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彭城之戰的表現確實很丟人,丟兒棄女的,但所幸他并沒有丟棄冷靜的頭腦。在安排了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和部署之后,劉邦的漢軍穩住了陣腳,在滎陽一帶建立起防線,抵擋楚軍。 彭城之戰確實以漢軍的大敗而告終,但在天下形勢上,卻從之前的楚軍一家獨大到現在的楚漢兩方對峙,客觀結果是劉邦通過這段時間的努力在戰略上取得了與項羽平起平坐的地位。 不過,雖說在戰略上對峙,但戰術上還是吃虧,因為漢軍與楚軍的戰斗力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劉邦還需繼續努力,在各條戰線上與項羽展開各式各樣的明爭暗斗。 明爭一:建騎兵 現在的人們都知道,冷兵器時代,騎兵部隊的威力很大。當年,滿清就是依靠他們的鐵騎成功入關,入主中原的。但在楚漢戰爭的時候,騎兵部隊的歷史在中國還并不久遠,騎馬技術、騎兵戰術都才剛剛進入成熟期,因此,單靠騎兵部隊的實力就能拉開兩軍之間的實力差距。項羽的楚軍能夠在當時勇冠群雄,就是因為有一支很強的騎兵部隊。 彭城之戰中,漢軍之所以吃到一場大敗,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沒有料到項羽軍來得那么快,因此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第二是楚軍雖經歷了長途跋涉且人數少,但仍然具有很強的沖擊力。這兩點恰恰都是騎兵部隊的特色。我猜想,項羽正是通過將步兵和騎兵以恰當的方式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楚軍戰力的極大提升,在當時獨步天下的吧!而幾乎在同一時代,在亞平寧半島上,迦太基將軍漢尼拔也正是通過改良騎兵戰術,在坎尼會戰中重創不可一世的羅馬軍隊。 劉邦敗退滎陽后,楚軍騎兵繼續追擊,不停襲擾,給漢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漢軍亟需盡快建立一支騎兵部隊來應對。這就涉及到選將的問題。 在漢軍中,論騎術和騎兵戰術,公推前秦騎士李必、駱甲二人最強。劉邦毫不顧忌這兩人的身份,準備拜二人為騎將,讓他們一手草創漢軍騎兵部隊。 但這兩個人自己不好意思了,他們向劉邦提出,自己是前秦士兵,如果帶領漢軍,怕底下的軍士不服,造成部隊內訌。這番話說得雖有謙讓之嫌,但也切情切理。對此,他們也提出了解決方案,讓劉邦另選一位騎術不錯的大將做主將,由他二人來輔佐這位大將建立騎兵部隊。 劉邦想想,覺得在理,就挑選了手下一員猛將灌嬰來做騎兵部隊長官,讓李必和駱甲二人做他的左右校尉。由于劉邦的知人善用和用人不疑,漢軍在短時間內就建立起一支頗具戰力的騎兵部隊,在隨后的戰斗中,大破楚軍騎兵部隊,守住了滎陽周邊建立的這條防線。 后世都認為劉邦是個猜忌心很重的人,對誰都不放心。特別在他登上皇位之后,一個一個的誅殺之前為他打下江山的功臣。這都是后話。至少劉邦在用人之際,還是表現得非常大度,能做到“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明爭二:收陳平 劉邦知人善用的行為,不僅體現在拔擢內部人才,還體現在積極吸收項羽方面過來投誠的牛人。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后來很有名的大漢丞相陳平。 陳平小時候家里窮,但這小子很上進,喜歡讀書。后來家鄉地方祭祀土地爺,大家覺得這小子念書多,就讓他來負責分配祭肉。分配祭肉的關鍵是要公平,一塊肉,有肥瘦、好壞之別,如何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公平的分割祭肉,讓每個人都滿意呢?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陳平完成得非常好,分肉的結果讓鄉親們交口稱贊。但陳平飽讀詩書,并不只是為了分塊祭肉那么簡單的,他希望有朝一日執掌天下的時候,也能像這次分肉一樣維護天下的公平。 后來起義軍反秦,陳平先是在魏王手下做事,因受人中傷而離去。之后又投奔項羽。 漢軍出關東進的時候,陳平負責殷地的守衛,沒有抵擋住漢軍,丟失了殷地,怕被項羽誅殺,而叛逃漢軍。劉邦跟陳平聊了一會,非常喜歡這個人,當天就授予他都尉的職務,負責監督各部將領。這一舉動引來了漢軍老將士的各種非議。 劉邦手下老資格將領周勃、灌嬰就找了機會向劉邦中傷陳平。武將說話,很直白,也很難聽。一上來就給陳平定性,說,這個人長得美如冠玉,但實際上卻不是個東西。 這個帽子扣得夠大的。但周勃、灌嬰也不是空穴來風。陳平這個人確實有很多歷史污點,也有很多毛病。接下來,周、灌二人就實事求是舉出了很多例證。 例證一:陳平在家的時候曾經跟自己親嫂子私通,不孝悌; 例證二:在魏國干不下去了,就叛逃去了楚國,沒一會,又來我們漢軍,不忠義; 例證三:陳平自從做了監督將領的職位后,收受賄賂,給錢多的就安排好去處,少的則反之,不清廉。 這樣的人,怎么能重用呢?大王你不要毀在這人手里啊! 周、灌二人苦口婆心,泣血力陳。劉邦聽了,確實也有所動搖了。他叫來了當初引薦陳平的人,魏無知,將陳平的問題原原本本的告訴了他,聽他的看法。 魏無知的回答水平很高。他說,我推薦陳平,是因為他有才能,而剛才大王說的,是品行上的問題。我們現在跟楚軍對峙,形勢危急,就算有圣人那樣的品行,又能如何?能幫我們戰勝項羽么?不能。反之,如果我們能找到具備才華的人且善用之,這個人是不是私通嫂子、收取賄賂,又有什么關系呢? 這個回答真是妙,鞭辟入里!但劉邦還是有擔憂。劉邦倒不是怕陳平玩女人收黑錢,畢竟這兩樣東西,劉邦自己也非常喜歡;劉邦真正擔心的,是陳平的忠誠,怕他會跟在魏、楚一樣,干不了多久就閃人。 于是,劉邦把陳平叫來,直接把這個問題拋給他。 陳平的這次回答,更加精彩,可以給大家以后談工作offer做個很好的借鑒。 陳平一點也不慌張,從容應對,說道,之前在魏、楚頻繁跳槽的根本原因是,老板不器重他。尤其是項羽,喜歡用親戚本家,七大姑八大姨的,完全做不到知人善用。而這次之所以來歸附漢軍,是因為聽說大王很能用人。 ——解讀:陳平不承諾自己一定會在劉邦手下干很久。但他告訴劉邦,他在其處效力的時間完全取決于劉邦這位老板的表現。如果劉邦跟他的前兩任老板一樣,那他也干不久;如果劉邦真如天下傳言的那樣,是個賢明的主公,那他就會留下來。 但是,陳平接著說道,我這次是孑然一身而來的(他在離開項羽的時候,把之前的官印和項羽賞賜他的金銀都封裝好留在了楚地,沒有帶走),因此需要收取一些金銀來應對日常開銷。如果大王覺得我的謀略有價值,那大王就可以采納;如果覺得我的謀略沒什么價值,金銀都還在這里,聽憑大王處置。 ——解讀:公然受賄還能義正辭嚴!這有點大言不慚了。但恰恰如此行事,老板才會傾向于認為你是個真正的人才。陳平向老板攤牌,牛人價碼高,這是市場規律。如果你給不起這個價碼,要么讓我自己搞錢,要么就讓我走。但千萬別想著讓我免費給你干活。 這番話,有水平、有氣節,還頗有點“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壓迫感,讓劉邦很觸動。經過這次談話后,劉邦非但沒有追究陳平索賄的責任,反而對陳平更好了,之后不管是誰人中傷,也無礙陳平在漢軍陣營中平步青云。 事實證明,重用陳平是劉邦做的另一個無比英明的決定。正是這個陳平,在劉邦死后、漢室搖搖欲墜的時候挺身而出,于危難處力挽狂瀾,將漢朝的國祚延續了下來。 用一些金銀換一個匡扶漢室的豪杰,這買賣到底誰占便宜了呢? 暗斗一:反間計 陳平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未來,在當時楚漢對峙的情況下,他也給劉邦出了個非常妙的計策:反間計。 陳平是從項羽身邊過來的,楚軍那邊的高級官吏各自幾斤幾兩重,他一水兒的門兒清。項羽不能用人是陳平深刻感受到的,所以,項羽身邊真正有才能且受到重用的,一共也沒幾個。他就給劉邦提出了一個建議,用反間計離間楚軍的君臣關系,讓項羽自己疏遠這些重臣、能臣,成為孤家寡人。 想法很好,但怎么實施呢?劉邦問。 不難,人都愛錢,有錢就能搞。陳平說。 要多少錢?劉邦又問。 不多,大概四萬斤黃金吧!陳平掐指一算,說道。 四萬斤黃金,這不是獅子開大口么! 但劉邦想也沒想,當即就甩給陳平四萬斤黃金,而且之后也再沒過問這筆錢的用途。 陳平拿了這筆錢,就開始上下活動,請了很多細作去楚軍里頭搞離間活動,放出話說,項王手下幾位大將為項王打下了天下,勞苦功高,卻連一塊土地都拿不到,讓他們很不爽,很想叛楚投漢,裂土封王。項羽果然中計,開始疏遠手下大將。 而對于重點人員——范增老先生——陳平在劉邦的授意下也特地重點照顧。離間范增的故事很出名,堪稱離間計的最高層次。 楚漢對峙了很久,之間也一度曾有談判和解的跡象,既然要談判,就有使者來往。一次,項羽派了使者去漢軍營中。陳平就故意先安排了最高規格的接待標準——“大(tai,四聲)牢具”——極其豐盛的宴席來款待使者。使者當然很高興了,這輩子第一次吃那么高級的料理,興奮異常。 餐盤剛擺下,使者還沒動筷子呢,又一個人跑進來,罵罵咧咧的數落前面的侍從,說他們搞錯了,亞父(范增)的使者才能享受那么高的接待標準,這次是項羽的使者,不能給他吃好的。于是,就當著這使者的面,把剛剛擺上的餐盤悉數撤下,換上了下人吃的粗糧剩菜。 正常人都會視這種經歷為羞辱,這位楚使也不例外;從頂級料理到下等飲食的落差,也讓他印象尤為深刻。因此,他一回到項羽那里,就向項王繪聲繪色、添油加醋的匯報他在漢軍營中受到的奇恥大辱。 項羽本來就對范增存有疑慮,聽了使者這番話之后,對范增就更加不信任了。當時范增讓項羽加緊攻下滎陽,定下天下大局;但項羽完全不肯聽范增的話,范增指東,他就偏要往西。 范增脾氣也很臭,看到項羽居然懷疑自己的忠誠,立刻就火冒三丈,當場告老引退,不干了。 可能是太氣憤,加上老頭子本身體質也弱,范增一天清福也沒享到——死在了回彭城的路上。 嘖嘖,項羽還沒做上皇帝位子呢,就先做了孤家寡人。 當然,我估計這四萬斤黃金也有不少落入了陳平的私囊。作為屌絲的我,很難想象四萬斤黃金是個什么概念。后臺君這輩子活到現在,最多也就見過20幾克的金首飾……倘若賣個腎能換小半斤黃金的話,那也需要差不多十萬只腎…… 但劉邦顯然不是這么算的帳。放在他天平另一端上的,不是屌絲的腎,而是皇帝的天下。 四萬斤黃金買天下,這筆買賣劃得來么? 暗斗二:大戰略 劉邦也是個喜好折騰的人,一直不停的跟底下謀臣商量各種削弱楚軍勢力的法子。 這次輪到首席說客酈食其獻策了。 老頭子勸說劉邦采用當年張耳、陳馀給陳勝提議的法子,仿照商周開國天子,立德樹威,重新扶立六國之后,并依憑這些諸侯對劉邦的一廂感激之情,讓他們自愿擁立劉邦成為天子。到那個時候,即便項羽再強大,他也無法繼續反抗劉邦了,自然會服從了。 劉邦覺得這主意不錯,立刻就安排人去制作印璽,準備讓酈食其帶著這些印璽,抓緊時間,去把這件事給辦了。 前陣子后臺君講了后趙皇帝石勒對劉邦的評價。今天再把他搬出來說一說。這哥們不認字,卻非常喜歡聽別人給他讀史書,尤愛聽漢高祖的歷史故事。 不過,當他聽到這一段的時候,大驚失色,問念書給他聽的人,書上真這么寫的?!漢高祖如果真這么搞了,怎么還可能終享天下?! 石勒文化程度很低,但政治水平很高。他知道酈食其所提出的這個方略,是有很大問題的,絕對不能執行。 為什么同樣的事情,在陳勝起義的時候做就是正確的,而到楚漢對峙的時候做卻是錯誤的了呢? 《通鑒》上引用了一段荀悅對此的解釋,他說,這是“同事而異形”。即,表面上的行為是一樣,但背后的天下大勢卻全然不同。 劉邦同學,別洗腳了,馬上就有人去教育你了。 印璽還沒刻好呢,剛好張良回來了。劉邦正在吃飯,看到張良進來,飯也顧不上吃了,就耍寶似的把他從酈食其那邊聽來的這個方略向張良講了一遍,頗為得瑟,想讓張良吹捧一下自己的英明。 張良聽了,非但沒有拍他老板馬屁,反而神情凝重的對劉邦說,大王,這二逼方略誰給出的?你就要完蛋了你造不? 為啥?劉邦聽張良這么危言聳聽的,非常不以為然,邊說,邊夾了塊大肥肉扔進嘴里。 張良急了,也顧不上什么君臣禮儀了,沖上前去,一把奪過劉邦手里的筷子,對他說,筷子給我用下,我給你比劃一下。 這件事一共有“八不可”。 嗯,劉邦嘴巴里大嚼肥肉,一邊漫不經心的看張良比劃。 商周時候能冊封前朝王族后裔為諸侯,是因為天子掌握著這些人的生死,老板你現在能決定項羽的生死不?一不可。 周武王進了商朝都城后,立馬大動干戈表彰賢人商容、釋放政治犯箕子、翻修忠臣比干的墳墓,收攬天下士人的心,這件事老板你現在做得了么?二不可。 戰事結束后,周武王打開商紂王的糧倉和府庫,用金錢糧食賑濟天下百姓,收伏民心,老板你現在可以參照這個做法么?三不可。 商朝滅亡后,周武王解散軍隊、報廢戰車,向天下人表示之后不再打仗用兵,老板你目下可以讓將士們卸甲歸田么?四不可。 周武王把用于打仗的馬都放養到草原上頭,不再用以拼殺作戰了,老板你可以這么做么?五不可。 周武王把用于運輸的牛都放養到山林里頭,不再用以運載糧草了,老板你可以這么做么?六不可。 老板你今天若是把地分封給六國后代,那你如今身邊這些創業小伙伴怎么辦?你以為他們跟著你出生入死是圖個啥?不就是為了能打倒土豪之后分田地么?你這邊把地先分完了,到時候誰還傻兮兮地給你打天下?七不可。 至于說通過扶立六國之后來實現自己當天子的計劃,就更不靠譜了!現在實力最強的是楚國,新立的六國,屆時更有可能臣服于項羽,怎么還會站在老板你這一邊?八不可。 這“八不可”的事情你若是做了,還有天下嗎? 張良叨逼叨了半天,其實中心思想就是一個: 當年商湯、周武都是先務實后務虛,壯大實力后來正名位;而你現在自己都沒活利索呢,就去務虛,而且還想靠務虛來務實,你傻啊? 劉邦不傻,聽到這里,也顧不得找張良要回筷子繼續吃飯了,嘴巴里嚼了一半的肥肉也哇一口吐到地上,大罵,這個破老頭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立即下令銷毀那些印璽。 聽到這里,石勒懸著的心也才放下,說了句極其中肯的評價: 幸虧有張良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