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研究之結論:應該這樣培養天才兒童
講到天才兒童時,杜克大學心理學家Jonathan Wai說道,“無論喜歡與否,這些人都控制了社會。測試中前1%的兒童更可能成為出色的科學家、學者、500強總裁、法官、參議員和富翁。”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Julian C. Stanley于1972年發起了該項目,項目名為“數學天才兒童研究”(SMPY),研究了巴爾的摩地區450名12-14歲的高智商兒童,通過SAT的數學測試將他們篩選出來。 Tom Clyne解釋道,這是第一個正式的學術性“天才研究”。5年后,Stanley又擴大了研究范圍,研究了更多小孩,并且決定追蹤他們日后的生活,包括高等教育及職業情況等。 前四組包括了SAT測試排名中前3%至前0.01%的學生。1992年添加了第五組學生,數目達到5000名左右。 跟蹤調查被安排在前四組學生18、23、33、50和65歲的時候;第五組學生已經接受了35歲時的跟蹤調查,在50和65歲還會接受一次調查。 德國羅斯托克大學心理學家Christoph Perleth說,“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研究是否能讓我們了解數學才能卓越的學生到底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為什么他們能有那樣的發展。”研究還在繼續,而其結果在過去四十年里,已經被寫成了400篇論文和幾本書。 最震撼的在于,它反對了傳統的觀點,即“只有足夠努力,在一定能在某些方面成為專家”。今年年初,一項獨立調查發現,有些人并不需要練習就可以在某項運動中輕松取勝。SMPY的結果顯示,在學術領域,這也同樣適用。該研究認為成就的唯一最主要因素是早期認知能力,而非刻意練習和環境因素,如社會經濟狀況等。 < 這可能令人沮喪。但研究還指出了重要的一點,天才兒童必須得到恰當的培養。這有點惹人爭議,但研究發現高智商在重視努力的社會中可能是種不利因素。研究指出,與其讓天才兒童自由發展,讓他們跳級,或者提前讓他們接觸大學教程是更好的選擇。 Clynes說道: 范德堡大學心理學家David Lubinski在Stanley退休后繼續推動該研究,他說,“這些孩子不需要新的東西,只是需要早點接觸到大點的孩子能接觸的東西。” 研究強調,及早發現天才兒童,并對其給予和普通兒童一樣的關注度,是非常重要的。上文提到的獨立研究認為,我們給兒童貼上“天才”等標簽是不夠明智的行為。 加拿大發展心理學家Dona Matthews在《自然》雜志上說道,“過于強調預測誰會成功,我們很可能賣空了許多測試中得分沒那么高的孩子。對于被試的小孩來說,稱他們為‘天才’或‘非天才’都對他們沒有幫助,相反,這可能會漸漸破壞他們的學習能力。” 有趣的是,五組天才兒童身上,最能預測他們在未來是否能夠成功的因素是空間才能。空間才能指的是對二維、三維和四維事物的理解能力。研究發現,擁有最多專利和出版物的被試者,在空間能力測試中得分最高。 Lubinski稱,這可能是已知人類潛能中最缺乏開發的一項,據他所知,很少有人對此進行研究,在學校考試中,這也經常被忽略。 SMPY的相關研究可以在Vanderbilt上查看。 [蛋奶 via scienceale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