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一晃5個月。 在腦洞和大家互撩這么久,我想也是時候,來和大家,認真地談一談,人生了。 01. 有很多C粉一直問我: C姐,我覺得你寫得挺好,怎么閱讀量就飚不上去呢? 每次我總是開玩笑式地說: 因為你們這群混蛋總是只收藏不轉發,生怕別人發現我這個大活寶啊! 嗯,是的,我是一個從未寫過10w+的新媒體人。 我和很多新媒體人一樣,做夢都在想,怎么寫出10w+。 02. 前幾天碰到一個朋友,他前不久剛好策劃了一場10w+的活動,他問我: 我無心插柳,都插了個10w+,你的腦洞,怎么好像一點進展都沒有。 我說: 你那場10w+的活動我也看了,挺好的,真是辛苦你們這兩個星期來,10幾個人不眠不休的策劃了。 03. 前段時間南海事件,有個人加了我微信,問: 代寫文章嗎?我是賣服裝的,你幫我寫個文章吸粉,只要有10w+,1w塊。就要這種文章。 然后他發了一篇內容大概是“不看不是中國人”的南海文章給我,我只看了排版,就和他說: 對不起,這一類10w+,我還學不會。 嗯。 我們總是在說10w+,總是在用10w+來衡量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個運營人的能力好壞。 10w+就像新媒體人的一個里程碑。 好像只有寫過一篇10w+,才能用來代表一個牛b哼哼的運營生涯。 可是,10w+真的那么神奇嗎? 不。 10w+只是一個既定的數據,數據背后隱藏的,才是我們應該要去看清或研究的問題本質。 你看過的10w+,本質往往離不開這幾種 1.高粉絲基數 在新媒體圈,曾經流行過這樣一句話: 就算大V發個呵呵,也能10w+。 雖說是玩笑話,但卻很真實。 大V為什么叫大V,因為粉絲多呀。200w粉絲,10w只不過是它5%的閱讀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去羨慕、去研究它為什么10w+,沒有什么意義。 因為它的用戶基數就擺在那,典型的發個呵呵都會有10w人來看,甚至問一句: 你怎么了?被誰氣到了?我去砍死ta! 當然了,如果這篇文章的文筆很有力度,能刷屏得了朋友圈的,還是值得研究一番。 2.多渠道發布 微信渠道有兩種,一種是自有渠道,一種是廣告渠道。 (微信文章的數據統計,只計算在微信App打開的數據,所以這里的渠道指基于微信的形式。) 自有渠道,就是包括公眾號發布,公司產品號導讀,公司(或個人)的微信群、朋友圈分享等等。 廣告渠道,就是付費給別人,讓別人在他家的自有渠道上,進行導讀或傳播。 一般一個企業的自有渠道是有限的,所以多渠道發布的重點,往往要看錢。有錢能散10w+,沒錢自導自消化。 當然了,再有錢砸渠道,也要看清渠道用戶和目標群體有沒有交集。高交集的同質用戶,才可能有10w+的轉化。 3.一個團隊的精心策劃 看過那么多10w+,97%都離不開背后一個團隊的精心策劃。 什么“逃離北上廣”,什么“致賤人”...不管是一個活動,還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個標題,一張封面圖,都可能是一群人討論一天的結果。 哪來那么多無心插柳,哪來那么多一不小心。 再怎么不小心,也要靠平時積累了失敗了N次的嘗試,碼了成千上百萬的字,才能有自己獨當一面的內容。 一個人的思維是有限的,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就算真的讓你一個人想出了逃離北上廣這個項目,但你的團隊可能根本就沒有精力和成本去做。 或者可能還沒開始想,就因為運營號的屬性或其它特殊原因,扼死了這個idea。 4.少數的單槍黑馬爆文 97%靠團隊策劃,3%是單槍匹馬。靠個人的內容,贏得滿堂彩的10w+。 但那是極少數,極少數。 尤其是在這個微信好奇心已褪去、內容紅利期到來的時代,更是抬高了許多原創作者要做文字屆網紅的門檻。 許多公眾號爆紅的背后有個團隊,如果是一個人,真的就是上一點講的那段話: 平時積累了失敗了N次的嘗試,碼了成千上百萬的文字,才有了自己獨當一面的爆款內容。 什么情況下,文章更有可能10w+ 這里說的10w+,是指真正能散播出去,能刷屏朋友圈,而不是靠粉絲基礎,篇篇10w+的那種。 并且是在拋開標題、內容、排版等,這種可以主觀控制的情況下。 1.雞湯、養生文 《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該結婚的感情》 《站著就能治頸椎病,不信你試試!》 ...... 這兩大類10w+,在朋友圈的傳唱可謂經久不衰。 雞湯抓住的是人類的情感,而人類情感很脆弱,是最能被引發共鳴的觸點。 養生抓住的是老一輩最注重的健康,所以養生文很多都是爸爸媽媽在轉。 但是這些10w+,不是每個公眾號都能寫的。 每個公眾號都應該有自己的方向、定位和目標群體。 尤其是企業新媒體。 企業新媒體在內容主題的選材上,比自媒體要窄得多。而在內容的突破口上,又比自媒體困難得多。 但恰恰因為企業的特殊性,更不能隨意寫這2類神文。 一個企業公眾號如果整天發雞湯,一定會讓人覺得很low或很不專業。 因為產品的調性和品牌形象都在這個號上,如果在內容主題上走了個偏,可能連產品都完蛋。 哪怕偶爾一篇雞湯,也得在文中加入產品或品牌元素,才符合這個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但這類植入產品或品牌的文章,又注定不會引起大范圍分享。 而且,就算企業號的雞湯文能傳10w+,就能吸粉了嗎? 不是。 隨著用戶對微信文章的好奇心降低,閱讀要求越來越質量,關注門檻也越來越高。 用戶不再隨隨便便看到一篇文章就去關注,可能看到號的性質和文章內容不搭,連分享欲望都沒有。(感覺裝不了逼) 這就是內容和公眾號屬性的關聯性問題。 即使神文再能10w+,也不能隨便編輯它。 2.觀點性文章 觀點性文章更容易10w+,因為有觀點就會有爭議,有爭議就有可能會火出去。 比如咪蒙的致賤人,比如抨擊咪蒙致賤人的文,各執一詞,總有站在對立面的大眾。 比如當時人的人販子該不該判死刑,該或不該,或理性分析的,都是在表達一個觀點。 雞湯也屬于觀點,只是觀點的范圍涵蓋更廣,比如政治觀點,時事觀點等等。 3.公眾號屬性 從概率上講: 大類自媒體>干貨自媒體>企業新媒體 在內容上,大類自媒體的選材更廣,受用用戶更多,主題也更容易觸發分享點。 而干貨類自媒體,雖帶有個人色彩,但是圈定了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群體。每個人對知識的解讀和需求有所不同,所以既要專業又要同時引發共鳴,傳播觸點就比較高。 而企業新媒體,企業色彩分明,公眾號的價值基本是為了傳播產品和品牌,受眾只能是產品用戶。而企業宣傳產品,既難以引發用戶共鳴,也不能給用戶帶來利益,所以企業新媒體的文章傳播,一般最難突破。 4.公眾號背后的精力 從人力和成本上講: 團隊>個人 還是那句話:一個人的思維是有限的,一個人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會走得更遠。 從營銷、推廣、活動、包裝等來講,一個團隊,百種思維碰撞出來的,至少能減少自嗨的概率。 而人力和成本就更不用說,要執行一場推廣,團隊的力量必定大于個人。 所以10w+很牛B嗎 很牛B,但還是不能用10w+去衡量一個運營人。 標題黨,尤其是看似色情視頻,實則非也的標題黨,別說10w,1億我都嗤之以鼻孔。 真正是牛B爆文的,還要看看沉淀和黏性。 20w閱讀,吸粉1000,說明它真的只是突然的爆文而已。 10w+閱讀,留言數30,要么是買粉,要么是毫無粘性。 少量高質粉永遠>大量路人粉,因為高質粉低流失,高轉化。 比如: 李易峰微博粉絲3千萬,鄧超5千萬,但李易峰平均每條微博轉發30萬,鄧超最多也是5w左右。 比如: A:粉絲2w,閱讀量3000,留言數100 B:粉絲10w,閱讀量1w,留言數30 即使A的閱讀量不如B高,粉絲數不如B多。但A的轉化一定比B好,就因為A的粉絲質量高,鐵桿粉絲多。鐵,真的比路人黏性高太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