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椎關節(jié)仰旋移位型頸椎病 此病發(fā)生在3~6頸椎,易發(fā)于長期固定姿勢工作有頸部諸肌、韌帶等軟組織勞損的人群,在累計損傷導致有關軟組織攣縮基礎上受到外來暴力而造成鉤椎關節(jié)失去正常位置關系,并牽拉壓迫鄰近結構而引起的臨床綜合癥。 有關解剖:鉤椎關節(jié)
有關解剖:鉤椎關節(jié)的重要毗鄰
病理病因 患者長期固定姿勢工作造成頸部軟組織的慢性累積性勞損而繼發(fā)纖維化瘢痕攣縮。正常情況下,頸椎過度屈伸時可引發(fā)椎體矢狀面的生理性旋轉,當斜角肌發(fā)生攣縮后可產生持續(xù)牽拉作用,使頸椎周圍軟組織同時變性將生理性旋轉固定下來成為病理性改變。 此時關節(jié)及其相關組織的力的平衡被打破,處于琦形適應狀態(tài)。若頸椎受到前下至后上的外力作用,如由臥位轉為坐位過程中頸前受力會造成椎體前緣上仰、棘突下傾,合并已有的旋轉即可形成仰旋移位型改變,反之在前十至后下外力作用下如抬頭過程中頸后受力造成椎體前緣下傾而棘突上仰,則形成俯旋移位型改變。這位置改變會造成鄰近鉤椎關節(jié)的椎動脈牽拉受壓,交感神經節(jié)、頸神經根受牽拉。嚴重者甚至引起椎管相對狹窄而出現頸髓壓迫征。 臨床表現 1 鉤椎關節(jié)仰旋移位型頸椎病,臨床癥狀較為復雜,由于椎動脈穿過第3至第6椎體橫突孔,由于椎體旋轉,橫突孔偏離正常位置而壓迫椎動脈,引起大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癥狀,嚴重者還可能出現一過性昏厥。這是由于在頸部作旋轉動作時,恰和椎體偏轉方向一致,加大了對椎動脈的壓迫,椎動脈被暫時地完全壓住,致使大腦臨時完全缺血造成的,待頸部稍一活動,椎動脈又恢復血流,人就很快蘇醒。 2 頸部頸上神經節(jié)是交感神經干上最大的神經節(jié),由第.4干神經節(jié)合并而成,此神經節(jié)呈梭形居于第2、4頸椎橫突前方,當3一6頸椎橫突前后位移時,很容易牽拉這些交感神經節(jié),引起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常見的癥狀有:頭目昏糊,胸悶不適,欲吐不吐,心律不齊,聽力失聰·咽部不適,嗅覺、味覺減退,舌體麻痹等等。 3 由于發(fā)出脊神經纖維的第3一6椎中,頸3、4參與頸叢的形成,頸5、6參與臂叢的形成,鉤椎關節(jié)仰旋移位,同樣可能牽拉頸叢和臂叢部分神經根,引起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癥狀。常見的有后腦勺及其附近痛麻,側部沉困不適,上肢痛麻,肩部疼痛等。 鉤椎關節(jié)仰旋移位,很少引起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 診斷依據 1 有頸動脈受壓癥狀者,或頸叢、臂叢神經根受牽拉癥狀,或有交感神經節(jié)受牽拉癥狀者,或有三者混合性癥狀者。 2 根據針刀醫(yī)學影像診斷學,X線頸椎正位片示:罹患椎體與相鄰椎體間隙上寬下窄,椎體棘突變長,側位片示病變椎體棘突與下位椎體棘突相當靠近甚至靠到一起形成“吻性棘突',而與上位棘突遠離,間隔大于正常。另外可參照鄰近椎體,對比椎體上下緣間隙進一步確認病變幫位。 3 排除結核、腫瘤或其他感染性骨病。 治療依據理論 根據針刀醫(yī)學關于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理論,關節(jié)移位后異常位置與各位點琦形力的平衡的固定主要是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纖維化、鈣化牽拉作用加強的結果。 因而須對棘間切帶、關節(jié)突關囊進行剝離松解,并配合手法治療以恢復各應力點的正常位置及力的動態(tài)平衡。 針刀治療 1 松解罹患椎體上下各一對關節(jié)突關節(jié)囊,在患椎棘突根部兩側取兩點作為進針刀點,針體與人體矢狀面約成45度角刀口線和人體縱軸平行刺向椎弓板,當刀鋒刺達骨面后,沿骨面向側方滑動,當感覺刀鋒遇到坡狀骨性阻擋時,說明已至椎骨的上關節(jié)突,沿坡面略微上移,即可探及關節(jié)間隙,旋轉針體使刀口線與關節(jié)間隙平行,切開關節(jié)囊2一3刀?;甲迪挛魂P節(jié)突關節(jié)囊松解,方法同上。 2 松解棘間韌帶,若為鉤椎仰旋移位則僅切患椎下位棘間韌帶,不切上位。而俯旋移位型則與之相反,在患椎棘突上緣取一點作為進針刀點,垂直進針點處骨平面進針,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待刀鋒刺達骨面后,調節(jié)針體與棘突間隙平行、并將刀鋒旋轉90度刀口線與棘突上緣骨平面平行,切開棘間韌帶2~3刀,注意務必保持剌人深度距離脊髓3mm以上?;甲迪挛患瑔栱g帶松解方法同上。 手法治療 用頸椎下法治療牽引器牽引巧分鐘(牽引重量30~50kg),囑患者充分放松頸部肌肉,醫(yī)生雙手托扶患者頸部,雙手拇指指腹頂在仰旋椎體棘突的下緣,推動頸部前后搖晃4、5次,當到最大前屈位時,雙手拇指將患椎棘突向前上方推頂,同時迅速將椎體推向前方,使之達到最大的后屈位。此時雙拇指下若有錯動感,則復位成功,仰旋移位即被糾正。 藥物治療 活絡I號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 康復治療 頸椎解除固定后,可進行頸部輕柔按摩,上肢麻木者亦可進行手法按摩。頸椎解除固定1周后,自我進行頭部左右旋轉,前屈后伸煉。 護理 針刀手術和手法治療后,馬卜頸圍固定,限制頸部的旋轉、側方、前后方活動1~2周,待解除頸圍后,自主緩慢地進行頸部各個方向的活動鍛煉,再過,周后,頸部才可以自由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