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射周天子”是發生在公元前707年,鄭周之戰中的一次事件,而這一事件也將成為春秋時期的重要轉折。 上回說到,鄭莊公在幫助公子馮回國即位后,鄭國也消停了幾年,可是正當莊公享受安逸生活之時,一場新的戰爭又擺在了他的面前。 挑起這場戰爭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在位的天子周桓王。周桓王之所以要討伐鄭國,并不是一時興起,他對鄭莊公的怨恨可以說是由來已久。
周桓王上任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盡快將莊公的卿士罷免,對他加以控制,雖然后來在周公黑肩的勸阻之下沒有成功實施,但桓王與莊公卻因此而結下了梁子。 而桓王對于此事也并沒有放下,只是他采用了一種循序漸進的辦法,他先是將虢公忌父提拔為卿士,讓他與莊公共同執政。 在隨后的幾年里,桓王又不斷提升虢公忌父的地位,讓他逐漸與鄭莊公平起平坐,直到公元前707年,桓王看時機已經成熟,便徹底罷免了莊公,不再讓他參與王室的朝政。 莊公當然也不是好欺負的,想當初桓王僅僅是有罷免他的想法,他就敢派祭足帶人去搶走桓王的糧食,而當他聽說天子如今真的將他罷免了,他便下定決心,從此不再到洛邑去朝覲,也不再向天子繳納應交的貢品。 轉眼就到了當年的秋天,部分諸侯在取得了豐收之后,都陸陸續續的把該交的貢品送往了洛邑。貢品送到之后,庶府的官員逐一進行清點,發現比起往年缺了鄭國的,于是立即向周桓王匯報。 桓王得知后對此非常不滿,立刻讓人將周公黑肩和虢公忌父叫來對他們說:“鄭伯也太不把寡人放在眼里了,想當初他打著寡人的旗號,以不朝貢為名,先后討伐了宋、郕等多國,還強行吞并了戴許兩國,如今他自己反不來朝貢,寡人要親自去問罪,看看他是如何為自己辯解的。” 黑肩聽完后,對此事并不看好,他勸阻桓王說:“鄭國這幾年打了很多勝仗,手下將士各個精明強悍,而且鄭伯在諸侯當中的威望也很高,眼下正是他春風得意之時,我們還是盡量不要和他發生沖突。”
然而此時的桓王早已怒火中燒,根本聽不進去任何勸諫,他對二人說道:“我對這個鄭伯早就看不順眼了,他藐視寡人已經不是一次兩次,現在斷了貢品,那就是公然與寡人作對,我非要讓他知道寡人的厲害。” 黑肩與忌父看到桓王如此堅決,只好領命下去準備。 接著桓王又以天子名義下旨給陳、蔡、衛三國,歷數莊公的種種不是,要求他們一起出兵討伐。 當時陳國正在發生動亂,陳桓公的弟弟公子佗趁著桓公剛死,殺了桓公的兒子然后自立為國君,國內很多人對公子佗的行為十分滿意,因此公子佗為了不再另生事端,便答應了桓王。 而衛國和蔡國也害怕如果此時不聽從桓王,就會留下抗旨的把柄,將來一旦被鄭莊公那樣的野心家利用,就會后患無窮,所以也答應出兵相助。 等到三國兵馬到齊之后,桓王便以蔡、衛兩國軍隊作為右軍,由虢公林父率領,陳國的軍隊作為左軍,周公黑肩負責率領,而桓王自己則親自率領中軍,浩浩蕩蕩向著鄭國出發。 鄭莊公在新鄭聽說王師即將達到,急忙召集群臣商議,祭足首先站出來發言說:“天子如今打著討伐叛逆的旗號,師出有名,齊、魯兩國肯定不會再來幫忙,而天子又有三國相助,兵多將廣,數量上遠勝于我們,況且主公以臣子對抗天子,與理不符,天時地利人和我們都不具備,因此我建議應該立即寫信向天子請罪,并將該繳納的貢品如數奉上方為上策。” 莊公的次子公子突立刻反對說:“大夫為何如此膽怯,四國軍隊,在我看來不過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莊公聽了憤怒的說:“無知小兒竟敢如此口出狂言,你倒說說天子如何不堪一擊,要是說不出個門道,可別怪我治你的罪。” 公子突回答說:“天子名義上雖兵多將廣,但不過都是臨時拼湊的,真正肯賣力的并不多,況且陳國現在正在內亂,人心不穩,其軍隊根本無心戰斗,我們只要先集中力量攻擊陳軍,對方必定不戰自退,而陳軍一旦敗走,那蔡國和衛國也就支撐不了太久了,等到天子的左右二軍都潰敗,剩下一個中軍又能成什么氣候。” 莊公聽完后,覺得公子突的分析似乎也有一些道理,然而正在他猶豫之時,前方哨探忽然來報說:“天子軍隊已經抵達繻葛。”莊公不禁大吃一驚說道:“天子行軍竟然如此神速!”
莊公問道:“什么是魚麗陣?”祭足回答說:“所謂魚麗陣,就是將主力部隊向中央集結,四周則分散成若干個小方陣,如同魚鱗一般拱衛中央,此陣的特點在于攻擊力強,而防御偏弱。” “此陣甚妙” ,莊公說道:“就依愛卿之言。”于是莊公下令,由長子公子忽率領右軍,祭足率領左軍,他本人則同原繁、高渠彌率領中軍。 三路大軍星夜趕赴繻葛之后,莊公傳令眾軍道:“天子遠道而來,我軍應當避其鋒芒,待天子大軍到來時,各軍一律堅守營寨,不得妄動,只看中軍旗號行事。” 第二天一早,桓王便親自領兵到鄭國營前挑戰,他先是讓人朗誦檄文,聲討鄭莊公的各項罪名,緊接著派出虢公林父領著左軍進攻鄭軍前營,由于鄭軍事先已經得到莊公的命令,因此任由虢公林父再三挑戰,鄭軍始終按兵不動。 就這樣一連過了三天,無論天子手下的聯軍如何挑戰,鄭軍都巋然不動,聯軍方面便逐漸認為莊公是被天子嚇怕了,不敢再出來應戰,再加上聯軍連日挑戰很是疲憊,因此不少人的精神也逐漸松懈下來。 到了第三天晚上,莊公讓人把公子忽叫到中軍營對他說:“我軍連日不戰,料想敵軍已經懈怠,如今正是破敵的最佳時機,今夜你就率領精兵直奔周公所在的陳軍軍營,不必過分交戰,只做出聲勢即可。” 公子忽領命而去,莊公又下令讓祭足帶人夜襲右軍,自己則領著中軍在后面接應。
蔡、衛兩國軍隊先是聽到左營中一片混亂,正恍惚間,突然祭足帶著軍隊殺了進來,蔡、衛兩軍也頓時大亂,潰不成軍。 莊公遠遠看到敵營中火光四起、亂作一團,知道其計策已成,立即命人揮舞大旗,與原繁、祝聃二人帶著主力部隊一起殺向桓王所在的中軍。 桓王此刻已經得知左右二營失守,又聽說莊公已經親自領兵殺到,立即整頓兵馬,打算與莊公決一死戰,沒想到部隊剛剛站穩,就被退下來的陳、蔡、衛三國軍隊沖散,而鄭軍此時已經近在咫尺。 桓王自知已經無法取勝,于是立刻下令退軍,自己則率領中軍斷后。 等到祝聃帶著先頭部隊趕到時,遠遠看到敵營中有一輛裝飾規格很高的馬車,上面坐著一位器宇不凡的將軍正在發號施令,祝聃馬上意識到那就是桓王本人。 于是祝聃張弓搭箭,一箭射中了桓王左肩,虧得桓王鎧甲堅硬,沒有什么大礙,左右護衛立刻掩護著桓王后退,最終桓王大敗而回。 鄭軍得勝回營之后,祝聃向莊公匯報了他箭射天王的事情,旁邊的祭足立刻上前說:“主公以臣子對抗天子,已經是嚴重的失禮,如今又誤傷天子,只怕將來其他諸侯會借題發揮,主公應該立刻派人去向天子請罪,闡述我們出兵的無奈,請求天子諒解。” 莊公覺得祭足的話在理,于是就派祭足親自去面見天子。桓王聽說祭足到來,本想將祭足扣押,以泄心頭之恨,虢公林父卻阻止道:“大王如今已經在諸侯面前失去了威嚴,此時只有安撫鄭伯,才能確保安穩,如果再生事端惹惱鄭伯,那我們怕是要面臨更大的災難了。” 盡管桓王很不情愿,但此時已經無可奈何,只得勉強接受了祭足送來的貢禮,算是答應了與莊公和解。 這就是春秋歷史上有名的“祝聃箭射周天子”的典故,自此以后,周王室在諸侯當中喪失了威嚴,其影響力大大削弱,并逐步淪為了傀儡。 而一些有野心的諸侯卻趁著這個機會開始發展壯大,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盤踞在荊湘之地的楚國。 就在“箭射天子”事件發生后不久,楚國國君就做出了一件讓不少諸侯都瞠目的事情,而楚國也正是從那件事情之后才開始逐漸走向了強大。 那么楚國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它所做的那件大事又具體是什么呢?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楚武王僭號”,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或關注微信公眾號:典故大雜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