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偉大的10部國學經(jīng)典(深度解析)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流傳下的經(jīng)典卷軼浩繁。而非要從中選出10部中國人所必讀的偉大經(jīng)典,卻并非不可能。 國學大師錢穆在香港新亞書院,曾為中國人開出7部必讀經(jīng)典,被稱為“中國文化七書”—— 《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jīng)》、《近思錄》、《傳習錄》。 不難看出錢穆先生的選擇標準:最經(jīng)典的,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流是儒釋道,儒家正源自然是《論語》和《孟子》,道家正源自然是《老子》和《莊子》,佛家首選當然是中國佛教流派中最中國化、影響最大的禪宗第一經(jīng)典《六祖壇經(jīng)》;諸子百家之后中國歷史上又曾在宋明時期崛起兩大思想高峰,便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近思錄》和《傳習錄》正是其各自的代表作。 七部之外還有三個名額,應(yīng)該列給誰?下面這個答案很少有人會有異議: 中國文化一向被概括為“一源三流”。“三流”就是儒釋道,“一源”便是《周易》。作為中國文化百家之源的《周易》,當然要占一席。 中國是一個極為重視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世界上最為完備的歷史記錄,歷史經(jīng)典必然不能缺席。而其中影響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史記》。 中國又是一個骨子里有著詩性和數(shù)千年詩歌傳統(tǒng)的國度,詩集當然也不能缺席。這個名額,當然要給源頭上品、影響深遠的《詩經(jīng)》。 那么這最偉大、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10部經(jīng)典,名單自然就是: 《周易》、《老子》、《詩經(jīng)》、《論語》、《莊子》、《孟子》、《史記》、《六祖壇經(jīng)》、《近思錄》、《傳習錄》。 這個名單對于中國文化,已經(jīng)是最為精簡、最為概括、最低限度,所以完全稱得上必讀。其中每一部都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學習領(lǐng)悟,但你首先需要知道它們的主旨內(nèi)涵,以及對于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精神到底意味著什么。 讀《周易》,學會最高明的思考 《周易》這部書最偉大之處,就是完美解決了儒道合一的問題。儒家和道家是中國文化的兩根大梁,《周易》則以天道而明人事,致廣大而盡精微,真正將中國文化引向了“天人合一”的大方向和終極高度。 《周易》是最能代表中國人思維方式和思維高度、廣度及深度的經(jīng)典,陰陽圓轉(zhuǎn)、循環(huán)往復、物極必反、共生互涉等高深的哲學觀念,無不脫胎于此書。讀《周易》,就是參悟掌握一種天地間最為高明的思維方式。 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一點是:以往的人研究易,多將注意力放在其中的卦爻辭、象彖傳、系辭傳等文字的哲理和人事解讀上,而忽略了那些符號,以為只有卜筮之用。其實周易最偉大的正是它的太極、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符號系統(tǒng)。 “道可道、非常道”,天道系統(tǒng)是難以用文字完善表述的,卻可以用符號系統(tǒng)完美模擬,而易經(jīng)卦爻符系統(tǒng)正是對天道系統(tǒng)的完美模擬,其中精義,究之不盡、用之不窮。中國文化中重視這個符號系統(tǒng)的流派也有,卻多落于占卜、風水等術(shù)數(shù),實在是把易用小了。 周易中那些文字,也不過是對這個符號系統(tǒng)限度十分有限的破解,將重點放在這上面根本是舍本逐末。以這個認識為基礎(chǔ),通過研究卦爻符系統(tǒng)中的位置、關(guān)系、轉(zhuǎn)換等去理解體悟其中的高明哲理和人事之道,才能真正體會其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以及這部書為什么是中國文化的總源頭。 讀《詩經(jīng)》,熏染最純粹的詩意 中國是一個骨子里流淌著詩情和有著數(shù)千年詩歌傳統(tǒng)的國度,而《詩經(jīng)》則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這正是詩情的本質(zhì)。夫子又說:“不學詩,無以言。”不讀《詩經(jīng)》,言語不能從粗魯變得文雅,文化無法從粗野上升到文明,又說出了詩情對于人心的滋養(yǎng)、對人群的教化之用。 這兩句話的反面,也正是這個時代的病。《詩經(jīng)》中那些動人詩篇,則正是藥方。 讀《老子》,悟天之大道,明人之至德 《易經(jīng)》是中華文化百家之源,道家則是其天道部分的最高代言。 有人說老子的學說不成系統(tǒng),所以不夠哲學、不夠檔次,這種想法才是真正的不上檔次,這種人悟道也已沒有指望——大道無極,如何系統(tǒng)?“系統(tǒng)”本就是一個設(shè)定范圍的局限性概念,本就是不達于道的。所謂哲學,更多只是一種思維游戲,游離于大道之表而已。 老子五千言之所以能夠言盡天道、成就出博大深邃的天道系統(tǒng),其言說模式恰恰是不求系統(tǒng),而只是字字句句不離于道,于是才能呈現(xiàn)出一種沒有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這才是真正的天道系統(tǒng)。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上篇言道,下面言德,為我們標示出這個系統(tǒng)的唯一明確特征——天人和合、人道混一;天道顯于人即是德,人德合乎天即是道。讀《老子》,便是讀那份道、德一體的天人合一之境。 讀《論語》,好好做人,做個好人 《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盡管這部書中含有無盡的人生智慧,我們也要承認這部書并不深——而其珍貴和偉大,也正在于此。 這不僅僅是因為書中內(nèi)容與我們的生活和人生息息相關(guān),更因為書中告訴我們的,多是基于人之常情之上的常識,而常識往往才是最為稀缺、最有價值的東西。因為我們最容易在人心和社會的混亂和復雜性之中,忘卻大道至簡、真實確正的常識所在,而從此失去了初心、迷失了方向。 這些常識所指向的最終一點,則不過是兩個字——做人。知禮義廉恥,做謙謙君子;好好做人,做個好人;這就是孔子要教給我們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東西。而這,也正是讀《論語》的最大價值所在。 讀《莊子》,超然物外,安頓身心 老子和莊子作為道家并駕齊驅(qū)的兩位大咖,區(qū)別到底在哪里?我的表述會是這樣:老子告訴了我們天道至德是什么,莊子則告訴了我們,將這天道至德內(nèi)化到自己的精神之中,成為自己心靈的一部分,會是怎樣——有什么思想,是怎樣境界。 這種思想,就是“齊物”——生死一如,萬物一齊;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種境界,就是“逍遙”——逍遙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哲學大師馮友蘭概括莊子思想:“游于逍遙,論于齊物;超乎象外,得其環(huán)中。”超乎象外,正是那把打開一切的鑰匙。 如此,人之身心,才能最終得以安頓。 讀《孟子》,成陽剛之骨,養(yǎng)浩然正氣 孟子是孔子道統(tǒng)的最好繼承人,其學說囊括和發(fā)展了儒家的思想精華。而我想特別強調(diào)的,是孟子這個人的氣質(zhì),準確說是氣概。 他是先秦諸子中最為陽剛、最純爺們兒的一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們很容易就能從孟子這些話中,感受出那種舍我其誰的慷慨和無畏之氣。這正是孟子最獨特和最珍貴之處。 這種氣,來自于孟子所說的“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便是浩大的正氣,所謂浩然正氣。讀《孟子》,除了學習體悟儒家智慧,更是熏染存養(yǎng)孟子這種中國幾千年歷史中難得一見的天地正氣! 讀《史記》,觀天識人,察古知今 《史記》記錄了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四年3000多年的歷史,既是位居“二十四史之首”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名著,在中國歷史著作中有著開創(chuàng)和標桿式的偉大地位。 太史公司馬遷自述《史記》的寫作: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句話對《史記》的精神進行了最高的概括——“究天人之際”,這本書里塑造演繹的人物,無不鮮活生動、讓人難忘,為我們揭示出的則是成敗禍福的千古不易之至理;“通古今之變”,歷代興衰更替之道,在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的輪回循環(huán)里,也展現(xiàn)得清清楚楚;“成一家之言”,這不是單純的自謙,更是在看盡興衰成敗后的一份對天道的敬畏和對命運的超然。 讀《史記》,不僅僅是了解歷史,更是參悟這蘊含在歷史之中、超越于歷史之上的深刻內(nèi)蘊。 讀《壇經(jīng)》,修心合道,明心見性 《六祖壇經(jīng)》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行跡和說法記錄,由弟子法海記錄。禪宗是在六祖大師手中真正發(fā)揚光大的,他實際是禪宗真正意義上的祖師。這部書,在中國高僧著作中是唯一一部被稱為“經(jīng)”的——在佛教傳統(tǒng)中,只有佛所說法能稱為“經(jīng)”,其他高僧大德的著作只能稱為“論”。 《壇經(jīng)》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也最為喜愛和推崇的一點,是全書沒有一點宗教色彩,說的全是般若之智和禪宗妙諦。禪宗一向被稱為佛門的道家,《壇經(jīng)》也和《老子》《莊子》一樣,是一部純粹而上乘的大智之作。 經(jīng)中字字句句都妙意無窮,值得一再玩味,體悟不盡。而說到底,是落在三點真諦上——無念,無相,無住。無不是沒有、拒絕、壓抑,而是不執(zhí)著在意,須超越跳出,以達到六祖所說“道須通流”、通流即道,一旦執(zhí)著就會滯住自縛,違道是違在這里。無念是對自心,無相是對外物,無住是對行持;有內(nèi)有外,有分有合,有知有行,而處處不離于空無之本體。 這既是一條路,也是一個方向;路的名字叫做修行,方向所指,叫做明心見性。讀《壇經(jīng)》,是一條修心之路,聆聽著來自天地和內(nèi)心最深處的諭旨。 讀《近思錄》,明天理,正道統(tǒng) 《近思錄》囊括了五位頂級理學大師——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的思想精華,理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在書中得到了全面闡述,是學習研究理學最為經(jīng)典和權(quán)威的著作。 很多人都對理學排斥,覺得“存天理、滅人欲”式的教條生硬可厭,實際上完全是一種門外漢的看法。理學和心學之所以成為先秦諸子之后的兩大思想高峰,就是因為它們達到了全新的高度——雖然以儒家為主體,卻是分別吸收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精華后的新儒家。理學的實質(zhì),就是融入道家之深度后的儒家面貌。 太極、理、氣等概念,是理學經(jīng)常論及的根本和核心范疇,其一切理論都是建基于這個高度之上而得出的。說白了,理學之所以讓人覺得疏遠和不親切,不是因為它有問題,而是在于太高、太精英化。 譬如《近思錄》的主線便是——從宇宙生成到圣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yǎng)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禮法制度,批異端而明圣賢道統(tǒng)。 讀這本書,是啃硬骨頭,對思維是極大礪煉,對認知是巨大提升。 讀《傳習錄》,看顧內(nèi)心,知行合一 《傳習錄》是明代心學宗師王陽明的著作,記載了陽明先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上卷經(jīng)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jīng)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著名的王陽明心學“四句教”就是在下卷提出。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要心學思想,都包含在《傳習錄》里。要了解千古心學的真諦和王陽明的大智慧,這本書是最佳選擇,一本足矣。更為難得的是,王陽明雖是一個大學者,其書和思想?yún)s無論讀書人還是非讀書人,都可以讀可以聽、聽得進聽得懂,這也是心學比理學更為人喜愛的一大原因。 這本書對于現(xiàn)代人也有著更為緊迫切實的意義:在當下,人的欲望日漸膨脹,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明白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和糾結(jié),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越來越?jīng)]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此時,你就需要讀讀《傳習錄》,把灼灼目光收回來,投向自己那放逐已久的心靈,由知而行,步入知行合一之途。 這十部最偉大的中華經(jīng)典,絕不只是十本書而已,而是中國文化的十個面向、十種高度,中國人的十種修行、十種境界。讀這十部經(jīng)典,也絕非讀了十本書這么簡單,而是在鄭重接過先賢的十大衣缽,并對自我人生、家國天下予以十種大安頓。 讀書,是一種修行;讀經(jīng)典,是一種修煉;讀頂級經(jīng)典,是一種境界!
最應(yīng)該讀的幾種儒家經(jīng)典著作
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有無數(shù)的經(jīng)典書籍流傳于世,這些先哲們的智慧結(jié)晶經(jīng)過歷代淘沙,能完整流傳下來的少之又少。在這些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有很大一部分是儒家的著作。漢朝以后,儒學正式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儒家的經(jīng)典就被稱為經(jīng)書,中國人的思想、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道德原則以及學術(shù)的發(fā)展路數(shù),大都淵源于這些經(jīng)書。因此經(jīng)書具有教育、道德、政治和思想的寶貴價值。 經(jīng)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是萬代長新的學問。其中的許多文化信息密碼至今保存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我們無意中接受了我們的祖輩父輩的言傳身教,但我們沒有感覺到或者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我們應(yīng)該跟多地學習這些經(jīng)典,了解我們的過去,規(guī)劃我們的未來。在這些經(jīng)書中最應(yīng)該讀的、最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的有這樣幾種,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