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曲大王廟 簡介 THEBEST 我們最懂你 大王廟(第二批省保) 時代:明 地址:陽曲縣東黃水鎮范莊村 大王廟是藏山神晉國大夫趙武的行宮,現廟內建筑僅存大殿,據脊檁題記,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邊長9.7米,平面正方形,單檐歇山頂。前檐墻下建須彌座,下有青石包基。四周施單翹單昂栱,補間斗栱各一朵。殿內梁架前后內額與四椽袱構成井口方梁,縱橫擺在稍間的中間,四角用三層抹角梁與斗栱層層挑起井口梁,下飾垂梁柱,構成“懸梁吊柱”,因此也稱為“無梁殿”。殿內山墻上有出行、回宮圖,后墻有尚膳、尚服壁畫80余平方米,瀝粉貼金,為明代壁畫中的上乘之作。 概況 THEBEST 我們最懂你 大王廟位于盂縣城關鎮西關村,香河北岸。祭祀“翊化神”,又稱“大王神”、“藏山大王”。此廟古稱藏山廟,趙文子行祠,紀念春秋時晉國上卿趙武,趙文子即趙武,也就是舉世聞名的《趙氏孤兒》中公孫杵臼和程嬰所救助的那位孤兒。趙氏孤兒的故事在盂縣大地流傳了幾千年,直至今天,盂縣地面上還保存九座祭祀趙武的廟宇,這里的人們依然像古人一樣將趙武稱為“大王”,將趙武廟稱作“大王廟”。光緒七年(1881年)《盂縣志》中《卷七·建置考·壇廟》記載:“文子行祠:在西城外香河北,春秋上戊日祭。”廟中碑刻記載該廟始建于金大定十二年(公 元1172年),中經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重修,才具有今天所見的規模,這些碑記對研究大王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正殿前有古槐兩株,相傳為唐代所植,枝葉繁茂、樹冠高大、虬枝錯結。正殿東側的碑房中保存著歷代建造的碑碣十六通,筆工遒勁,字跡清晰,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珍品,比如孔子像碑,此碑系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立,原藏于孔廟,孔廟被拆后,移至大王廟,碑身斷裂。碑高1.24米,寬1.02米,厚0.2米,碑頂呈半圓形。碑正面圖文并貌,左側為圖,右側為文,標題為篆文“宣圣袞公小景”。文記孔廟建于唐天寶十一載(公元767年),圖刻孔夫子全身像,后面跟著其弟子顏回,刀工細膩、線條流暢、栩栩如生,歷經百年風韻猶在,碑中畫像系臨摹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的名畫真跡,書法系臨摹自顏真卿正書體,全文由宋代著名理學家程灝寫就。由陳繼臨摹刻于石,并飾以云紋圖案。除此之外,大王廟還珍藏有西寺古鐘、千佛寺摩崖造像等珍貴的文物。 大王廟是中國金代建筑的典范,它留給后人的除了在建筑方面的價值和歷史文物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承載著趙文子千秋功烈的傳說,與藏山一起成為盂縣文化的代表。 建筑風格 THEBEST 我們最懂你 昔日的大王廟殿內龍盤鳳繞,丹青滿壁,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泥塑神像風度翩翩,整座殿宇富麗堂皇,煞是壯觀。惜今堂內之彩塑和壁畫已全部毀損無存了。 最有建筑歷史價值的是大王廟后殿。據有關專家鑒定,此殿屬遼代建筑。后殿共三間,座北面南,其通體面寬12.1米,進深6.6米,鴟尾高6米,造型與結構特征同正殿基本一致。七檁四椽、五脊六獸,前后檐立欄臥欄各四層,梁、柱、欄、斗拱等皆用材粗大,卻卯榫嚴實,構筑穩固。非凡是其斗拱形制多樣,上下相異,柱頭與補間不同,各拱兩端之卷剎皆為五瓣,每瓣微向內弧,這種做法在木結構古建筑中尚不多見。 大王廟原建有碑房三間,是盂縣寺廟存碑最多的一處,真所謂刻石薈萃,古碣如林,且造型美麗,文圖并茂,筆工遒勁,字跡清楚,今碑房已毀,部分碑刻亦遭損壞。廟前有古槐兩株,樹冠高大,腰圍達7.5米,枝干盤虬,古樸蒼然,傳系廟宇初建時所植,迄今已有千歲高齡了。 相關人物 THEBEST 我們最懂你 趙武(?-前541) 即趙孟,春秋時代晉國的執政大夫。趙氏為晉國世族,其曾祖趙衰為晉文公時大夫,曾輔佐文公成就霸業。其祖父趙盾,作為晉國的執政大臣,歷事襄公、靈公、成公三 朝。其父趙朔在晉景公時,繼任大夫之職。其子趙成,字景叔,謚趙景子,其孫趙鞅。 晉景公三年(前597),擔任司寇的晉國大夫屠岸賈,圖謀作亂以控制晉國政權,決計首先消滅趙氏勢力。于是就借口趙穿(趙盾的族弟)曾刺殺晉靈公,其責任在于趙盾,便背著晉景公擅自發兵攻打趙氏于下宮,誅殺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滅了趙氏全族。 趙朔的妻子是晉成公的姐姐,當時懷有身孕,逃進王宮躲避。過了不久,生下一男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氏孤兒趙武。據《史記·趙世家》記載,當時,屠岸賈曾進宮搜索孤兒,趙朔妻把孤兒藏進褲檔里,祝告說:“趙家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果然在搜索的過程中,孤兒就沒有出聲。后來,孤兒終于被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和趙朔的朋友程嬰輾轉救出宮來。公孫杵臼為此獻出了生命,程嬰帶孤兒藏匿到山中。(今山西盂縣有藏山,相傳即為當時程嬰藏孤之處;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縣中條山也各有一處藏山。按:靈公、景公尚都于絳,即今山西翼城縣,藏孤之處不宜距國都過遠,當在今晉南境內,故似應是垣曲縣中條山的藏山)。 主持晉楚弭兵大會,是趙武平生所參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動。這次活動不僅擴大了趙武在諸侯國之間的影響,也增強了趙氏在國內的政治地位。晉平公十三年(前545),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晉國。經過一番對當時晉國政治形勢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說,“晉國之政卒歸于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之后矣!”后來事實證明,延陵季子的論斷完全切合實際。 趙武執政期間,在內政外交上都奉行穩妥平和的政治路線,雖然沒有十分突出的建樹,但保存了晉國的實力,維持住晉國的霸主地位,在與楚國抗衡中并未明顯處于下風,還是有值得稱道之處。故晉大夫祁午曾對趙武說:“師徒不頓,國家不罷(疲),民無謗言,諸侯無怨,天無大災,子之力也。” 為了維護弭兵的成果,趙武曾“再合諸侯,三合大夫”,多次會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晉平公十七年),還與楚、齊、宋、衛、陳、蔡、鄭,許、曹等國在虢(東虢,在今河南鄭州市北古滎鎮)地會盟,重溫宋國會盟時達成的協議,維護各諸侯國之間的休戰狀態。 可能是與早年的顛沛流離有關,趙武晚年總覺得心身俱衰,委頓之色溢于言表,如對周王室使者劉定公說:“吾儕偷食(茍且偷生),朝不謀夕。”對秦國公子后子說:“朝夕不相及,誰能待五(年)?”自感勞瘁,倦于勤政,應答賓客之際,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癥兆。這和他嬰兒時期的傳奇經歷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戲劇性,為史書大書特書。 趙武死后,謚為文子。趙武以后三世至趙襄子,韓、趙、魏滅智伯,三家分晉。 投稿 | 合作請聯系QQ:2820149063 |
|
來自: 老劉tdrhg > 《十六、名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