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1尋根問祖拜謁泰伯 閻 澤 據報載,目前國家浩大的文化工程—《中國家譜總目》收信編篡工作已經正式啟動。尋根問祖,姓氏溯源,已成了華夏兒女的一項熱門話題。家譜、方志、正史被稱為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家譜所記載的主要根系,體現在血緣關系的延續上,并對同根同祖的海內外華人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我們閻氏的幾位后裔,經過三年的征集、查閱、考究,對閻姓的來龍去脈初步理清了眉目。據《新唐書》所戴:閻氏家庭乃黃帝之后裔。黃帝至周武王間的子孫原姓“姬”。武王伐紂滅商建西周。武王封泰伯的曾孫仲奕于閻鄉為伯爵。仲奕的后代以地為姓,姓了“閻”。武王封仲奕為的是祭祀泰伯。所以閻姓的第一世應從泰伯算起,泰伯應視為閻氏的始祖。 公元2001年9月上旬,我們8位閻姓子孫從遼寧、山西、山東、河南、江蘇等地,聚集到蘇州市,開了第一次《中華閻氏通譜》編委會議。在此開會,原想到蘇州閶門內拜謁泰伯廟,不料沒有尋到。好在與會的江蘇省代表閻政提供信息,說是無錫就有“泰伯墓”和“泰伯廟”,于是我們去無錫尋根拜祖,瞻仰了泰伯廟和泰伯墓等文物古跡。 那天上午,天氣很隨人意,晴朗無云,氣爽輕松,但當我們瞻完“泰伯廟”尋往“泰伯墓”時,剎時陰云飛至,飄灑下幾點雨來,許是老天為我們向泰伯始祖所致的哀淚吧! 根據“史記”等史料,開發江南、傳播南北文化,揭開無錫歷史序幕的第一人為泰伯。無錫是先古文化的發源地,在3200多年前,這里建立了三角洲的第一個文明古國—“勾吳”(即吳國),其國都在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創建古吳國的始祖是泰伯。孔子在《論語.泰伯》篇云:“泰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司馬遷在“史記”中把泰伯列為“世家”之首。 有關始祖泰伯的許多美妙傳說和故事,至今仍在民間廣泛流傳,千古不滅。泰伯的身世從頭說起。當時在陜西謂水流域岐山下周原地方(今陜西省岐山縣)的周太王古公亶父(約公元前十二世紀)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泰伯勤奮好學,為人寬厚,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季歷生個兒子名昌,從小聰慧過人,才華出眾,深得周太王的歡心和寵愛,太王想把王位傳給小兒子季歷,再傳其子姬昌。太公曾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史記”卷四“周本記”) 泰伯聞太公之言,為成全父親心愿,避免龍蛇之爭的禍害,決定讓位于三弟季歷,并說服二弟仲雍,準備了馬匹、行李和一些干糧,趁父親生病的時候,托言往衡山采藥,離開了周原,奔走了三千多里路,來到了長江以南太湖之濱的無錫梅里(今梅村鎮)避居下來(史稱第一讓)。不久,周太王病逝,泰伯與仲雍奔喪回來,季歷與眾臣要求泰伯接位,泰伯不受,喪畢仍返江南,周國仍由季歷繼位(這是第二讓)。后季歷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喪,君臣們和侄昌再次要他繼位,泰伯仍不肯接受,王位便由其侄子姬昌繼承(即是第三讓)。史稱“泰伯三讓天下”。梅里人民尊稱泰伯為“讓王”。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從此,中國進入了為時八百年的周朝。 泰伯在梅里住下后,引導當地人民挖河渠,興水利,養蠶桑,種稻谷,斷發文身,開發荊蠻,使梅里的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訊速發展。泰伯教化鄉民改“半生為食”為“全熟為食”,改“搭棚為窩”為“建村立巷”,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荊村”和江南第一巷—“蠻巷”。人們采用“以石為紙,以炭為筆,以歌為教”,創作的“公劉”、“七月”等著名詩歌,成為“詩經”中的重要部分。不久,無錫梅里一帶各方面出現了飛躍發展的局面。泰伯受到當地居民的愛戴與尊敬,“歸之者千余家”。經過一段時間的議論與準備,大家一致擁立他做了國王,建立了一個號稱“勾吳”的蠻夷小國,開創了吳國的歷史。“史記”中“吳泰伯世家”記載:“泰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余家,立為吳泰伯。”于是,江南第一國雛形開始形成,世稱“勾吳”國。 吳泰伯讓王的崇高德行,深受歷代朝野文人學士、騷人墨客所景仰。唐代詩人皮日休寫了七絕一首:“一廟爭祀兩讓君,幾千年后轉清芬;當時盡解稱高義,誰敢教他莽卓聞。”明初建文帝被其叔父永樂趕出南京,來到泰伯墓時感慨萬分,寫了<題泰伯墓東壁>詩八句:“遠隱停騎泰伯鄉,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荊不為君臣義,采藥能全父子綱;八百周基無足貴,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慚今日爭天下,跺笑勾吳至德邦。﹄。三千多年來,歌頌泰伯及梅里、勾吳的詩歌,有記載的不下三百首。 泰伯四十多歲到梅里,教化鄉民四十九年,九十五歲壽終。泰伯生于農歷正月初九,卒于農歷三月初三。為紀念泰伯的“三讓”高風亮節和開發江南的豐功佳績,從漢代起,人們分別在泰伯建吳和開拓的梅村鎮,以宅為祠和廟,在鐵山上建造了泰伯墓—皇墳,在伯瀆港南立廟,稱“讓王殿”。中華民族向來有尊祖敬祖的優良傳統,每逢泰伯生日和忌日這兩天,一二十萬村民從四鄉八鎮趕游泰伯廟,焚香參拜“讓王爺”,家家戶戶置辦酒肴赴泰伯墳地隆重祭奠。 泰伯葬在鐵山,人們把鐵山改為“古皇山”。泰伯墓又稱泰伯墩、皇陵。據傳,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墓地建過一塊漢白玉墓碑,上刻著五綹長發的泰伯神像。劉邦御筆題寫“至德吳公泰伯神像”八個篆體陰文。吳族對碑奉為珍寶,防人偷盜,暗把白玉碑埋葬土中。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就下令由吳郡太守糜豹修建泰伯墓,擴建為皇陵。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2年)時,在墓南建廟。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重修。泰伯墓坐北朝南,朱黃色的護墓圍墻,逶迤四周,氣墊雄偉。墓區前為東西狹長的“月牙池”。池北是欞星門(即墓門),是座花崗石坊,面闊三間,石坊上有云頭、云尾和沖天柱。明間綠色花崗巖石做成的絳環板上,鐫刻著宋哲宗元祜七年(公元1092年)御書“至德墓道”四個正楷字。中門的上面放有橢圓形的火焰珠,其中嵌篆體“古皇山”三字。傳說泰伯墓內設有地道,直通常熟虞山仲雍之墓,為兄弟來往之通道。第二進是戟門,即供祭祀用的泰伯享堂。堂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面闊三間,單檐歇山式,磚木結構,頂覆筒瓦,吻獸屋脊,享堂中泰伯刻像現已恢復了塑像。中門堂上高懸清高宗乾隆題“三讓高蹤”匾額,紅漆為底,包有金花龍紋。前廊的石柱上刻有金匱知縣齊彥槐撰寫的一副陽文楹聯:“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辟一杯萬古江南”。享堂后面拾級布為拜壇,再上為月臺,正中屹立明朝刻的陰線雙鉤“泰伯墓”三個篆字的四棱石碑,周圍包云龍紋,兩測面鐫有兩篇《泰伯墓碑記》。再進,為石砌塋域羅城。大門左右設望柱兩根,頂端各塑蹲獅一只,居高臨下,雙目怒睜,顯出它們履行守墓職責之嚴肅表情。正中為青石筑砌的封土墓墩,現改水泥封頂,墓高一丈四尺,周圍三十五步”。墓南立青石碑,刻陰文楷書“泰伯墓”三字。墓由下而上,用平臺、臺階、磚街將各個單體建筑和石刻等連結一體,全墓占地約三市畝,該墓歷代都有維修,現保護較為完好。一九九八年秋鴻聲鎮人民政府在上級同意及國內外吳氏宗親支持下,著手擴建泰伯墓工作。以圍山河為界,復建平行三頂“香花橋”、石牌坊“戟門”為頭山門,入內左右排列石翁仲、石羊、石馬、石龜等。在甬道中間建造一座19.99米(象征1999年)高的“仰止閣”,內鑄造一尊巨大的泰伯銅像。兩廡間還建造“宗會堂”、“懷德堂”及“御碑亭”等,宗會堂內塑“至德”、“濟陽”、“六桂”三堂中包括吳泰伯在內的十二名姓氏泰伯后裔先祖像。墓區面積由原來的3畝擴大到23畝,基本恢 復唐代盛世時的原貌。泰伯墓為國家及太湖風景區內的一個重要景點,江蘇省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將爭取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泰伯廟始建于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在泰伯舊宅建廟,是漢桓帝劉志敕令即為祠。北宋元祜七年(1092年)詔以“至德”額其門。據“吳氏統譜”載:“明洪武十年(公元1387年),為了方便祠事,將泰伯廟遷建于無錫內婁巷,簡稱“婁廟”。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知縣姜文魁以廟貌弗稱,乃募集這里仗義者,得相助,仍將廟復建于梅里舊址,清代也多次修建。1983年-1986年,無錫縣人民政府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并重建大殿與武門之間的甬道,立一萬年寶鼎與香爐,廟宇煥然一新。 梅里泰伯廟位于梅村鎮伯瀆港南岸。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保存較好的古建筑。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德洽堂時,仍保持了明代古建筑的形制,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殿內有楠木柱十四根,石柱二十四根。石柱裸露,木柱皆飾朱漆,壁內嵌有歷代碑記十三塊。正中有泰伯塑像,高4.5米,頭戴冕冠,身穿十二章紋漢以前帝王服飾。殿前月臺上置有萬年寶鼎。兩測東西廡,塑有泰伯以后二十五位吳王像和五名與吳有關的歷史名人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廟內有泰伯井,欞星門前有單孔青石牌坊一座,上刻孔子為泰伯廟題寫的“至德名邦”四個大字。乾隆皇帝為泰伯廟正廳橫匾書寫了“三讓高蹤”。歷來人們把山東的“孔廟”稱為北方第一府,而把江蘇無錫的泰伯廟”稱為南方第一家。另外,蘇州閶門內也有建造的泰伯廟,但現已失蹤。 改革開放到現在,國內外有60多家報刊近300次報道了無錫梅里的泰伯和吳文化。多年來,到梅村、鴻聲等鄉鎮朝拜吳泰伯,考察吳文化的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一國際組織近萬名官員、專家也曾前來考察、參觀。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聯合國一國際組織近萬名官員、專家也曾前來考察、參觀。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日本等國有以“泰伯”、“梅里”等命名的廠礦、商店和文化團體。美國唐人街有“泰伯店”和“泰伯俱樂部”。泰伯的英名、梅里的聲譽,不僅傳遍了五湖四海,而且傳響了五大洲四大洋。 2001年9月上旬赴蘇州參加《中華閻氏通譜》編委會議時,瞻仰泰伯墓廟后寫成。 閻 澤 于山西春雷銅材廠叟馬堂 2001年10月 |
|
來自: 閻戈莊圖書館 > 《閻 氏 家 譜 閻戈莊圖書舘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