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代價
陳魯民
里約奧運會上,牙買加“閃電”博爾特再創奇跡,以30歲“高齡”連獲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奧運金牌,這是他的第三次蟬聯,堪稱前無古人。許多人都說他天賦異稟,無人能及,可羨而不可學。而專家說博爾特的先天條件并不算好,個子太高,體重太大,會妨礙跑步,頻率會慢。那么他一再獲勝、屢創奇跡的秘密是什么呢?網上公布的一張博爾特的雙腳照片,或許可以幫我們揭秘。這雙腳在長期高強度的訓練下已經嚴重變形,足弓塌陷,看起來就像70歲老人的腳。博爾特看著自己的腳說:“這就是我成為世界第一的原因。”
無獨有偶,里約奧運會上還有一個可與博爾特相媲美的傳奇巨星菲爾普斯。本屆奧運會上,菲爾普斯已摘下5枚金牌1枚銀牌,他的職業生涯總共拿下23枚奧運金牌。有人說他是“外星人”,有人說他是“半人半神”,有人精心研究他的食譜,有人發現他的身材與眾不同,開玩笑建議把他“解剖”看看有什么特殊結構,當然,更多的人說他是個游泳天才,對此,菲爾普斯有些迷惑不解。他從12歲起,就開始跟著以嚴格著稱的教練鮑伯·鮑曼學習游泳,每周訓練7天,每天至少要游12公里,還要參加各種陸上有氧訓練。11年來,菲爾普斯每周都要比對手多訓練一天。因為鮑曼告訴他,只有這樣,他的身體才能比對手優異七分之一。他的媽媽心疼地說,菲爾普斯的生活只有吃飯、睡覺、游泳3件事。他的兩個姐姐想了很久,再也想不出弟弟的其他愛好,“如果不游泳,他要么聽音樂,要么看電視或者打游戲。”如果說他是游泳天才,天才就是這樣打造出來的。
推而廣之,那些在奧運會上摘金奪銀大放異彩的體育明星,都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流過成噸的汗水,忍受著艱苦訓練帶來的病痛,在寂寞枯燥周而復始的訓練中默默地堅持著,數年如一日,含辛茹苦,臥薪嘗膽,然后才有了一鳴驚人的輝煌,技壓群雄的驕傲。平心而論,這樣的訓練當然很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情趣”與“幸福指數”,遠不如泡吧、拼酒、“斗地主”“修長城”來得輕松愉快。但既然選擇了以競技體育為職業,如果想在賽場一枝獨秀,實現人生價值,想當創造奇跡的運動天才,也只有這條奮斗拼搏之路可走,絕不會有什么終南捷徑。有人夢想瀟瀟灑灑就能成功,“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那也只是東坡的藝術夸張,如果沒有吳蜀將士的竭盡全力,拼死抗爭,等待周公瑾的只能是“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悲劇。
高爾基說:“天才,就其本質而說,只不過是一種對事業、對工作過盛的熱愛而已。”正是因為這種“過盛的熱愛”,奧運賽場成就了短跑天才博爾特、游泳天才菲爾普斯、撐桿跳天才伊辛巴耶娃、排球天才朱婷、羽毛球天才林丹、舉重天才龍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