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慕尼黑召開了“放射診斷質量保證研討會”,并于1982年出版了《放射診斷質量保證》一書,向全世界推薦放射診斷質量保證方案,推動了放射診斷影像質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QM)工作的發展。 影像質量管理是指導和控制影像質量的一切活動,它包括QA和質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活動的全部過程。QA是QM的主要內容,它通過盡量減低輻射劑量和節省費用的前提且要獲得滿足診斷要求的高質量圖象的系統工程。QC是指通過對影像設備的性能和指標進行檢測和維護并對圖像的形成過程進行全面的監測并隨機校正從而保證影像質量的方法和手段。 QM一詞出自于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由于數字化影像信息的出現,1998年ISO的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TC)提出了涉及醫學影像技術質量管理問題的ISO/TC215文件,提出了有關QM的理念、標準和方法。從實質上講,QM是一種質量文化(quality culture),它是結合現代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而形成的質量標準及行為準則。 近年來由于計算機在醫學影像設備中的廣泛應用,在影像質量控制上形成了不同的特點,在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中(CR),信息的采集、信息的讀出和信息的處理與記錄這三個環節,共同決定計算機X線攝影影像的質量。入射到成像板的X線量子被成像板的成像層內的熒光體吸收,釋放出電子。其中一部分電子散布在熒光體內呈半穩定狀態,形成潛影(信息采集)。當用激光照射(二次激發)已形成的潛影時,半穩定狀態的電子轉變為光量子,即發光激勵發光(PSL)現象。光量子隨即由光電倍增管檢測到,并被轉換為電信號。這些代表模擬信息的電信號再經A/D轉換器轉換為數字信號(信息讀取)。然后,數字信號被傳遞到存儲與顯示元件中作進一步處理(信息的處理與記錄) 反映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響應性的參數主要為影像的銳度和影像的頻率響應。計算機X線攝影影像的銳度基本上是由成像板自身的特征與讀出系統的電子和光子特征決定的,尤其是與二次激發使用的激光束光點的直徑和激光光線在成像板熒光體內的散布有關。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設計上已根據成像要求使激光束的光點足夠小,并使激光光線在成像板的熒光體內的散布盡可能少。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可對每一個投照部位和每一個投照方法提供適當的補償,在額定、但較寬的范圍內影像的質量不會因像素的大小、掃描成像板的激光能量、激光束的直徑和讀出速度等因素而改變。 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當前主要的不足是時間分辨力較差,不能滿足動態器官和結構的顯示。此外,在細微結構的顯示上,與常規X線檢查的增感屏/膠片組合系統相比較,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的空間分辨力有時還稍嫌不足,但很多情況下可通過直接放大攝影方式彌補。CR系統影像轉換過程較復雜,難免有信息丟失,影響空間分辨率。直接數字化成像空間分辨率為5LP/mm,高于CR成像空間分辨率(3LP/mm),也高于CT的分辨率(1.5~2.2LP/mm)。對某些部位病變的顯示(如骨骼等)不及平片。另外CR照射劑量與普通感綠屏/片組合劑量相比,有增無減。 數字圖像的顯示媒介是電視熒屏,熒屏圖像再經多幅攝像機或打印機將圖像記錄在膠片上,獲得高質量的熒屏圖像至關重要。熒屏圖像的質量取決于最佳成像技術參數和后處理技術。后處理技術系指借助計算機功能對獲取的原始影像作進一步的完善。后處理技術一般有:①窗口調節;②邊緣調節;③局部放大和位移;④黑白翻轉;⑤蒙片選擇;⑥電子光柵及選擇;⑦像素位移補償等。根據圖像診斷的需要,調節相應的內容,以熒屏圖像主觀評價為依據,調整到最佳狀態再進行膠片打印。了解數字成像的不同特點,對我們進行醫學影像質量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醫學影像質量管理的要點,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的組織協調活動:①以最低的輻射劑量獲得最好的影像質量;②獲得能充分滿足臨床診斷需要的符合質量標準的影像;③引進高質量的成像設備;④全員參與并同時努力開展的QA、QC的活動。開展QM活動的意義在于樹立全體人員的質量意識:①進行影像質量、數量、成本、技術管理和組織管理;②進行影像設備性能的檢測、技術方法、登記、統計、服務等活動;③進行對技術人員、服務人員、設備物資供應人員和護理人員在內的全員管理;④進行一切為病人、一切為臨床需要的思想教育工作;⑤進行以預防質量事故的出現和預防檢查相結合的管理;⑥進行科學的數據管理;⑦嚴格遵循預防為主的科學程序的管理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