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董黎明 編輯:袁娜 海英 霽馨 校審:梁磊 李雪 農安古塔密室中的寶藏農安縣城西部,黃龍路與寶塔街交會處。 農安遼塔街景 這座磚筑、八角、13層實心密檐式建筑,通高44米,如同巨人一般,俯瞰著農安城。 古塔由三部分組成,塔基(座),塔身和塔剎。 塔基塔身塔剎示意圖 塔基,平面呈八角形,邊長7米,周長56米,高一米左右。 塔身共13層,第一層高13米,其余各層均為1.75米。第一層修有大小相同、等距間隔的四個龕門和四個盲門。門上均有拱式楣額,龕門上壁是橢圓形仿木斗拱,斗拱上飾有卷沿浮雕。 農安縣 遼塔龕門 農安縣 遼塔 13層塔檐下,都有磚砌額枋、方椽。各層的八角飛檐上均有泥塑雄獅、龍馬和戧獸,飛檐盡端各懸掛著一個銅風鐸,全塔共懸有風鐸104個。 農安縣 遼塔風鐸 塔身之上的塔剎,由三層敞口仰蓮、葫蘆形寶瓶、銅質鍍金的圓光、仰月和五顆寶珠構成。 農安縣 遼塔塔剎 塔基堅實,塔身莊嚴,塔剎玲瓏——農安古塔,雄健古樸,巍峨壯觀。 然而,半個多世紀前,這座年久失修的古塔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樣。經歷千年滄桑,它早已剝落成兩頭尖中間粗的棒槌形狀,岌岌可危,搖搖欲墜。 攝于1932年的農安遼塔 “風霜剝蝕多搖落,鳥鼠穴巢半覆傾。”——當地文人生動地描繪出了古塔當時的面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百廢待興,財政并不寬裕,國家還是撥出專款,在1952年對古塔進行了首次修繕。正是在這次修繕過程中,人們在古塔內發現了密室。 據當時的“工作日記”記錄,發現磚室后,現場負責人自告奮勇,讓工人用繩子將自己順了下去,在燭火的照耀下,他看到了一個高四米多的磚室。 這是一間方形龕室,在其西北磚臺上置有一硬山式木房,從中出土有釋迦牟尼銅佛像、線刻佛像銀牌、白釉瓷香爐、水波紋攪胎瓷盒、木制圓形骨灰盒、觀音菩薩銅佛像等珍貴文物。 農安縣遼塔出土文物 釋迦牟尼佛像 農安縣遼塔出土文物 觀音菩薩像 農安縣遼塔出土文物 瓷香爐 它們,來自遙遠的遼代。 此前,人們是依據古塔的建筑風格,推斷其建成于遼代,而這次,塔內極具研究價值的佛教歷史遺物重光再現,為考訂古塔的年代,提供了有力物證。 然而,古塔修建的確切年分,至今無從知曉。 農安縣 遼塔 萬金塔的定名與由來1968年初春,大地剛剛解凍。一群人大喊著破除“四舊”的口號,手拿鐵鍬、鎬頭等工具,聚集到農安縣萬金塔公社附近的一個大土堆前,爭前恐后地刨掘起來。他們,究竟是在做什么呢? 萬金塔鄉 萬金塔古城遺址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簡稱“十六條”。在“第一條”中,強調了破除“四舊”的政治意義。8月18日,毛澤東接見紅衛兵,次日,北京的紅衛兵便開始走上街頭,“大破一切剝削階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 一場“破四舊”狂潮,迅速席卷中國。 然而,這個看上去很普通的大土堆為什么會被認作是“四舊”呢? 萬金塔鄉,距農安縣城30公里。鄉政府所在地萬金塔村,殘存著一座古城遺址。 萬金塔鄉 早在1958年,著名史學家羅繼祖在此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在《農安伊通河西岸文物普查簡記》中有著這樣的記載:“萬金塔鄉東有一座古城遺址,城近長方形,東西880米,南北長830米,城墻殘基尚存1.5—1.8米,有四門。城周圍地勢平坦,離伊通河只4—5里。城內隨地散布著許多布紋瓦和瓷器殘片......” 這座古城,就是遼代的祥州。 《遼史 地理志》中這樣寫到:“祥州,瑞圣軍,節度,興宗以鐵驪戶置。兵事隸黃龍府都部署司。” 遼代的祥州,位置十分重要,這里既是黃龍府南北交通的孔道,又是駐有重軍、拱衛黃龍府的前沿陣地。史料記載,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攻打黃龍府前,最先攻下的就是祥州。 祥州為什么后來又改名為“萬金塔”呢? 傳說,在千年前的遼圣宗年間,遼朝欽天監一次夜觀天象,忽見土龍從天而下,落至祥州。圣宗聞聽大驚,下令在此造塔——這便是萬金塔。 塔剛修了半截,欽天監又說,土龍回黃龍府了!圣宗再次頒旨,在黃龍府又修建一座寶塔——而這座,即是農安縣城的遼塔。 雖然“寶塔鎮土龍”只是一個離奇的傳說,但自古以來,當地人一直認為,這個土堆就是那座沒有建成的半截寶塔。 萬金塔地理位置示意圖(羅繼祖等手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58年03期 羅繼祖先生也曾在1958年的考察報告中說:“城北門外108米處有一個大土堆,高約5—6米,老鄉們傳說是古時塔基,先叫‘半截塔’,后叫‘萬金塔’。又有人說是‘點將臺’,老鄉對它有種種迷信傳說,究竟是不是塔基,還很值得懷疑。” 這就是萬金塔地名的由來。也正因如此,當年的“土堆”被認作為“四舊”。 在這次“破四舊”的挖掘中,一個意外的驚人發現,不僅證明了萬金塔確曾存在,也為解開農安古塔身世之謎,提供了關鍵證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