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志峰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檢驗科 在生化室日常工作中,審核結果的時候你是否心中有底,能保證結果的準確可靠。眾所周知,一切生化檢測結果準確的前提是室間質控和室內質控在控。但是,在實驗室都在控的情況下,結果就一定是準確無誤的嗎? 誠然,對于目前市面上常見生化儀,如常見的日立、東芝、羅氏等,在質控在控的情況下,都已經可以保證檢測結果極高的準確度和精密度。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結果或許不是我們想當然的那樣。 筆者最近遇到一個有趣的結果,機器報告CK=—67。結果顯然是有問題的,酶活性不存在負值的情況。筆者隨即查看項目反映曲線,本應是筆直的斜線變成了平平的直線,且達到設定吸光度(Abs=40000)上限。按照筆者經驗,定是標本中CK濃度過高導致的底物耗盡,果斷對標本10倍稀釋,稀釋后檢測結果CK=1550,查看反應曲線,在測光區為一平滑曲線,符合酶促反應曲線,乘以稀釋倍數后該標本結果CK=15500,然后審核并報告臨床危急值。 筆者想到,是否有同仁不知道為何會出現負值,并且假如機器報告結果為正值,會不會有同仁直接審核結果而導致結果錯報。針對此種情況,筆者對此例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并分享避免此種情況發生的處理經驗。 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復習一下生化的常用檢測方法。一種為我們最常見的檢測酶的“酶學方法”,另一種為非酶檢測的“終點法”,包括一點終點法和兩點終點法。在此我們只討論酶活性濃度測定方法。其按檢測方法分為比色法、濁度法、分光光度計法、熒光分光光度計法、量積法、電位滴定法和生物傳感器法,其中以分光光度計法最常用;按照反應時間分為定時法、連續監測法和平衡法,最常用的為連續檢測法[1]。 目前臨床實驗室測定酶活性濃度廣泛采用“分光光度計連續監測法”。其中又以“酶耦聯法”應用最普遍。臨床常規酶學分析所用的酶耦聯法中,多以脫氫酶為指示酶,通過監測其反應物NDDH或NADPH于340nm處吸光度的變化速率來檢測樣本中酶的量[1]。 筆者單位生化儀器為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儀,所用試劑購自上海高宗科技有限公司,對酶檢測采用連續監測法進行。舉例說明,對肌酸激酶(CK)檢測為在28到34點處連續監測反應中吸光度的變化率,以此計算樣本中被測酶濃度,如圖1。當待測酶濃度過高時,迅速耗盡試劑盒中底物,到達機器連續檢測區時,酶促反應到達平臺期,吸光度無變化,但是實際檢測中可能出現上下浮動,因此可以出現負值或者低值。 圖1 圖2 對每種項目的試劑盒,廠商都會給出相應的線性范圍,比如CK的線性范圍為0-1500U/L。在此,筆者特意咨詢試劑廠商,對于給定的線性范圍是保守估計。一般情況下,超出給定線性范圍2—3倍都是可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筆者也特意對超出線性范圍的標本進行稀釋檢測,確實與未稀釋標本結果符合,因此,線性范圍只是參考,對于超出線性范圍的標本不一定需要稀釋重測,而需要查看反應曲線,只要是線性曲線,即可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但是以上提及的連續監測法都是在保證底物充足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標本檢測酶濃度過高時,試劑盒中底物被迅速耗盡,在達到測光點之前即達平臺期,此時測光點開始連續監測,吸光度前后無變化或變化極小,結果可能會出現極低值甚至負值。 圖3 圖4 在此,筆者反思,在臨床實驗室工作中,怎樣保證報告結果的準確性。首先必須保證實驗室室間和室內質控在控。對于待測濃度超出線性范圍的情況,①大型的全自動生化儀都會有報警提示,對于報警的結果,查看反應曲線來進行相應處理②對于超出線性范圍的檢測結果查看其反應曲線③對于基層醫院的小型生化儀,可以利用組合項目的優勢,比如筆者遇到的情況,心肌酶譜全線升高,某一項目偏低,此時可以查看反應曲線,確定是真低值還是假性低值。 當然,這都是要建立在掌握酶促反應原理及檢測方法的前提下,只有深入了解生化儀的檢測過程,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去偽存真,為臨床醫生報告準確可靠的值,為病人治療提供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府偉靈.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說明:本文為中華檢驗醫學網、檢驗醫學微信公眾平臺全網首發,轉載時請注明來源及原創作者姓名和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