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的主要手段是調治機體陰陽的不平衡,臟腑之間的相互制約是人體平衡的根本。現在的教科書多認為張仲景繼承和發展了神農本草經,而寫成傷寒雜病論,為經方派。華佗主要是黃帝針灸一派,而素女脈訣又是難經一派。前人的考證雖然如此,但從《素問》以及華元化中藏經來看,傷寒論是已知最遠古的中醫辯證體系。 張仲景的辯證體系,后來因為諸多原因逐漸消失了。從唐代的孫思邈記述:“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來看,仲景的辯證體系,當時也只有少數人掌握,隨著時代的原因隨之消失,所以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斷層,張仲景、華佗等古人的東西到王叔和整理時,已經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我們從唐代以及宋代陳言的《三因極一》及很多書籍中可以看到,普遍認為傷寒論主要論述的是傷寒,其次才是雜病。后來的傷寒論的注解書籍,也都認為是以闡述傷寒熱病為主。至此,錯誤的引導已經不能還原傷寒論的本質了,因為偏離了方向,導致傷寒論的很多東西爭論不休。當仲景的辯證核心消失的時候,或者說是醫學的發展不再以仲景學說為主導的前提下,出現了后來的各個流派,這些流派在各自的經驗積累后逐漸形成了多種分類的經驗醫學。多種分類的經驗醫學百花齊放,各成體系,對祖國醫學各有發展,細化程度越來越多。但細化下的中醫學,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頭腦,由復雜到簡單是一個很難的過程,這就出現了同一病癥有若干相類似的藥方,讓人無所適從。不同派別的時方,從不同的側面論述疾病,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導致學醫者真正達到了學到老還沒明白過來中醫本源的是什么,這更讓初學者望書興嘆。時方各門派,因為師門傳授,各承其說,對病的病機認識不同,導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后代的諸家學說以及方劑,是一個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越搞門派越多,越不得要領。 所以后來研究經方的許多醫家,由探討外感的辯證,發展到內傷辯證,也就是從單純的傷寒辨證,發展到雜病辯證,逐漸認識到無論外感內傷,都是機體的陰陽不平衡所產生的病理特征,雖然是主論傷寒,但其原理和雜病沒有分別,這也是經方適應于萬病的根本原因,張仲景有言:“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盡管認識到傷寒論的價值所在,但是這本被王叔和編著的書籍,沒有了傳承的理論指導,僅靠膚淺的方證對應,或有少許的發揮與經驗,但并不能探究仲景本源。因為仲景的原義和闡述的陰陽病機不完全明了,導致后來出現各種不同的觀點:傷寒六經,或謂六氣,或謂經絡,或謂表里,或又以部位、階段述言。用經方的,或方證對應說,或體質分類說,或病機探討說,或分經治療說等等,都是從一些膚淺的層面去學用傷寒論,盡管臨床效果時有神奇之處,但會用者還是寥寥無幾。 經方家劉渡舟曾告訴我:“學習傷寒論,悟出言外機”,病機便是我們學習傷寒論的根本所在,也就是見病知源,不知其源,終不得其要旨。經方學派逐漸認識到經方的內涵,走進了一個由博返約認識過程,逐漸回歸到真正的中醫辨證之本,但失傳的仲景學說導致后人只能探及皮毛,而不知其源。 經方是遠古的最真實的、最有效的辯證體系,自古就秘而不傳的傷寒論,也有其不足,后世的醫家在臨床實踐中,從不同的角度補充和發展了許多疾病的辯證治療方法,仲景后的時方是對傷寒論的補充和發展,也是經驗醫學的發展,二者的結合是我們治愈疾病的核心,古醫學傷寒論就像一棵樹的主干,而其他各派的經驗就像枝葉。如果把傷寒論搞通了,再參考各家學說和經驗,就是一棵大樹。 學不好傷寒論難成大醫,舒詔《傷寒集注》自序:“不通仲景之書,不足以言醫”,經方之經,在于變通,不知變通,固守經方,不知隨癥加減,實未得經方之旨,也未得經方之要,故仲景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那些持經方而不明其理,在藥物或劑量不知隨證加減的,正如古人所言“持古方治今病,就像拆了舊屋蓋新房”,是沒有學好學會傷寒論的,但一些亂改經方,肆意加減,標榜獨創,更是孟浪之輩。學會傷寒論,則傷寒以及一切雜病都可以治,且必藥效如神。 表里臟腑寒熱虛實的變化是仲景傷寒論貫穿于始終的的核心思想,傷寒論是已知最遠古的最基本的辯證施治方法,它的辨證施治框架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核心的,它揭示了最原始最基本的臟腑病理關系,受時代的局限性,它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仲景也說過:尋余所集,思過半矣。但是,如果連最基本的核心都不能掌握,那么很多疾病的本質就不能明曉,臨床療效就會降低。比如,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我看過很多解釋,都是錯誤的。思維的錯誤導致錯誤的理解,又因為有多種解釋,更加說明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明晰的正確答案。一臟腑之熱,可影響其他臟腑,同樣一臟腑之寒,也可以影響其他臟腑,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會產生多種病癥和外在表現,簡單的易知,這就是方藥對應。復雜的病癥是不可以很容易判斷的,這就必須了解臟腑之間的多種關系和影響的程度,進而去判斷疾病的病理變化。傷寒論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六腑到五臟的寒熱虛實都有詳細的論述,但要完全掌握,就需要認真探究,僅僅停留在方證等簡單的思維上,是永遠也掌握不了仲景核心思想的。 我基地的建設,致力于舌診和經方研究與臨床,回歸中醫之本,造福百姓,歡迎大家一起學習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