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8年的法文當中,出現了“軍銜”一詞,意為“等級的臺階”。 也正是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可要說古代軍銜的歷史是要比西歐等國家早十幾個世紀。 在中國古代,自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這些稱號。 與西歐軍銜體制不同的是,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制雖職能一樣,但形式上是不同的。 就元帥、將軍、校尉、士而言,中國古代大體是這樣的: 元帥,在唐代有元帥、副元帥;宋有兵馬大元帥;元都元帥、元帥,作為戰時最高軍事長官。 將軍,遠在春秋時代的晉國以卿為將軍,到了戰國成為了武官名,再到漢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將軍名號雖有更繁,但從未衰落。 校尉,講校尉需先談校與尉。校者,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統帶一校之官稱校尉;尉者,春秋時晉國上中下三軍皆設尉。所謂校尉,一校之官,它的地位略次于將軍,專掌特種軍隊的將領。像西漢武帝時期的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是為此理。之后的軍校(晉武帝),步軍校、護軍校(清朝)皆是此類。 士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無論天子諸侯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這種卿大夫以下的低級官職,在秦之后襲用古制而以上、中、下士為官職者也是不勝枚舉。 唐、清軍銜 擱唐朝,兵馬大元帥 、兵馬副元帥,他們服紫色,金玉帶,金夸十三。都是臨時軍銜只在戰爭時期授予,沒有什么品級。一般是出征軍隊主帥,征程結束立即收回恢復原軍銜 。當然自從一品到從九品下,品級如下: 在清朝,九品十八級官階,每品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于從九品。就武職而言,分為武職京官和武職外官。 中國現代軍銜制,要從1894年,清朝政府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開始,1904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值得一提的是,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采用西歐式軍銜體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自1955年實行,1966年廢除,再到1988年恢復,現行軍官軍銜分3等10級,士兵軍銜2等7級,武警部隊禮儀士兵軍銜2等5級。 現代軍銜標識 軍銜是國家給予軍人的一種榮譽,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新的軍銜制進一步理順了軍官的編配關系,有效地調整軍官隊伍的比例結構,對于增強軍人責任心和榮譽感,但遠遠不止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