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遼陽行省——高麗國 來自北方洪牧的博客 遼陽中書行省,有南北兩大驛路干線,向北延伸到黑龍江入海口奴爾干城,南抵高麗王都開京(今朝鮮開城),共轄有135個驛站,管理驛馬6515匹,驛車2621輛,驛牛5259頭,驛狗3000只。
依據蒙古舊制,所有降國必須建立蒙古式的驛站交通系統。中統三年(1262),忽必烈頒給高麗的詔書說:“凡遠邇新附之國,我祖宗有已定之規則,必納質而籍民編,置郵而出師旅,轉輸糧餉,補助軍儲”。至元十二年(1275)明確規定在高麗等降國要“籍戶、設達魯花赤、簽軍、立站、輸租、歲貢”,并稱此為“舊制六事”。忽必烈時期,先在高麗國設40驛,后因“民畜凋敞”,減少至20驛,至元三十年從耽羅(今韓國濟州島)到鴨綠江口,共設11驛。
高麗使臣、商人和文士來往于這條古道,從遼陽轉至大寧,或去大都,或去上都。
遼陽中書行省首府-遼陽城 戰國燕國及秦、漢遼東郡首縣襄平縣、襄平城,唐代安東都護府、遼東城,遼、金東京遼陽府,治遼陽縣,元代遼陽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和遼陽行中書省、遼陽路,治遼陽縣,今遼陽市文圣區東大街“遼陽老城”。歷代沿用襄平土城舊基,因時修葺,遼、金、元城墻無存。
第一站 頭 館 元代“遼左八站”首站,又稱“高沖頭館站”,今遼陽市弓長嶺區湯河鎮湯河水庫淹沒區,原遼陽縣亮甲鄉星河村。遼陽城——頭館站一日行程,出遼陽西關在城驛,逕大、小南門,峨眉、前進(高麗館)、望寶臺,過大石門嶺,又牛錄堡、小嶺子、湯河沿,至頭館站。
第二站 甜水 今遼陽市遼陽縣甜水滿族鄉“甜水站城”。是一座方形的磚城。有金代印章出土,也是金時的驛站。
第三站 連 山 又記“連山店”,今本溪連山關鎮連山關村。東、西二面有山,中間埡口,古道由出。連山關北口,在連山關鎮棒槌嶺村(后與黃嶺村合并為連山關村)“關口外”;連山關南口,在連山關村老街里。元代屬自然形態山口、隘口,尚無“關”的概念成分。
第四站 龍 鳳 即通遠堡,又名鎮夷堡,有龍鳳山,今鳳城市通遠堡鎮老堡村古城。
第五站
斜 烈 又記作八度斜列嶺、松站,古鎮東堡,或記薛禮站、雪里站。薛禮站即雪里站,今鳳城市雞冠山鎮薛禮村“薛禮站古城”,沈丹鐵路長虹車站。地名源自唐征高麗名將薛仁貴,別名薛禮,諧音雪里。據《盛京通志·鳳凰城·城池》,“雪里站城,城西北四十里,周圍二里一百二十四步,南一門曰'鎮東’,明弘治四年建。”
第六站 開 州
今丹東-鳳城市邊門鎮鎮夷堡。鎮夷堡站也叫開州站。遼開州,明稱鎮夷堡,堡城遺址尚在。明開州站-鎮夷堡驛城 據《讀史方輿紀要·鳳凰堡》記,“于堡南增筑一堡,曰寧夷堡……朝議改寧夷為鎮夷。”據此推斷其地在鳳城南“烏骨城”。又據《岫巖志略·鳳凰城古跡》記,“開州本穢貊地,渤海為東京龍原府,領慶、鹽、穆、賀四州,龍原、永安、烏山、壁古、熊山、白楊六縣。遼建開州鎮國軍領穆、賀、鹽三州開遠一縣。今俱廢。”
鳳凰城《全遼志》記,“山上疊石為城,周圍二十里,今鳳凰城山上古城猶在。”在此地曾出土過遼代契丹文銅印一方,現存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
第七站 陽
站 即湯站,又記湯山站,今丹東市湯山城鎮“湯山城遺址”,沈丹線湯站堡車站。鳳城南湯站城,明成化五年(1469年)置。其地尚有土城址,屬子母城。大城為方形。南北二門,每邊長400米從墻中計算在城的西南角,又筑方形子城每邊長150米于西城墻開一西門。
第八站 驛昌站 今遼寧省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九連城古城”。由此東南行過鴨綠江進入高麗。明驛昌站-鎮江堡驛城 明初稱驛昌站,九連城稱謂始于明代,以“九”喻多,清光緒八年(1882年),東邊道員陳本植勘察平地的方城,記為“細辯圍壕遺址,其實乃長短方圓相環,共計營圍有九,與貢道旁之土城三面分峙。”九連城曾是遼代來遠城,金代婆速府路、元代婆娑府路治,明代遼東都指揮使司鎮江堡城備御駐地。鴨綠江津要。 以下11驛在高麗國境內
《析津志輯佚》:“驛昌站「」誼州”。
第九站 誼 州
即義州,今朝鮮特別行政區平安北道新義州。
《析津志輯佚》:“誼州「六十」靈州”。
第十站 靈 州 今朝鮮平安北道枇山見郡。
《析津志輯佚》:“靈州「九十五」宣州”。
第十一站 宣 州 今朝鮮平安北道宣州郡。
《析津志輯佚》:“宣州「九十」云興”。
第十二站 云 興 今朝鮮平安北道郭山郡。
《析津志輯佚》:“云興「百二十」安信”。
第十三站 安 信 今朝鮮平安北道云田郡。
《析津志輯佚》:“安信「九十」都獲”。
第十四站 都 獲 或寫作都護,今朝鮮平安南道安州市。
《析津志輯佚》:“都獲「九十」肅州”。
第十五站 肅 川 今朝鮮平安南道肅川郡。《析津志輯佚》記為“肅州”,疑為再版環節錯誤。
《析津志輯佚》:“肅州「八十五」安定”。
第十六站 安 定 即順安,今朝鮮首都平壤直轄市順安區。
《析津志輯佚》:“安定「六十五」東寧”。
第十七站 東 寧
今朝鮮首都平壤直轄市。蒙古入侵高麗期間,1269年十月,高麗西京(今平壤)都統領崔坦、李延齡以高麗北部50城降元。兩年后,忽必烈將高麗西京(平壤)劃歸元朝遼陽行省東寧府。翌年元朝為平壤命名舊西府,作為東寧府首府。慈悲嶺(現北朝鮮黃海北道鳳山郡東部)一帶劃歸遼陽行省、崔坦任總管。至元13年(1276年)、東寧府改東寧路。1290年,應高麗忠烈王的要求,元朝將東寧府歸還高麗。高麗史則記載在元末仍然有東寧府
《高麗史》:帝詔罷東寧府復歸我西北諸城 。
《析津志輯佚》:“東寧「六十」生陽”。
第十八站 生陽 今朝鮮黃海北道中和郡(???)。是黃海北道西北部的一個郡,北、西鄰平壤直轄市。
《析津志輯佚》:“生陽「」洞仙”。
第十九站 洞仙 即鳳山,今朝鮮黃海北道黃州郡。瀕海。
《析津志輯佚》:“洞仙「其東海,其北接合懶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