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濕氣的本質: 濕氣的本質是多出來的津液,彌漫,人體多個重要器官,中醫稱之為濕邪。 譬如一塊土地,如果灌溉水太多,則成澇。從濕這個字本身也能看出,左邊一個水,右邊一個顯。用不了那么多,但是又排不出去,積聚在體內,變成邪毒開始興風作浪,到處轉移陣地,濕氣是流動的,而且傾向于自上而下流。 濕的同黨很多,遇到風則為風濕,遇寒則為寒濕,遇熱則為濕熱,本身有濕氣的同學要注意防風,寒,熱了。濕本身也可化熱,可化痰成痰濕,如果長期不管不問,最后可演變為濕毒,調理起來很難很難,所以去濕要趁早,莫待濕邪成毒。 二,濕的特性 濕氣是最難祛除的慢性癥狀,沒有之一,為何?先看下濕的特性: 1,濕性粘膩停滯,常纏綿不愈 。 "如油入面","千寒易除,一濕難除",這些都是古人對濕氣的贊語,足以說明其頑固程度。 2,濕性重著。 常見身體沉重,四肢很沉,頭重如裹。關鍵在于重字上,要注意區分陽虛,血虛造成的頭重頭沉,不要一有頭重就歸結為濕氣。, 3,濕性污濁。 白帶,白濁,濕疹,瘡流水等均屬于濕象。 4,濕邪最易阻滯氣機。 簡單點說就是氣不通了,胸悶,脘腹脹滿 。脘主要指胃部腹部。 5,濕易困脾犯胃。 有一種脾虛就是由于濕氣侵犯造成的,本來干的土地整天澆那么多水,澇是必然的。脾不好,胃也不能指望好過了。多見飲食不振,惡心嘔吐,大便稀溏,舌苔滑膩等。 6,夏天最易染濕上身,號稱暑濕。 假如脾胃本來就不好,暑濕邪就會乘虛而入。有心調理的已經出手行動,沒心沒肺甘愿遭受濕邪日夜折磨。 濕氣是所有慢性癥狀中最難祛除的,調理治療起來非常慢,反反復復,很是考驗人的耐心和恒心,99%的人最后放棄了,吃很長時間的藥也不見好轉或者吃藥就好,停藥就反復,就是無法根治,甚至形成以賴性,藥物如此,更別說食療了,那是否就要任憑濕氣在體內興風作浪呢,有對策,往下看! 三,如何判斷體內有濕氣 很多朋友發信息說自己有濕氣,太夸張了,感覺所有找我的人都有濕氣,提供幾個通用的標準,自己對照下呀,看下是真有還是自己想像出來嚇唬自己的。 按準確性排列: 1,舌苔膩,越厚越嚴重(色白或黃)。起床后看較準確。 2,齒痕舌,舌邊緣象鋸齒一樣,越多越明顯越嚴重。 3,大便粘膩,不好沖。注意區分:如果吃油太多也會不好沖。 4,口渴了不想喝水或者喝幾口就完事。 上面是通用癥狀,如果真的有濕氣,一般會有。下面提供幾個并發癥,因人而異。 5,胸脘脹滿,兩胸之間的中間部位。 6,口粘。 7,頭重好像裹了毛巾一樣,不輕松。 8,身體沉重,濕入四肢。 9,有個小規律,肥人多濕,體胖肚大。 10,臉色晦暗,有的面色油光。 11,餓了不想吃或感覺到餓但吃幾口就飽了。 12,浮腫。 面部浮腫兼具惡寒怕風-濕氣大; 下肢浮腫,面黃食少,腹脹便溏-脾虛水腫。 一定要綜合多方面判斷才比較準確 ,如果全部癥狀都有,那就是萬能濕氣,已經非常嚴重了,這種情況不多見,大部分人只有某些癥狀,還不至于嚴重到無可救藥的程度。 四,濕氣原因 傳統說法是分內濕,外濕,包括一些教材里也沿用這個,經過多個案例總結,我覺得這種分法有點不夠全面,很多時候肝,腎,肺出問題也會導致濕氣大,逐個說。 1,外在濕邪。 六邪之一,比如常坐臥濕地,住處潮濕,水中作業等等和水沾點關系的存在。特別注意,外濕只是濕氣大的誘發因素,不是根本原因,同樣的環境下,有的人毛事沒有,有的則瞬間濕氣爆滿,區別還是在于里面脾胃什么的的虛弱,當人處外濕的環境,濕邪就會乘虛而入,內外結合成濕氣體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古人早已講明,外邪只是發病的條件,是誘發因素,歸根結底還是要靠體內因素決定 。 所以,不要抱怨南方濕氣大,下雨多什么的,還是要反思下是否平時傷害到脾胃等器官了,才給了濕氣孕育的溫床。 2,肺+脾+腎+膀胱=濕氣。 一說到濕氣,很多人都認為和脾有關,其實不然,和肺,腎,膀胱關系也很密切,這恰恰是最易被忽略的地方。 津液是人體一切水液的總稱,但人體需要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有多余,則必須經過氣化變成廢物排出體外 ,如此才能保持體液平衡。排出形式有汗液,尿液,總體而言,水液調節依賴于肺,脾,腎三者共同完成, 不能一味的健脾祛濕,如果是肺氣不宣,水道通調失職,應該宣肺祛濕,脾虛運化失常,應該健脾祛濕。腎陽不足,陽虛水泛或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停者,應該溫陽化濕利水為治。 1)腎主水,主管腎關開闔,如果腎虛之類腎功能失調,就會發生水液停留,表現出來就是痰飲,水腫。腎還主命門火,全身陽氣大本營,如果腎陽虛,則無法暖脾以助脾運化水濕,同樣會導致水濕滯留體內。 1)肺的問題。 肺主通調水道,如果外邪襲肺,肺氣不宣,肅降無能,水液不得通調,則小便不利,浮腫等,故有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肺出問題無法將多余的水液順利排出體外,滯留體內,也容易誘發濕氣大。 1)脾出問題。 脾主運化水谷+水液調節,如此功能發生障礙,可導致水濕停滯。如停于頭部則沉重如裹;停于胸膈,則胸悶嘔吐;停于肺部則可凝為痰;停于體腔產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腸道則腹瀉;停于肌膚則水腫;充溢四肢,則身困體沉等等。故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病生濕。 脾功能為何會受損,這個說過很多了,比如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過食辛辣油膩厚味等等,反正自己生活不注意,很少有人天生脾虛什么的,還是要反思總結改善啊! 4,過度思考。 思傷脾,思則則氣結,脾氣郁結,健運失常,無法運化水濕,出現腹瀉腹脹等癥狀。這里的過度思考主要指思維進入死胡同出不來了,茶飯不思,得了相思病一樣,正面的思考則沒有影響。 5,喝水太多。 網傳一些專家說一天要喝多少水,都是誤導大家??!不少人為了達到這個指標,不渴不想喝水的情況下,強制灌水,對自己好殘忍!結果,身體慢慢就濕氣大了。每個人體質不同用水量不同,身體感受是唯一判斷標準,勿輕信所謂的指標??! 五,濕氣調理 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滅有弱點能被攻破,濕氣也不例外,能夠被產生也能被消滅,要有信心有決心有耐心,慢慢與之周旋,網上傳的紅豆薏米粉,其實效果微乎其微。 前面說過,肺+脾+腎+膀胱=濕氣。那么怎么才能祛濕呢,需要綜合調理,古人在與濕氣的斗爭中,發明了一個去濕氣的配方,名字叫做參茯散。一共有11位組成:雞內金,人參,紅豆,薏米,白扁豆、茯苓、桔梗、砂仁、山藥,蓮子,甘草,這是祛濕氣最經典最有效的一個方子。 不要以為你拿到了一個祛濕的方子就成功了,實際上有了好的方子,還需要長期使用,我的實際經驗是,自己熬粥基本不現實,誰能天天熬粥幾個月呢?好在某寶有商家將參茯散開發成了小袋裝,每天早晚一小袋,堅持吃上一個月,濕氣基本就解決了。 那么最后,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參茯散的精妙之處在哪里: 1,對脾的作用:方中雞內金,砂仁能健脾祛濕。 2,對腎的好處:方中山藥,蓮子滋陰補腎。 3,對肺:桔梗宣肺。 4,紅豆,薏米,白扁豆、茯苓利水消腫祛濕。 5,人參調理氣虛。 很難再發現有參茯散這么優秀的配方了,網上一說到祛濕,就會被推薦紅豆薏米粉,其實,當你知道了參茯散,你還會選紅豆薏米粉嗎?肯定不會了。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中醫講究的是整體觀念,反對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很多朋友反饋,吃藥去濕,藥物一停馬上復發,這是單方面調整不能治本的。要結合生活方式調整,大壩開個口子放水,但是如果上流不截斷,仍然源源不斷注水,濕氣是永遠去不完的,舊濕去了,新濕又來了。 1)以素食為主,輔助以肉食,任何肉食要少吃。 2)肥甘厚味,烤串,麻辣燙,海鮮之類戒掉之。 3)寒涼冰冷,冰激凌戒掉之。 4)少吃糖,蛋糕這些生痰困脾的。 5)再不熬夜,換工作換環境,真正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能活得很好。 6)生活環境要足夠干燥。 7)每天必須運動下微微出汗,這是硬指標。 8)喝水量根據自身需要喝,勿迷信專家,身體是自己的,喝壞了,痛苦自己受。 9)節欲保腎陰腎陽。 10)學習并訓練調整情緒,避免長期抑郁,發怒,生悶氣,以免肝氣傷脾胃。 11)學習靈活處理問題,避免鉆牛角尖,造成自我困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