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rcity 不管是風冷還是液冷,一般來說并不會靠被動散熱或自然蒸發,最后還是要靠風扇來帶走散熱片熱量,所以本質大家都是風冷,只不過導熱的方式不同。 導熱的方式分為兩種:相變和非相變。 相變指的就是熱管類,結構簡單,中空,邊緣制作出毛細孔,內部充上低溫高揮發液體。熱端受熱后快速蒸發,冷端冷凝后通過管壁的毛細孔的毛細效應回流到熱端,然后無限循環。 上學時應該學過,接觸100度水蒸汽要比100度水更容易燙傷,一種物質同溫度從液態到氣態會吸收大量熱量,這也就是相變熱管導熱率要超過純銅千倍的原因。 同類物品有筆記本用的扁平熱管、藍寶石V-X顯卡愛用的銅均熱板和還沒怎么被應用的鋁排均熱板。 非相變主要就是常見的液冷散熱器, 其原理就再簡單不過了:水冷打水,水到冷頭吸熱,到冷排擴大散熱面積后,用風扇吹散熱。 因為自始至終水都是液體,所以是非相變的。 非相變不光是水冷液,也可以用油或者液體金屬,液體金屬是靠電磁泵來循環的,也算是現在最屌的東西了。 好了,先來說說第一種,也就是單腔體熱管。 單腔指的就是內部只有一個空間,例如普通熱管、扁平熱管、均熱板、異形均熱板。 它們實現的原理就是熱管蒸發,熱端氣壓增大,而冷端氣體失去熱量變回液體,氣壓減小,從而內部形成自然循環。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自然循環就要受到地心引力很大的影響,毛細作用并不能無限的抵抗地心引力,只能根據內部液體的張力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毛細作,所以熱管、均熱板都不能做的太長太大,并且熱端一定要在低處才行。 問:相變里的介質是什么?是不是已揮發液體? 答:里面液體和氣體都有,熱管內部是高壓狀態,在高壓下部分是液體,這部分液體在加熱后還會變成氣體產生更高的壓力,所以熱管剪開會發現里面什么都沒有,因為泄壓了都瞬間揮發了,常壓下是為吃不了液體形態的,也可以說跟打火機油差不多 熱管散熱器最大的缺點就是,熱管是點變成線,并排的熱管橫向導熱能力并不是很好,所以熱管+均熱板這種組合就出現了。 一般來說熱管+均熱板其實就是熱管直觸散熱器底部焊接一個均熱板就夠了,比如說藍寶石的V-X散熱,但現在廠商貌似不滿足于這種傳統的設計了,干脆把熱管和均熱板整合在一起了,而且內部只有一個腔。 為什么要整合均熱板+熱管呢? 上面說了,并排的熱管橫向導熱能力并不是很好,而均熱板是把點變成面,橫向導熱效果非常棒,但缺點就是冷端過于集中。 以前說過8mm熱管的導熱率是6mm熱管的兩倍,因為導熱率主要在于熱管的橫截面積,但熱量從熱管到散熱片看的可不是橫截面積,看的是周長!所以6mm熱管周長是8mm熱管的75%,所以兩根6mm熱管將熱量分散在散熱片的兩個點上,并且每根能達到75%的效率,明顯要比一根8mm熱管好得多,而實際應用上,6根6mm熱管的散熱都明顯要比4根8mm熱管的散熱要好。 3DVC應該就屬于均熱板+熱管的最終形態了,但看外形就知道,它的制作工藝成本肯定很高。目前這類散熱價格基本都700元以上,理論上肯定是最好最先進的東西,但實際上CPU頂蓋并不平,開蓋直接壓核心的話這種散熱的導熱率沒得說,但直接壓那些不平的CPU頂蓋,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應該說6mm實際效率有8mm75%一下準確一點 畢竟8mm導熱強的多 同樣熱源 同長度8mm冷端會比6mm熱 導熱速度和溫差也有關系 第二種就是維熱管陣列 它是由多根鋁材質熱管組成,直接加工成一個長板。 它的特點就是橫向的導熱率要比熱管好,并且表面平整光滑,可以直接貼合CPU,并不像多熱管散熱還需要弄個底座。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它的吸熱端和散熱端面積差距不是很大,得配合多片維熱管陣列疊加才能有效增加散熱面積。 另外這種大面積的東西比較適合被動散熱,加風扇的話,并不通透,風阻會比較大。 目前確實有散熱使用了類似設計,但還是熱管+均熱的混合設計。 第三種就說說非相變的,液冷的優勢當然是冷排裝在機箱上,熱氣可以直接排出到機箱外,省了二遍勁兒。雖然水冷液的吸熱能力遠不如相變的高揮發液體,但高性能的冷泵可以加快水的流速,實際上還是高端液冷更厲害一些。 = 非相變里看起來最高大上的當然是液態金屬散熱器了,這玩意兒看起來跟普通風冷并沒有什么不同,底部貌似也是普通的熱管,而實際上這些熱管并不是相變熱管,里面充的是液態金屬! 液態金屬靠頂部的電磁泵發出的電磁場,產生循環的現象,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以液態金屬金屬為導熱介質的液冷。 水的導熱率也就1點幾,而液態金屬的導熱率一般也要80以上,并不需要太大流量就能達到水冷成倍的吸熱效果。 不過電磁泵的推力應該不會很大,而且還需要配合自帶的小變壓器加大電壓才行,將來會不會出現定制的大號液態金屬液冷散熱就不好說了。
你覺得本期科普對您有幫助嗎? (單選) 0人 0% 有幫助!漲知識! 0人 0% 沒看懂!收藏繼續研究! 0人 0% 沒有幫助!太深入了! 更多科技資訊歡迎訂閱“青年科技”官方賬號 科技交流分享請搜索QQ群“青年科技交流群” |
|
來自: 愛迪昂 > 《電腦 IT 科技 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