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欣賞寧靜致遠書法的時候,總能讓我沉思許久,感概萬千。當燈紅酒綠、肉池酒林、名利爭奪時時扣動你的心弦的時刻,你是否能克制抵擋誘惑,遠離觥籌交錯的熱烈,花花世界的迷離,讓內心真正回歸寧靜呢? 或許很多人都無法做到。而要去享受自己想要的那份寧靜,就必須要舍得!因為真正豁達的人懂得超脫,懂得放棄。當一切沖動歸于平淡,當一切重負歸于悠然;花兒就靜靜地開,靜靜地落,笑看世間百態。
古圣賢眼中的“寧靜致遠” “寧靜致遠”一詞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意思是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或: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諸葛亮在《戒子書》中寫道:“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一個人只有排除雜念,專心致志,將智能、靈感全部集中調動起來,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莊子說,圣人之靜,善于固守養靜,萬物不足于撓其心志,以能靜。 莊子還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更有機會和智慧來處理面對的一切。老子認為,萬物生于靜歸于靜。不論是道家的煉心煉氣,儒家的修心養性,還是佛家的“六根清靜”都無不以練靜為入手。心不能靜便無所安,心不能定便無所守,也就是說,人靜不下來就會沒了主心骨就會一事無成。
非凡創作離不開一個寧靜天地 靜能養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必須由靜做起,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先哲說,“動以養身,靜以養性”和書上所謂“閉門思過”指的都是在寧靜的環境中,讓人摒棄俗慮雜念,排除外界干擾;進行反思,悟出真諦,從而達到陶冶性情,涵養德性,凈化靈魂的目的。 齊白石衰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10載,“破壁”騰飛,終成中國畫之巨擘。國畫大師劉海粟再三告誡學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會寂寞。從巴金聲明“閉門謝客”到費孝通貼告示“關門盤點”,許多名家學者都努力為自己營造一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天地。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寧靜,才會有非凡的創造。
現代生活需要一種寧靜美 生活需要鮮花掌聲,燈紅酒綠,歌舞喧騰的繁華熱鬧,但熱鬧之中,往往包含著捧場和虛假,熱鬧過后,留下的常常是無奈的冷清和失落。只有寧靜才是一方凈土,不但能為你帶來心靈的感念,更能讓你享受生活的安寧和自在。 作學問、修靈性,需要寧靜。日常生活同樣無不以靜為福。平民百姓為生計而忙忙碌碌,但心底卻無不渴求生活的平靜。誰都希望能闔家平安、工作順利、四鄰和睦、物價平穩、社會安定,日子過得安寧、祥和、寬松、愉快。所有這些,追求的正是一種生活的寧靜美。
現代生活,雖難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靜景,但只要像陶淵明所說的“心遠地自偏”,保持內心的平和安靜,面對紛繁喧鬧的世界同樣可以進入寧靜的境界。“無欲望則靜止,靜止則明朗”,寧靜人生,不但需要清靜的環境,更需要清靜的心態。一個人只有心能靜、行能正,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堂堂正正做事。 在家里書房或者辦公室掛一幅寧靜致遠書法,可以時刻警示我們:為人處事,工作生活,只要你保持一種超然清靜的心境,守住一片溫馨的寧靜,生命將會變得更加純凈,事業將會更加輝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