大人盲目批評責罵,不僅會讓孩子因為父母不理解而傷心,而且還會讓孩子由于委屈不能承認錯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