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論壇里看到一篇文章:討論是“熱敷”還是“冷敷”的問題,竟然莫名有了些感觸,于是便促成了撰寫此文的動機。 其實關于“熱敷”還是“冷敷”的問題,映射出東西方思維的格局,我們不去評價優劣,只從醫學與健康有關的角度來談點看法;我們本來是喜歡“熱敷”的,熱能溫通,助長陽氣;所以,在傳統中醫中經常用到熱敷的方法來行氣散瘀;可是現在,現在很多人對“冷敷”也不陌生了,比如:急性運動性損傷(崴腳之類),用冷敷防止微循環繼續滲出;熱是擴張的,而冷能收斂;其他,再比如小孩高燒,物理降溫的方法用冰袋,我們也是學習了西醫教科書的經驗,并作為科學的規范操作照單收錄; 有人說,東西方人的體質不同,所以行事風格迥異;比如,我們以前的老輩人是告誡怕吃涼的,現在怎么涼快怎么來;更比如,生了孩子“坐月子”,傳統中又怕風、又怕寒的;可我們看到西方人身體“杠杠的”,水里生孩子不說,好像生了孩子不久就洗涼水也沒關系;這就學糊涂了,到底聽誰的?我們一些追求新風尚的年輕的一代,禁不住有些鄙夷傳統:你們說的未必就是真理,世界有多樣性,老古板過時了,科學為我們解釋一切,我們崇尚科學。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科學”的代名詞?其實,如果崴腳在傳統的處理方法中是忌冷敷的,“冷敷”眼下可能是促進了血管收縮,阻止了出血;但是也能造成“離經之血”的淤滯,會出現筋膜等軟組織中的后遺癥;我們本來有更好的不需要“冷敷”,能即時止血止痛的中藥,它能散淤血定傷痛,愈后還沒有太多的后遺癥,可是現在市場的中藥制劑都做成了冷凝噴霧,感覺很科學吧?但那是西方思維體系下的產物,不是真正的中醫思維下的中藥;還有,孩子燒得厲害,降溫為什么一定要用冰袋呢?記得很早以前的網載有一對年輕的小夫妻急的沒辦法,把孩子放冰箱去降溫,有點犯傻了;中醫不這樣的,認為熱是郁閉,分析原因,大部分可以通過毛孔發散降溫,所以中醫用藥的思路是汗法,而如果用冷來降溫,毛孔反而關閉,閉門留寇,必然留下后患。 當然,如果只圖了眼前,很多結果我們雖然一時看不到,長久必然顯現。這就好比,中醫追求開窗通風的自然風,西醫追求的是空調制冷的短平快;空調病現在有很多人是意識到了,那么其它的呢?還是多看看,反復思考,不要顧了眼前丟了將來,留下苦果子吃;抗生素大家是越來越覺得要少用了,西方人也在不斷反思,看到了很多急功近利下的弊端,它們要揚棄的東西我們趨之若鷺,他們現在把眼光投向東方,而我們卻反而嫌棄它的陳舊;看來,生活如圍城:在外面的想進來,在里面的卻想出去。 不要片面看問題,多思、多想、多看、多實踐;那么,我們就知道,到底是該“熱敷”呢,還是“冷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