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蘇州“干面”叫聲屈
近年來,一碗始創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武漢“熱干面”,忽然間在蘇州便有了風行的勢頭。上了一下“百度”,發現武漢的這碗面,不僅被稱之為“中國五大名面”,而且還在2004年正式申報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漢熱干面的制法大約為“堿水生面先經水煮、過冷后上油拌勻攤開,吃時沸水中回熱,淋上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做成的醬汁”。說白了,這不就是蘇州最平常的一碗“芝麻醬拌面”嗎?
雖說是物有千種,適口為珍,但看著“熱干面”竟有此等的風頭,忍不住要為蘇州的“干面”鳴冤叫屈幾句了。 雖然蘇州人對面湯的注重幾乎到了苛求的程度,但在蘇州,其實也有好幾種面式卻是一點也不用湯汁的,比如夏天熱銷的冷拌面,以及一年四季都有的熱炒面就都是無湯的干面。 蘇式炒面有軟、硬之分。硬炒面,即是大名鼎鼎的“兩面黃”,其中尤以觀振興的“蝦蟹兩面黃”最為著名。兩面黃的炒制也有兩法,一是直接將生面下油鍋氽;另一種方法即是先將生面入沸水氽后再入油鍋氽制。前者脆性重,后者則是脆中略帶韌性。兩面黃氽時,先徐徐將面條放入五成熱的油鍋中,順向盤成圓形,氽至底面呈金黃色,翻過面來也氽至金黃色,然后濾去油,加入高湯燜燒至水干,盛在盤子里。原鍋加入熟豬油,先炒蝦仁,后炒蟹粉,再將蝦蟹同鍋顛勻后勾芡,倒在炒面上,一碗松脆鮮嫩的“蝦蟹兩面黃”就能上桌了。 傳統的蘇式軟炒選用小闊面或棍子面(粗細約如筷子)。先將生面煮熟后撈出置于匾中冷卻,再用素油拌和后散放。上桌前,根據客人的需要,將面條起油鍋加配料炒制而成。軟炒面的配料品種相對多一些,常見的有蝦仁肉絲、菠菜肉絲、白菜肉絲等,甚至還有什錦炒面也很好吃。口味以咸鮮柔爽滑為特點,既能佐酒,也能當餐,還非常適合家庭中自制。于此錄一段《蘇州傳統食品》中的烹制法,以供常吃方便面的年輕人,適時調節一下口味:“以菠菜肉絲為例,原料是:熟闊面條150克,精肉絲40克,菠菜25克,精鹽5克,醬油20克,紹酒10克,綿白糖3克,熟豬油50克,味精2克。烹制時,炒鍋置旺火上,舀入熟豬油,燒至七成熱(微見白煙)時放入肉絲炒,加紹酒、精鹽、綿白糖燒沸,放入面條,加精鹽、醬油、清水。蓋上鍋蓋燜燒五分鐘,去蓋,淋上熟豬油將面條盛入盤中,原鍋中肉絲仍置旺火上,加入菠菜、味精顛翻,淋上熟豬油出鍋,鋪放在炒面上即可上桌。” 要是覺得這還麻煩,那也可以嘗試做一碗也不用面湯的“糟油冷拌”面,這也是一道味道很不錯的傳統面點之一。在唐代詩人杜甫的《槐葉冷淘》詩中就有描寫:“青青高槐葉,采綴付中櫥。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比珠。愿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冷拌面的制法,不算很難。生面買回后,可用上籠蒸制的辦法,不需要蒸得太熟,否則會覺得口感偏軟,也就沒有冷面的風骨了,一般水開后再蒸十五分鐘就行了。蒸時如果覺得生面偏干,可以適量灑一些水,否則面條的韌勁出不來。若是掌握不了火候,也可以先蒸至六分熟后再在滾水中過一下。過去的辦法往往是面條蒸好后先用涼水沖一下,然后用冷開水再洗一下,以使面條迅速停止熟化,并去除面條中堿氣。現在一般店家都采用風扇來冷卻,一邊將面條挑松,一面用強力風扇吹,這樣制作出來的面條效果也很不錯。所以,冷拌面也因此有了“風扇冷面”的別號。自從有了冰箱后,一次蒸制冷面坯可微多一些,將冷卻后的冷面淋上一些食用油,拌勻后冷藏起來,吃上個一兩天應該沒什么問題。但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加調料,否則調料都滲入到面條中,吃起來既沒有層次感,而且還會并成一坨,難看還難吃。冷面調料的配置很隨意,香醋、麻油、生抽、花生醬、白糖、味精,各取所好,現拌現吃,只需注意醬油盡量少用些,否則黑乎乎地影響食欲。當然,味道最好的還屬糟油拌面,不過我曾試過好多次,直接用市面上出售的糟油,不管是上海老大同、寶鼎的糟鹵,還是太倉特產糟油來拌面,吃起來的效果怎么也不如店家那么好,可能這里面還隱含有一定的門道。還有一點值得指出,吃冷拌面時澆頭宜清淡,燜肉、熏魚、大排之類的就不是很合適,鹵面筋、炒素或者炒肉這一類口感偏重的也不是最好,以我所好,有一份綠豆芽炒青椒干絲最為適宜。 蘇州的一碗面,雖以湯汁著稱,但沒湯的干面同樣也精彩,蘇州人的吃經由此可見一斑。 □老凡 |
|
來自: 蘇迷 > 《蘇州美食與蘇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