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級階段 (歷史、山場環境、工藝初識) 認識武夷巖茶可以先從大紅袍、肉桂、水仙三個系列入門,此為武夷巖茶的三個當家品種和代表(品質穩定、產量穩定)。掌握這三個品種并進行品鑒甚至了解了武夷巖茶獨特“巖骨花香”來自怎樣的山場環境和傳統工藝后,才有利于進行深入學習。
二、進階學習(品種) 進階學習階段,可先找幾大名叢試喝,了解他們的品性特征,對它們的口感、滋味有個記憶。喝到對的茶不是很重要,而是非常重要。這次帶茶友走訪福建茶區,很多茶友接過傳統制茶人的茶后,感慨說:這茶這個味? 名叢不一定要每一種都喝過才肯罷休,它們一般具備一些共同的特征,滋味醇厚甘爽、巖韻明顯。 建議在你了解并掌握了武夷巖茶的特征品性,并建立起自己的巖茶品鑒坐標(專業的知識+正宗品鑒茶),自己可以慢慢去品味,去深入。 名叢是武夷山歷代茶人從武夷菜茶中經過單株選育的優良品種,又經過評比斗茶、“冠名”等,擴大種植,分布在名巖區內。 武夷巖茶名叢=獨特的生態環境(好的基礎)+優良的品種+精湛的制作工藝(缺一不可,三者合一才可) 此外,還需要了解一些“外引”的烏龍茶優良品種如丹桂、黃觀音、金觀音、黃旦、黃奇、毛蟹、梅占、奇蘭、八仙等。外引品種香型相對較好,對于它們的認識,可以了解下它們的來源歷史(雜交的母本和父本),認識風格歸類就可。為了品種去研究武夷巖茶,可能一輩子都不夠。 三、深入階段(產地) 巖巖有茶,巖茶依山場劃分正巖、半巖、外山和洲茶,老的還有“巖上”的說法。“三坑兩澗”是正巖產區的代表: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流香澗和浯源澗,其環境氣候、土壤及內含物質等都是非常適宜巖茶生長的。 此階段,作為一個準老茶客,不能像第一階段,僅是見個面,打個臉熟了,要去比較同是名巖產區的茶的特征的異同,嚴重點,雙胞胎你也要能區分誰是姐姐、妹妹,裝糊涂可不行。 “牛欄坑水仙、大坑口肉桂、水簾洞梅占”,都是“好茶”,心里能有個上下比較,這個階段才算及格。 為何說及格呢,深入武夷山核心區后,你會發現,仿若步入原始叢林,眼見一些茶樹的樹齡也不小,出了山,一小販神神秘秘跟你講“我這茶好,有樅味的呦”。 “樅味是什么?”回來翻翻資料:“樅味之味,須靜心體悟之,微乎微乎!” 這?壞了,這個點沒學到啊! 三、鉆研階段(工藝焙火、品鑒香水) 這兩個之所以放在后面,前面不掌握,說了也是白說。武夷山出來的茶人講師,講到這方面的內容,也要先花個時間,給你講一講哪怕最基本的巖茶山場、品種和初制工藝。 焙火是巖茶的重中之重,武夷焙火九百年,武夷山這個茶區,茶的品類不斷變化,獨焙火工藝被保留下來。巖茶焙火分輕、中、足火,這三把火也會因品種不同而有選擇。焙火除了理論學習,更需要深入茶區的。 巖茶的品鑒,可以因階段不同而選擇,但當你整個巖茶體系深入下來后,最后的品鑒,也許會給你帶來不同感受,茶與人,有時就是季節、土地想要喚起人內心的那一點共鳴,是什么樣的,只有自己知道。 現在,問山茶友會借助新媒體力量,通過線上聽課,邀請資深茶界老師,郵寄教材茶方式,給你帶來最輕松的學茶方式。 剛剛結束的王盛聰老師的《巖茶專題課堂第一講-初識巖茶》便是圍繞“大紅袍、水仙、肉桂”展開,邊聽,邊品鑒,理論結合實踐。 9月23日即將開始老師的《巖茶專題課堂第二講-巖茶品種香》,從四大名叢開始,深入巖茶品種分類,以及品種的特點和各自的適制性,并配合附贈的“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半天腰”四款教材茶展開。 優惠提醒: 巖茶專題課堂第二講與第三講,現推出打包售價,原價328+398=726元,現優惠658元,也可每講單獨購買。 巖茶專題課堂第一講,針對未能參加課堂的茶友,推出返課課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