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電腦的性能取決于最差的那個配件的性能! 和木桶原則一樣~ 你想知道你電腦的瓶頸在哪嗎? 對!正是硬盤! 其實這不難理解,我們可以回憶一下,7200轉的硬盤你聽說多少年了?現在依然是7200轉,十年前就達到物理極限了,硬盤接口從上世紀90年代算,至今也不過是從IDE到SATA到SATA2再到SATA3。而CPU換過的代次都夠我說一篇文章了。硬盤作為全IT行業發展最慢的配件!沒有之一! 拷電影!拷游戲!拷課件!拷資料!你敢說你沒忍受過那漫長的等待? 更換固態硬盤(SSD)!7秒開機不是夢!平均性能是傳統機械硬盤的10倍!最新的M.2 SSD性能突破百倍有余! 為什么現在買? 1.固態硬盤在前幾年是高端的象征,土豪專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不斷降低,已經突破2元/GB 2.為舊電腦上購買固態硬盤常被人看做是一筆頭腦發熱的投資,而現在SATA3.0的硬盤是當之無愧的主流,具有相當高的廣泛性,即便后期電腦淘汰,依然可以用在其他電腦上,或者在光驅位做第二塊硬盤,或者作為移動硬盤使用,使用價值極其長久。 3.最后,mSATA面臨被取代的命運,新機器更換了M.2接口,如果為老電腦升級,這是最后的機會,之后恐怕會同老DDR內存一樣“物以稀為貴”了。 那么選購固態硬盤SSD主要看三點:接口、閃存單元、主控! ------ 1、接口 選固態硬盤先得確定接口,要不然插不上 ╮(╯_╰)╭ 當下接口主要分為SATA3,mSATA,M.2(也稱NGFF)三種: 一、SATA3 電腦硬盤從IDE到SATA(1.5Gbps)經歷了SATA2(3Gbps)一步步進化而來,于2009年發布了SATA3(6Gbps),產品大約在2010陸續上市,2012迎來了大面積普及。 SATA接口普遍、廣泛、向下兼容,是當之無愧的主流,所以無論過去、今天還是未來都不會淡出大眾的視野。 如果不能確定接口,選擇SATA3總是不會錯的選擇。 SATA3的硬盤形如這樣,有個漂亮的外殼是他的主要特點 改造計劃: 筆記本需要拆掉原來的硬盤換上,保留原硬盤的話,可以通過光驅位硬盤支架把舊硬盤移到光驅位(大約30元); 如果想保留光驅,可以再買一個外置光驅盒,大約50元(注意選擇USB3.0不用額外的供電線),把舊光驅改造成外置光驅; 如果未來筆記本淘汰了,還可以買一個USB3.0——SATA轉接線,把這塊固態硬盤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塊高速的移動硬盤,他2.5寸的小身軀完全能夠勝任。 二、mSATA mSATA是mini SATA的縮寫,是為筆記本開發的小尺寸接口。 2010-2012年左右的筆記本,采用Intel70、60和50系列主板的電腦(比如HM65)都是支持mSATA的。廠家有可能直接在主板上預留mSATA口,直接買回來插上就可以了,十分便捷。 而缺點就是因為制作工藝等有些影響速度、和價格:相比SATA硬盤更貴,速度也略慢,生產廠商并不多,有能力與SATA達到相同速度的廠家并不多(有三星、浦科特等)。 (下圖上方為mSATA固態硬盤,我們可以用兩條金手指來識別它) mSATA因為外形裸露,未來筆記本淘汰后二次利用幾率較低,不過也有mSATA轉SATA的底座,可以將其放在臺式機中再次使用。 另一個對mSATA不利的消息是——被取代已成定局,Intel新發布的M.2接口,就是為了取代mSATA而生的,所以mSATA很可能從現在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反過來講,如果您要升級mSATA硬盤,那現在必須得下手了,正如今天購買DDR2內存一樣,這類古老的東西反而物以稀為貴。 三、M.2接口 mSATA嚴重不符合Intel超級本的性能要求。Intel終于忍不下去了,發布了M.2接口(也叫NGFF,上圖下方,我們可以用三段金手指識別它),意圖取代mSATA,這一下打開了禁錮固態硬盤的枷鎖達,目前讀取速度已經到了2500MB/s寫入也超過1000MB/s。 需要注意到是M.2有走SATA通道的,也有走PCI Express通道的(平時給顯卡用的接口,有著超級大的帶寬(顯卡平時用x16,他用x2或者x4)比如下圖) 當下速度記錄保持者Intel 750系列(PCIe口) 于是接口其實也不是咱們選它的 ╮(╯_╰)╭ 而是他選咱們,大約從Intel的80系列主板(比如B85,Z87)開始有廠商支持M.2接口,現在的100系列主板(比如H110,B150,Z170)基本全系普及。 這就是傳說中的32Gbps的M.2接口,新款100系列主板都支持,90系列主板不是原生支持,多數只有10Gbps,不過也很快了。新的主板會同時支持M.2走兩種通道的產品,以前的產品有可能存在互相不兼容的問題。 而之前筆記本70、60和50系列(比如HM65)都是支持mSATA的。(也就是大約2010年-2012年) 所以根據主板的接口、或者電腦的年代來選擇接口是第一步。 選購規則——有M.2盡量上M.2!不清楚的話SATA3最萬能! ------ 2、閃存單元 閃存單元分為SLC(單層級單元)、MLC(多層級單元,其實就是指兩層)、TLC(三層級單元)。 用白話翻譯過來就是,把每個存儲給分成兩份或者3份了,他不是新的單元,是舊的分隔的,所以分的越多速度越慢,又因為每個存儲顆粒是有使用壽命的,分了三份相當于增大了訪問這個單元的可能性,所以使用壽命也會下降。 于是SLC的性能最好、壽命最長,不過也最貴; MLC的介入二者之間,固態硬盤能夠降價到今天MLC功不可沒,也是當今的絕對主流; TLC雖然在網上被說得危言聳聽,不過《微型計算機》雜志曾做過一次超長時間讀寫測試,到了理論報廢時間硬盤并沒有出現損壞,換句話說,正常使用電腦的頻率,就算他到壽命一定損壞也得個三年五載了,完全達到了電腦的壽命。況且有助于價格的進一步下探,恐怕你再不喜歡也是未來的主流了。 這張圖雖然粗糙,但道理解釋的清楚,就是說他不是HBM堆棧式顯存,TLC還是用那區區16GB的存儲顆粒,但是硬生生的瓜分出48Gb的大小來,相對來講存儲速度降低、壽命降低,但高端廠商仍靠著技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性能水平,既然壽命滿足了我們的日常應用,TLC勢必成為未來的主流 那趁這個時間段,我們可以折中選擇一個MLC的,性能和使用壽命兼得。 ------- 3、主控芯片 看這小小的PCB板上全是存儲顆粒,全靠那一小點主控芯片控制著他們,主控無疑相當于硬盤的大腦。 Marvell主控是業界非常不錯的主控 不同的主控的效果用白話說就是:固態硬盤用時間久了,產生的碎片多了,就慢很多,只有幾分之一的速度了(即便如此也比傳統硬盤快),他們會采用不同程度的Garbage Collection(垃圾回收,相當于Windows的磁盤碎片整理),保證隨著時間推移也不會慢。其中做的比較極端的是浦科特,他們的True Speed號稱永不掉速,但因為存儲顆粒是有使用壽命的,一閑暇下來就整理無疑會對硬盤壽命造成影響。 其實今天固態硬盤已經大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了,主控、包括閃存顆粒用的原片還是白片等問題,我們其實已經沒必要詳細去知曉了,選擇一個靠譜的品牌這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選購規則為: Intel的最貴,也有他的道理,他是規則制定者,行業的標桿,如果不差錢,買Intel不會錯。 三星、東芝、Crucial(中文名英睿達,美國鎂光科技旗下的,鎂光科技1978年創立)都有自己的存儲顆粒、主控、優化軟件,如此一條龍的質量控制,做出的產品一定不會差。(不過東芝市場宣傳做的不算太好,OCZ饑餓鯊宣傳的好質量控制又不太好,終于走向倒閉被東芝收購了,希望他倆能合作愉快再創輝煌吧)。 關于小布侃車 還在為養車煩惱嗎?還在為選車猶豫嗎?還在為修車揪心嗎?小布,用最淺顯的語言和您調侃汽車!每周三周五傍晚和您聊聊汽車的那點事兒。買車不忽悠!侃車不含糊!用車沒煩惱!小布侃車——您最忠實的傍晚讀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