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重走長征路,心情無比激動,更有一點點滿足。
10年前,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時候,我有幸和交通運輸部一起組織、策劃、參與了“長征路上看交通”活動,重走了一次長征路。2006年7月28日到8月11日,我們從江西瑞金出發,經貴州、廣西、四川、甘肅,直到陜西,經歷了“戰士雙腳走天下”的艱辛;越五嶺、過大江,體驗了“萬水千山只等閑”的革命豪情;爬雪山、過草地,感受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大無畏精神;沿途進行了大量的采訪,寫出了一組系列報道和兩萬余字的日記,分享了“三軍過后盡開顏”的喜悅。
重走長征路成為我人生最引以為傲的一次經歷。但遺憾的是,由于時間關系,當時只是“跳著”走了6個省份。這次再走長征路,雖然依然沒法把其余的幾個省份走完,但是能夠從福建——長征最遠的出發地走起,也算彌補了一些遺憾,還是非常滿足的。 暴雨如注,但抵擋不住我們踏訪紅軍足跡的腳步和急迫的心情。 在這個離延安最遠的出發地,82年的紅軍,誰走誰留是一個艱難而殘酷的選擇。是什么讓8萬多紅軍指戰員義無反顧地走上前有阻攔后有追兵的漫漫長征路?是什么讓1.6萬名紅軍指戰員義無反顧地留下來,在白色恐怖下開展艱苦卓絕的游擊斗爭? 再次踏上長征路,我才真正明白,在生死抉擇的緊要關頭,甘愿赴死,這是何等的勇氣,而支撐這種勇氣的就是信仰,偉大的共產主義信仰。這一信仰,既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的根本原因。
我們知道,長征既是偉大的戰略轉移,也是迫不得已的戰略撤退,而撤退是為了保存革命的實力。這就需要有人來掩護主力的撤退,留下來拖住敵人的力量,實際上就是將自己作為吸引敵人火力的靶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勇于留下來更需要自我犧牲的勇氣,而當時,被留下來的紅軍有1.6萬人,其中很多生命永遠留在了中央蘇區。
紅軍主力長征時,瞿秋白服從組織的決定,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游擊戰爭,后不幸在福建長汀縣濯田區水口鎮小徑村被捕。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的共產主義信仰沒有絲毫動搖。1935年6月18日晨,寫完絕筆詩,瞿秋白在羅漢嶺從容就義,年僅36歲。 瞿秋白選擇死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精神世界的追求,而是為了千千萬萬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百姓,為了如火如荼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更是為了偉大的共產主義信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瞿秋白,甚至根本就沒有想過名留青史,只是默默地,化身為中國革命的火種,最終灰飛煙滅,只留下浩然的正氣和不朽的靈魂讓后人憑吊。
著名的湘江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決定性戰役,也是長征途中最為慘烈的一幕,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作為后衛的紅5軍團第34師,更是以全師6000多人幾乎全部犧牲的代價,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譜寫出一曲氣壯山河的血的贊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紅34師6000人中,絕大部分都是閩西客家子弟,主要來自寧化、長汀等地,其中一個團是純寧化籍客家子弟兵。寧化是福建中央蘇區縣中參加革命人數最多的縣之一。當時全縣13萬人口,參加紅軍的就有13700多人,每10人中就有1人參加革命,每3戶就有1戶是烈軍屬。數千名寧化籍紅軍參加了長征,但最終到達陜北的僅存58人。 為再現紅5軍團第34師這段鮮為人知的悲壯故事,今年3月18日,電視連續劇《絕命后衛師》在福建省長汀縣正式開拍。 對每個人來說,重走長征路的體驗無疑都將是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因為偉大的長征精神已經植根于每個人的思想中,將成為未來成長不竭的精神動力。 經歷過長征的黨,必將無往而不勝;走過長征路的人,必將永不言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