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說學篆刻,其實入門方法很簡單,就是: 1、找來漢印500方,一方一方地臨下去; 2、找來名家流派印500方,一方一方地臨下去。 如此1000方印臨完,大致就成點樣子了。 漢印不說了,寫了至少有五篇文章說漢印的重要性了,先緩緩,回頭再說,今天說說流派印。而提到流派印,一般就是我們說的文人篆刻,其實也是我們現在說的篆刻藝術,因為文人篆刻之前的印章還大都是實用印章。流派印自明代文彭始,因此,一般后人稱文彭是篆刻的鼻祖。而他的兩個弟子何震和蘇宣,也均是大宗匠,開山祖師,因此不得不提。 我們說了,文彭是鼻祖,前面的文章寫得的內容很多,今天主要說他的弟子,他的弟子大致三人,何震、蘇宣、王伯欽,而王伯欽基本沒有再傳弟子,而且風格也盡中庸,故停止在他本人,而何震、蘇宣都成了開山立派的大宗師。 一、先說何震(類似篆刻界的少林派) 何震的派別叫雪漁派,這是因為他的號叫雪漁,雪里垂釣,獨釣寒江雪的意境的確不錯。這位大神是安徽人,當然,也因為婺源現在歸屬江西, 關于何震是哪個省的人,不知道兩個省的旅游局會不會打筆墨官司。何震大神自小時候就出游在外,憑借謀生的本事就是刻印,因此,我們看何震的印,總覺像商品,就是這個原因。 20歲左右,何震到蘇州,拜文彭為師,傳說“國博究心六書,主臣(何震的字)從之討論盡日夜不休”,文彭研究六書,何震跟著他討論,日夜不休息。這使何震真正認識到了“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也說是說,何震是在文彭的影響之下,真正意識到了,要想學好篆刻,六書是必須精通的學術。 趕上顧從德《顧氏集古印譜》印行,何震在顧氏印行的印譜里大量汲取漢印營養,何震由此成為仿漢印革時弊的首位獲益者,注意,這個印譜印行時,文彭已經去世,而何震正當盛年,這使得何震真正成為一位文人篆刻歷史上首位集大成者。 擬漢玉印、法急就章、仿漢滿白,師先秦古璽,取元朱文,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無所不精。這跟后人創作篆刻作品的方法極其近似,所謂“若擬非擬,若創非創,化腐朽為神奇”。 笑談間氣吐霓虹,何等氣魄,何等豪情!這方印,我專門寫過文章介紹過。 這一方:興酣落筆搖五岳,像大雪紛飛的樹林,沒有點武林宗主的氣質,敢這樣說? 何震最大的特點是猛利,這跟文彭不一樣,文彭是和平中正,筆筆中鋒,何震側筆取勢,正鋒深入,偏鋒淺行,當然,也正因為淺行,所以篆刻韻味體現的更為豐富,淺行則走刀受到的阻力小,出來的效果就真正是“驅刀如筆”,因此,得出的風格就是猛利爽健。 于是,何震聲名鵲起,天下印人跟風者甚多。據他的弟子韓霖記載:“于今人中見其篆刻之技近千人,與之把臂而游,上下其議論近百人……”看過他刻印的近千人,有過交往的近百人,影響有多大,可見一斑。 周亮工的《印人傳》里評價更高,他的記載說“自何主臣繼文國博起,而印章一道遂歸黃山,久而黃山無印,非無印也,夫人而能為印也;又久之而黃山無主臣,非無主臣也,夫人而能為主臣也",打從何震跟了文彭,印章就看安徽(黃山代安徽,何震是安徽人)了,時間長了,黃山沒有著名的印人了,并不是真的無印人了,而是人人都能刻印了;又過了一段時間,黃山沒有何震了,并不是沒有何震了,而是人人都成了何震了。 何震影響之大,由此可見。 二、再說蘇宣(類似于篆刻界的武當派) 蘇宣的門派叫泗水派,同樣,這也是因為蘇宣的號叫泗水,他也是安徽人,跟山東那個泗水縣沒有半毛錢關系。蘇宣的經歷也傳奇,他比何震小了將近20歲,但在文彭之下,跟何震是同一輩份的人物。這有點像神劍仙猿穆人清的下面既有人到中年的神拳無敵歸辛樹,又有青年才俊袁承志。何震的弟子,年紀跟蘇宣都相仿,但沒辦法,喊師叔吧。 蘇宣生活的年代,各出版商都忙著出版印譜,于是蘇宣大得其利,因為他有機會摹刻印譜,于是,刻印的數量多到成百上千,我們可以想見,要把古印璽的風格毫發畢現地展現在印譜上,就必須有一位善于摹印的人,蘇宣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已經很厲害,而這樣的綜合訓練,更使他的篆刻水平,突飛猛進。 蘇宣最重要的印學理論是他在《印略》自序里說的:“世不相沿,人自為政。如詩非不法魏晉也,而非復魏晉;書非不法鍾、王也,而非復鍾、王。始于摹擬,終于變化。變者愈變,化者愈化,而所謂摹擬者逾工巧焉。”這其實是各種藝術的綜合創作論,講出了創作與臨摹的關系,臨摹的目的是為了創作,創作一般發源于臨摹,創新是一切藝術發展的動力。 能有這樣的認識,蘇宣當然是在臨刻之余潛心思考過的,也正是因為思考,他才認識到不管如何變化,印風最終會歸于渾樸典雅,這也最終使蘇宣的風格回歸到平和的路子上來。 漢留侯裔,這簡直就是說,我是漢印風格,我是漢印風格,有沒有感覺到濃重的儒雅之氣? 陳繼儒印,看似漢印格局,卻讓人想起浙派的丁敬老頭,這刀法,古樸雅致,莽莽蒼蒼,如安靜的秋天的山脈。 還看周亮工的評價,《印人傳》里說:“印章漢以下推文國博為正燈矣,近人惟參此一燈。以猛利參者何雪漁,至蘇泗水而猛利盡矣。”啥意思,到了蘇宣這里,不猛利了,蘇宣的篆刻復歸于平和淳正。 是不是類似于,張三豐出自于少林,但最終終于成了獨立于武林的武當派的創派祖師,原因正在于創造了武當功,所謂太極以弱搏強。 蘇宣像一位得道的宗師,表面上不露聲色,出手就是大家氣象。 這二人,真是印林里的泰山北斗。他們的風格與他們的師父文彭形成三足鼎立局勢,三人之行,震動古今。 至于明清流派印,都是在二人的基礎上向不同的方向突破發展的后人。不管是程邃、丁敬、鄧石如、吳昌碩、黃士陵,甚至于再后來的趙古泥,齊白石,莫不出于兩大流派的風格影響。 (【老李刻堂】之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