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學說--古典氣功學的理論基礎 道家是興起于春秋戰國之際的一大學派,其學術思想影響中國文化垂數千年至今,于氣功學的貢獻尤為巨大。道家的創始人老聃,俗稱老子,他曾是“周守藏室之史”。在遠古時代,是專司觀天象、定(訂?)歷法的,面向自然。因此,老子開創的道家學派特別重視天人關系,重視人的生命運動的自然規律,因而也特別注重氣功實踐。老子作“道德五千言”,闡明道家的基本思想,稱為《道德經》。而從氣功學來看,他在這本書里以“道”為本體,全面地、系統地闡述了氣功學的基本理論,并提出了以清凈無為為主旨的修身方法。因此《道德經》不僅是道家的圣經,也是中華氣功學的寶典。 老子以后,道家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關尹、宋鈃(xíng)、尹文等都是一代道家大師。先于老子的《管子》書中《心術·上》、《心術·下》、《內業》和《白心》等四篇文章,與老子的思想相一致,并對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不難看出,“心術”、“內業”和“白心”(白作明解)實際上就是氣功的同義詞,而集先秦道家之大成者是莊周,世稱莊子。《莊子》一書體現了他的學術思想。成書于漢初的《淮南鴻烈》,則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匯編。下面我們將以這些著作為主,略述先秦道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氣功理論。 一、以“道”為本的自然觀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認為自然界萬物是由一種基本的存在生成的,他稱這種存在為“道”。故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為了說明這個難于捉摸的“道”, 老子化了很多筆墨,從多方面描述。他說: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可見,作為基本存在的“道”有以下特點: ①不依賴于時間和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 ②它生化萬物,永無窮盡,而不是由其他任何東西所構成。故老子 說:“道者萬物之燠(yù)”、“可以為天下母”等; ③它無形、無聲、不可捉摸,但確實是存在的,人在極其虛靜的狀(很高級的氣功)下可以直接地感受體察到它,卻無法確切地描述它,故稱之為“無”;而“天地”又是它所生,是實在的,故又稱謂“有”。 “無”和“有”指的都是“道”,同謂之“玄”,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但天地萬物也可稱之謂“有”,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有生于無”。 不僅如此,由“道”而有形的萬物的演化是有一定規律的,老子將這 一規律歸納為這樣一段話,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的“一”、“二”和“三”都是無形的。但它們到底是什么呢?老子未作詳述。《管子》在以“道”為自然界本體(基本的存在)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氣”的存在。認為宇宙間的一切均由氣化生,都是氣變化的結果,而在萬物變化的過程中,氣本身是不變的,所謂“化不易氣”(《管子;內業》)。和“道”的情形一樣,氣也是其大無外,其細無內,虛無無形而充滿于宇宙之間。氣的精粹稱之謂精,或精氣,所謂“精也者,氣之精也。”顯然,老子所說的“一”、“二”和“三”均為“氣”,只不過層次不同而已。基本的氣為元氣,即“一”。元氣和道有什么差別呢?《管子》未作說明。但按照《淮南子;天文訓》的說法, “道”和元氣的差別在于, “道”的存在與時空無關,而元氣則是“道”內化于我們生存于其中的宇宙的結果。因此,對于我們這個宇宙的萬物來說,基本的存在是元氣,而“元氣守道”。“二”和“三”都是元氣化生的不同層次的氣。“二”指陰陽二氣。而“三”則是陰(太陰)。陽(太陽)二氣和陰陽和合之氣(有少陽和少陰之別)。 這和《易》關于宇宙萬物演化規律的說法是一致的。和老子、管子一樣,莊子也認為“道”是自然界基本的存在。在《莊子;大宗師》一文,他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而“其為物也,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因而整個宇宙里,萬物無時不處于生成往來的變化運動之中,而這 一切又都本源于“道”和“道”固有的運動規律。 另一方面,莊子繼承了管子,發展了元氣學說。他認為‘通天下一氣耳’(《知北游》),氣“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即有形的萬物是“氣”凝聚的結果,“氣”散則形消,而這又是新的有形之物形成的開始。所以《齊物論》說: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這里的“一”指宇宙的元氣,或者更徹底一些,是指“道”。既然自然界一切都由無所不在的“道”構成的,那么自然界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是“道通為一(《齊物論》)”的含義。莊子特別強調宇宙萬物的這種整體性,曾從 多方面做了這種論述。 總之,以“道”為本的自然觀和以元氣為基本存在的宇宙觀,以及“道通為一”的整體觀,是道家思想的基礎。而對“道”和元氣的認識,又是先秦道家的修身(氣功)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