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像獎: 是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創立于1982年,每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織與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是香港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一般于每年4月中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21個獎項。 影片參選資格:香港電影金像獎從1982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凡在香港作首輪公開放映的香港電影 ,均可自動參選,但必須符合以下所有條件:
影片必須符合下列其中兩項條件,方合資格為香港電影: 1.導演須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須有一間為香港合法注冊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六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為香港居民,以十六個工作項目計算:監制、編劇、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員、攝影、動作設計、美術指導、服裝造型、剪接、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音響效果及視覺效果。每個工作項目只計算一位香港工作人員; 若「原創電影歌曲」的作曲、填詞及主唱多于一位為香港工作人員,亦只會計算其中一位。 臺灣金馬獎: 創辦于1962年,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臺灣地區電影制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杰出貢獻的電影人。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4年和1974年停辦,1998年臺北電影學會另行組織臺北電影節與之分庭抗禮。金馬獎的主持人過去常有“一港一臺”搭配的傳統,但也有都是臺灣主持人擔當的情況。 影片參選資格:金馬獎在華語圈中它歷史最為悠久,并且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原由臺灣“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后由臺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 金馬獎是臺灣為促進華語片制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制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金雞百花獎: 金雞獎誕生于1981年(杭州是第一屆金雞獎舉辦地),因當年屬中國農歷雞年,故取名中國電影金雞獎,以金雞啼鳴并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金雞獎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聯共同主辦,代表了電影行業最高的專業水準。金雞獎始終堅發揚并始終保持了“學術、爭鳴、民主”的好風氣,獎掖優秀影片,表彰成績卓著的電影藝術家,促進了我國電影創作的繁榮,中國電影金雞獎是改革開放的產兒,同時也是改革開放的熱心宣傳者。 金雞百花獎儀式:百花獎評獎始于1962年,但在1963年第二屆評獎之后,一直中斷了17年,直到1980年才恢復并舉行了第三屆評獎。此后每年舉辦一次,已是第28屆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早是由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電影刊物《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群眾性評獎,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為了體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百花獎最早由《大眾電影》發放選票,由讀者投票評獎,各項獎均以得票最多者當選。 1992中國電影開始創辦第一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并將金雞獎和大眾電影百花獎合稱為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 自2005年起,專業評審制的金雞獎與觀眾投票制的百花獎輪流舉辦,前者在單數年舉辦,后者為雙數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