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銘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 云南昆明 650011) 【摘要】本文從孫思邈的生平著作中醫德的成就,聯系現實認為醫德是醫學從業者必須踐行實踐的核心。并從立志、實修、環境氛圍3個方面闡述了養德行醫的具體心得。為中醫師活出自我,活出自信,活出價值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孫思邈 醫德觀 畢業于中醫藥大學正規科班,從業于省會城市市級三甲醫院,十余載,每每被經濟指標、成本效益等驅使,現實生活中也不得不面對物質誘惑,總是覺得紛繁復雜,脫離醫者本分,但總推脫到機制問題,從眾心理等等借口。拜讀研討一代藥王生平文章,深感醫者之大德。 在無耐與茫然地中上下求索,痛定思痛,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明白祖先的智慧真是華夏民族的無價之寶,古圣先賢之訓誡早就為我們指出了答案—是自己的醫德修養不夠所以才令自己的行醫路步履艱難。當找到原因并以正確方法實踐后方知身為一名中醫師其實也可以活得很自信,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醫家以養德為行醫之本,只有盡到自己醫者的本分具備苦救含靈之悲心,精勤鉆研醫道,術有所得方敢懸壺濟世,為蒼生解除苦痛,這便是中國古老醫學的智慧所在。尊孫思邈訓示,修煉自己的醫德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踐行: 1 以立“大慈惻隱之心” ①為首要 大慈就是對一切廣大眾生的慈善之心;惻隱就是對受苦難的人表示同情。孫思邈的惻隱之心源自于年幼時的苦難:體弱多病而不得不時時求醫問藥,大筆的醫療費用與家人精力的耗散,感同身受引發了藥王對普通患者的同情與悲憫之心。因此立志醫道誓救普通大眾患者,正是這種大慈惻隱之心再加上刻苦專研的醫療水平,孫思邈終生以慈悲之心鉆研醫學,曰“人命至貴,有貴千金”。他始終至精至誠,身體力行。也正因為此,千余年來,他太醫精誠的形象始終被人們深深仰慕。才被后人尊稱“藥王”。 孫氏學術思想深受儒、釋、道家思想的啟迪與傳承,儒家“童蒙養正,幼年養性,少年養志,成年養德。”特別指出了人生路上各個時期都必須要有目標,所以確立自己行醫路的志向是立業之基。孫氏生活的年代是佛教盛行的時期,《舊唐書》記載他“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②因此孫氏同時認識到佛家要求信眾立“普度眾生,發大慈大悲之心”的重要性因而提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的膾炙人口的佳訓。道教源于黃老之學與方仙道思想,“黃老”指黃帝與老子,中醫以黃帝為醫家之祖,道家又認為黃帝為道家之祖,所以醫道同源。道教《太平經》認為“德”就是“成濟眾生,令成極道”也強調救渡眾生為立志根本的觀點。③因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正是有了悲天憫人之心,才有學習、研究與實踐的不竭的源動力。學醫之路是艱辛的,行醫之路也是坎坷的,唯有堅實的思想根基才有可能經受屢屢的挫折與磨練越挫越勇,最終能將自己與病家視為一體而奉獻自己的愛,展現生命的意義與完美,感受人生的幸福。 2 從“精”與“誠”兩方面經行德行的實修,是做好一名“大醫”最重要,也是最需要下苦功夫去修為的一步 2.1“精勤用心、博其醫理”是奠定醫術理論根基的關鍵。 “精勤用心”每觸見活人之一法一式,皆鑄之于骨髓,深不敢忘,④這是醫學實踐經驗積累的關鍵。可見“良醫”,首先是有對疾病見微知著的洞察力的醫術。其次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對高尚醫德的追求和踐行,才有了良醫的內涵。像晉代的楊泉在《物理論·論醫》中寫道:“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此外我們自身是醫術的首位實踐者,唯有自己的身心健康了我們才能令病家信服無疑地配合自己工作的展開。孔子曰“仁者壽”,健康長壽也是始于德行的培養。孫思邈以享年141歲高齡應證了自己醫術的高明、以事實驗證了孫氏養生觀的實用性、可行性,并明確提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只有經驗自身身心的不適才能體驗病家的苦衷,發展自己的悲心;只有通過關照自己的身心變化才能以最簡便、直接、快速的方式實修醫術;只有修足了“仁者善心”醫者自身才是健全的,這對我們自身發展精湛醫術具有非同小可的意義。 “博其醫理”孫思邈在《大醫習業》及《大醫精誠》里提及的必讀醫學類書籍多達13本諸部經方如:“精熟《黃帝內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步九侯、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等諸部經方”。此外還有大量內容涉及五經、三史、《周易》等各家學說,“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深刻詮釋了醫學首先要醫理通,同時還需要解釋心理、社會等等問題,始可以言于醫道者矣。孫氏主張,凡欲為大醫,必須熟諳經典,精通各家學術,還應旁通各門學科,豐富邊緣知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通史,以懂道懂德,可謂“尋思妙理,留意鉆研,始可與言于醫道者矣”。 面對如此之多的必修課我們必須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斷勉勵自己;只有真心愛醫道,全心用醫道,才不覺醫道之枯燥,不懼醫理之晦澀難明,孜孜以求,令自己的醫道無所滯礙。 2.2 “誠”的修為當從“心、體、法”三方面去力行。 “心”當安住,不得瞻前顧后,考慮自身的吉兇安危,不畏、不計較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體”要隨時檢省自己,診病時“詳察形侯,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到病家不得左右顧盼,縱使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欲;即使面對美食瓊漿也食如無味,看有若無。不助長自己的貪欲而陷于無明。“法”上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對當今醫家最具現實意義的告誡是“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務;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倘若不能真正做到“嗜欲不能勞其目;淫欲不能惑其心”則無人能治己病,此乃醫者之大瘥也!面對物欲橫流的誘惑沒有一份清心寡欲甘于平淡的心境與定力是做不了一名醫師的! 3 營建德行的環境氛圍 良好的醫德醫風是關系醫療實踐成敗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關系民生的大事,更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厚德載物”為自己的志向與目標堅定不移地去踐行修德,運用孫思邈的訓誡歷以時日,隨著我們的德行逐漸厚實時,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難題自然也迎刃而解,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3.1營建一份和諧的醫患關系。當自己能將“醫者之德”體現到極致時必定是心神安寧,胸懷坦蕩,安詳和平。帶著如此的上貴之相與患者互動想必只會令人生起“恭敬”之心,哪還有糾紛可言? 同時詳細解釋病情給患者,患者及家人并非能一一精醫察理,又有旁人好議論醫藥,也容易促使病家為簧鼓動搖。孫思邈對此類現象深有感觸:“世間大有病人親朋故舊交游問疾,其人曾不經一事,未讀一方,自聘了了,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言是虛,或道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蠱,或道是水,或云是痰,紛結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定,時不待人,欺然致禍,各自散走。”因此奉勸病家切“勿取外人言議”,以免“自貽憂悔”。醫生要了解患者,還要借助于溝通。醫患溝通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在診療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強調內心的良好素質和修養,并通過非語言溝通無聲地表現出來,自然產生一種人際吸引力,使病人產生親切及信賴感。 3.2留心自己在踐行過程中的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與術”的修為,上報師恩,共勉同僚,令后輩感而下效。中華文化向來提倡“孝親尊師”,為往圣繼絕學也是我們傳統醫學工作者的使命。能孝敬父母是小孝,能全心全意服務于大眾是大孝,若能成就圣賢后學使世世代代的人獲得身與心的健康受益無窮便是至孝。 我們作為人類智慧進程中承上啟下極其細小的一份子,從專業角度研究學習古圣先賢的智慧結晶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愿眾多業醫同仁也能從先輩留下的智慧里有所得。 參 考 文 獻 [1]張印生,韓學杰.孫思邈醫學全書,中國中醫藥出版2009年1月第1版,本文所引用孫思邈原文均出自該書. [2]程雅君,程亞群.道解孫思邈《大醫精誠》.宗教學研究 2004年第4期:43-44. [3]李燕萍.論道教思想對孫思邈倫理思想的影響,中醫中藥 2008年12月第5卷第35期:66-67. [4]陳昌明.成大醫者,首立善心,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8年05月第6卷第05期:493. |
|
來自: FDBLdlua5opzn8 > 《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