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散文詩的一些探討
一、什么是散文詩
能夠算散文詩的,必須有兩個特點 其一,散文詩是詩和文的滲透、交叉產(chǎn)生的新文體。 散文詩是散文與詩“嫁接”出來的品種,這是沒有疑問的。散文詩具有詩與散文的“兩棲”特征,散文詩既吸收詩表現(xiàn)主觀心靈和情緒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隨便抒懷狀物的功能,并使兩者渾然一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可以說不熟悉詩與散文這兩種文體,就很難創(chuàng)作散文詩。但是散文詩究竟是一種新的文體,還是如有人說的:散文詩是“散文的詩”和“詩的散文”?關(guān)鍵要看散文詩是否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特征,或者說散文詩區(qū)別與詩和抒情散文的藝術(shù)特征是什么。 其二,散文詩有其獨特的審視人生方式,即運用比較自由的形式抒寫心靈或情緒及其波動。從總體上看來,散文詩是抒寫心靈或主觀情緒的文體。 波德萊爾是散文詩的最初創(chuàng)造者之一。他說過:“當我們?nèi)祟愐靶淖涕L的時候,誰沒有夢想到那散文詩的神秘,--聲律和諧,而沒有節(jié)奏,那立意的精辟辭章的跌宕,足以應付那心靈的情緒、思想的起伏和知覺的變幻?!?。他還說:散文詩這種形式,“足以適應靈魂的抒情性的動蕩、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眲邮?、波動、驚跳,這說出了散文詩的主要藝術(shù)特征。
二、關(guān)于散文詩的結(jié)構(gòu)
散文詩結(jié)構(gòu)的基本方式大體有紀實性(直抒式)、想象式、哲理式和象征式四大類。 ?。?)、紀實性(直抒式),即“意在象表”,比較外露。比如寫景抒情、敘事抒情等。或者說是心靈感受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原原本本的,是什么就在心靈投影什么,很少變化。直抒胸臆的散文詩通常用此種方式。 (2)、想象式,指的是散文詩作者感受外部世界時,往往浮想聯(lián)翩,由此及彼,由具像到抽象。比如我寫晚霞,聯(lián)想到玫瑰園、再聯(lián)想到人的暮年等。 ?。?)、這種散文詩和其他散文詩的區(qū)別是它有理性直接和間接地介入,以新的哲理發(fā)現(xiàn)和表述為特點。寫作是為了表述某一個哲理為目的。 ?。?)、象征式,是通過物象與心意在某象征物中若即若離的吻合來暗示詩意。比如茅盾的《白楊禮贊》白楊象征什么?散文詩是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xiàn)代抒情文學樣式。它融合了詩的表現(xiàn)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zhì)上看,它屬於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感和想象,但內(nèi)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jié);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nèi)在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散文詩一般表現(xiàn)作者基於社會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觸,注意描寫客觀生活觸發(fā)下思想情感的波動和片斷。這些特點,決定了它題材上的豐富性,也決定了它的形式短小靈活。 高爾基的《海燕》、魯迅的《野草》等都是優(yōu)秀的散文詩?!吧⑽脑姟钡亩x有不同的說法,但關(guān)于“散文”和“詩”的兩大藝術(shù)元素是認同的。 我認為,散文詩,穿著散文的外衣,蘊藏的是詩的靈與肉。如果說散文詩滴著的是散文的淚,更多的則是淌著詩的血。散文詩本身就是詩的延伸,其立足點是詩,其本質(zhì)是詩。
三、散文詩與詩、與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區(qū)別
比如結(jié)構(gòu)、語體、節(jié)奏等方面的不同。散文詩與詩、與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不同之處。 散文詩與(現(xiàn)代自由)抒情詩的區(qū)別。抒情詩由于要講究句式的整齊或大體整齊和音樂韻律,因此,即便是自由體的抒情詩,在表現(xiàn)心靈或情緒時也不能不受到較多限制。正是為了突破限制,更舒卷自如地寫出心靈的真實狀態(tài),于是才有散文詩這一文體的誕生。散文詩與詩歌的不同之處在于散文詩經(jīng)常運用描述和議論的表現(xiàn)手段。與詩相比,散文詩沒有詩的韻腳、節(jié)奏、音節(jié)、行數(shù)、排列,即沒有詩歌的外形式的羈絆。 ?。?)散文詩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幾種:散文的形式,散文與詩交錯排列的形式,即整段“散”的文字與單句(詩句)的交錯。這是抒情詩不可能有的自由自在的形式。 ?。?)散文詩和抒情散文同是抒情文體,但散文詩獨特的藝術(shù)特征是它的“動蕩、波動、驚跳”。承認散文詩是抒寫心靈或情緒及其波動的文體,這與抒情散文的界限也就不難區(qū)分了。抒情散文總是離不開紀實,更不用說那些以記敘真人真事為主的敘事散文了。而散文詩幾乎沒有原原本本地記錄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的。即使我們稱為紀實的散文詩,究其實也是抒寫的內(nèi)心對現(xiàn)實生活的印象,不過這印象很少“變形”——很少對現(xiàn)實生活作想象式的反映罷了。 ?。?)在結(jié)構(gòu)上,有人說,詩是以“線”抒寫生活,散文是以“面”反映生活,散文詩是以“點”折射生活。散文大都有時空長度,都有線索;散文詩無需線索,篇幅較短,常常是作者情感燃燒的那一點輻射開來,而內(nèi)在情緒則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感沖擊波,沖動讀者的心弦,進入詩的境界。在語體上,散文詩的語言是抒情性的想象的語言,散文的語言是敘事性的現(xiàn)實的語言。散文詩的語言具有散文語言無法比擬的彈性美、豐富性和不確定性,情感含量和美感含量都比較大。 (4)散文為文,語言要求簡潔灑脫,更多一些娓娓而談,寫清作者情之所系的來龍去脈,抒情也更細膩,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銜接較緊密。散文詩為詩,語言要求濃縮、跳躍,一般是跳躍式地聯(lián)結(jié)意象,句與句之間,尤其是段與段之間,往往是似斷實連的關(guān)系,這就留下較多的可供讀者想象的空白美。 因此,散文詩既不是散文的詩,也不是詩的散文,它是具有完整性、特殊性、獨立性的文體形式。 ?。?)“散文詩”的定義有不同的說法,但關(guān)于“散文”和“詩”的兩大藝術(shù)元素是認同的。 我認為,散文詩是穿著散文的外衣,蘊藏的是詩的靈與肉。如果說散文詩滴著的是散文的淚,更多的則是淌著詩的血。散文詩本身就是詩的延伸,其立足點是詩,其本質(zhì)是詩。 ?。?)也可以說散文詩既有國粹的根蒂又有外來的血緣,在中國古代,《莊子》或《楚辭》的個別斷片,魏晉南北朝的一些小賦,如《小園賦》、《枯樹賦》之類,約略近之。但是,作為一種完整的文體形式畢竟是從異域移植過來的,是一種混血邊緣文體;既具有詩的美質(zhì),又不受格律的拘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逸和現(xiàn)代詩體的浪漫自由。 ?。?)中國現(xiàn)代散文詩的產(chǎn)生,從發(fā)表的作品看,當始于1918年,基本上與新文學運動同步。一批詩人如劉半農(nóng)、沈尹默、郭沫若等人都曾有過嘗試性寫作,卻十分幼稚。魯迅的《野草》的出現(xiàn),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四、散文詩的發(fā)展和當前的狀態(tài)(對于中國散文詩起到重大影響的詩人)
(這里選取一些優(yōu)秀的散文詩),希望讀者從散文詩上面的定義、特點、與現(xiàn)代詩和抒情散文的區(qū)別和異同感悟著散文詩是什么,我們?nèi)绻麖纳⑽脑姷募o實、想象、象征、又充滿意向和意境,在一個截面中濃縮了抒情散文的內(nèi)涵又充滿繪畫語言和深邃的哲理。 選取不同時代和國家的優(yōu)秀散文詩供大家欣賞,使我們是散文詩板塊有更多的散文詩人出現(xiàn),有更好絢爛多彩的優(yōu)秀散文詩。
?。?)、魯迅
魯迅自稱是一個散文式的人,他寫過幾首新詩,確是不押韻的,可是本質(zhì)上是一個詩人。當他善感的心靈受到觸動,或身在大苦悶中而意欲作詩的突圍時,采用散文詩的形式是適宜的。 魯迅散文詩集《野草》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潑辣、溫潤,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作者表現(xiàn)的主要是一種悲劇性情緒,它源自生命深處,許多奇幻的想象,其實都是由此派生而來,因此,最富含熱情的語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氣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 在寫作資源方面,無庸置疑的是他接受過尼采和波德萊爾的影響,用他的話說,是攝取了“‘世紀末’的果汁”。尼采是舊軌道的破壞者,一生與“庸人”作戰(zhàn),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萊爾寫人間“罪惡的圣書”,沒有尼采似的強者的力,而竟陷入頹唐。兩人在魯迅這里構(gòu)成一種奇異的結(jié)合,他以一個東方人的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吸納了代表日神與酒神兩種完全相悖的原質(zhì),使《野草》充滿內(nèi)在的張力,雖然篇幅有限,卻顯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野草》題辭魯迅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要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jīng)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jīng)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jīng)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個個奪取他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現(xiàn)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魯迅記于廣州之白云樓上。
《影的告別》魯迅
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隨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嗚呼嗚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無地。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 會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沒。 然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 作喝干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嗚呼嗚呼,倘是黃昏,黑夜自然會來沉沒我,否則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現(xiàn)是 黎明。 朋友,時候近了。 我將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 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你甚么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但是,我 愿意只是黑暗,或者會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這樣,朋友—— 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 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2)、泰戈爾
散文是最佳搭配的言辭,詩歌是最佳搭配的最佳言辭。所謂最佳言辭,就是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和靈性。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而宋代則是中國詩歌的成熟和老練時期。唐詩以興象取勝,宋詩以理趣見長。宋代詩人大量地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文字為詩,這就使得宋詩具備了散文詩的特征。這在客觀上為世界散文詩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契合點。 事實上,既然是文化交流,傳播和影響也必然是雙向的,泰戈爾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客觀上可以視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一種積極成果。如果說泰戈爾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是一個小曼荼羅,那么泰戈爾的整個文學活動乃至人生則是一個大曼荼羅。在這個大曼荼羅的中心,依然矗立著大梵。在大梵的內(nèi)核中,既包含著印度的因素,也包含著世界的因素,還包含著中國的因素。這樣的大梵一定是存在的,但是大梵看不見也摸不著。泰戈爾的散文詩則看得見,倘若憑借著一顆虔敬的心,其文本也是可以通過心靈的觸覺而摸得著的。我們閱讀泰戈爾的散文詩,就好像是親近了大梵。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1861--一1941)的散文詩的時候,不妨以宋詩為參照系。 泰戈爾散文詩特色之一:以平淡為美泰戈爾散文詩的基本文體特征是以平淡為美,借用中國文學批評的術(shù)語來說,就是尚淡?!都村壤返冢担凳自娒鑼懥艘捝癫坏盟鶐淼钠>牒屯纯?。詩人寫道:“乏倦壓在你的心上,你眼中尚有睡意。/你沒有得到消息說荊棘叢中花朵正在盛開嗎?醒來吧,呵,醒來!不要讓光陰虛度了?。谑瘡降谋M頭,在幽靜無人的田野里,我的朋友在獨坐著。不要欺騙他吧。醒來,呵,醒來吧!/即使正午的驕陽使天空喘息搖顫——即使灼熱的沙地展布開他干渴的巾衣——/在你心的深處難道沒有快樂嗎?你的每一個足音,不會使道路的琴弦迸出痛苦的柔音嗎?”@這首詩是一味地清新,一味地舒暢,仿佛一陣陣清風,徐徐吹來一樣。此詩給人的審美感受與南宋詩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很是接近:“應憐屐齒印蒼臺,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他的詩寫的自然含蓄,寓有見微知著之意,沒有喧鬧和涂抹。紅杏的色彩雖然艷麗,卻也是悄然無聲地從人們不留意的墻頭透露出來的。如果不仰望墻頭,焉知其存在?泰戈爾的《吉檀迦利》等散文詩也是這樣,盡管有時也描寫到金色的太陽、蔥郁的樹木、繁盛的花朵和澎湃的心潮,卻一概出之以自然和平淡,并不使人感覺到灼人耀眼、大紅大綠,更沒有緊張和暈眩。泰戈爾也是以少總多的高手。《吉檀迦利》宏大如史詩,倘使南歐詩人來寫此主題,篇幅不知要多出多少。倘使北歐詩人來寫此主題,恐怕將達數(shù)卷之巨大龐然。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泰戈爾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癡迷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做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而是縱然軌跡交匯卻在轉(zhuǎn)瞬間無處尋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無法相聚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
(3)、徐志摩
徐志摩的詩歌和散文詩的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shù)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徐志摩在其中都起著主角的作用,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fā)展曾經(jīng)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jīng)活躍一時并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的面貌,發(fā)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一個感性大于理性的詩人。他的思想的發(fā)展變化,他的創(chuàng)作前后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guān)聯(lián)著的。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志摩在我國新詩發(fā)展史上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fā)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shù)技巧。 作為那個時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
再別康橋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席慕容
席慕容的散文詩,她說寫詩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寫詩,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一個“真”字熔鑄于詩中而又個性鮮明。在她的詩中,充滿著一種對人情、愛情、鄉(xiāng)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余種,讀者遍及海內(nèi)外。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xiāng)為創(chuàng)作主題。2002年受聘為內(nèi)蒙古大學名譽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內(nèi)蒙古》即用優(yōu)美的文字和親手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席慕蓉自1989年與“原鄉(xiāng)”邂逅后,17年來追尋游牧文化的歷程。剖析自己寫詩的歷程,席慕蓉曾對記者說:“年輕時因寂寞而寫詩,或許是一種對美的渴望;年紀稍長,因無法平撫心中的騷動而寫詩;初老時,因惆悵而寫詩,人也因此變勇敢了?!毕饺亓鬟B在詩的國度,“一首詩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世界”。對于時間的流逝,對于生命的感動,還有許許多多生活中難于表述卻又感懷于心的東西,席慕蓉覺得只能以詩來表達。“詩能說清楚的事情,平時卻怎么也說不清。”寫《七里香》時,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靜的時刻,那是讀書,戀愛,結(jié)婚,生子及只有一點點鄉(xiāng)愁的年歲,感覺靈敏而純粹,是生命最清靈的時刻?!镀呃锵恪吩娭械陌酌璨鍒D,也是她哄孩子睡覺時畫的。一支鋼筆、一本本子,擱在床邊,隨時隨地地畫。小孩子們也特別安靜,看到他們的媽媽拿著筆,就很滿足地睡著了。一直到現(xiàn)在,回頭再看自己的舊作,席慕蓉仍然為自己感到慶幸。“幸好我在36歲的時候?qū)懗隽恕镀呃锵恪?,我慶幸在我要寫的時候?qū)懥顺鰜怼2簧偃硕紩谄渖僮鳎覜]有,我覺得幸運的是,在我走過來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庇浾邌栂饺荩敵鯇懴逻@些詩,是因為生命的富足,對愛的渴望。
出塞曲席慕容
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
請用美麗的顫音
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景象
誰說出塞曲的調(diào)子太悲涼
如果你不愛聽那是因為歌中沒有你的渴望
而我們總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閃著金光
像那風沙呼嘯過大漠
像那黃河岸陰山旁英雄騎馬壯騎馬榮歸故鄉(xiāng)-
抉擇席慕容
假如我來世上一遭
只為與你相聚一次
只為了億萬光年里的那一剎那
一剎那里所有的甜蜜與悲凄
那麼就讓一切該發(fā)生的都在瞬間出現(xiàn)吧
我俯首感謝所有星球的相助
讓我與你相遇
與你別離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詩
然後再緩緩地老去
2013.11.7
本文轉(zhuǎn)自《西北作家》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