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箋拾趣 | 殷濤書法作品展(2016.9)書藝公社
殷濤 (韜),悲岸居士, 字魯人,別署魯微草堂主、聚石齋主人,生于山東孔孟之鄉微山湖畔,現居于京?,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恒濱未來四方書畫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甘肅省大學生書畫聯盟藝術顧問、京華美術館中國書法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曾獲山東省政府最高獎第七屆泰山文藝獎、中央國家機關廉政文化建 設書畫藝術「特別貢獻獎」。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曽出版《殷濤書法作品集》、《殷濤書法·東坡論書選》草書卷等。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展覽/// 首屆「媽祖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最高獎) 全國第二屆「蘭亭獎」書法作品展(安美杯) 全國首屆行草書法作品展 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 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作品展 全國第二屆書法冊頁作品展 全國第二屆書法手卷作品展 全國第三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百人精品展 紀念老子誕辰2578周年全國書法展 首屆普洱茶全國書法作品展 全國職工書法作品展 「烏海杯」全國書法作品展 「瘞鶴銘獎」全國書法作品展 「百里杜鵑」全國書法作品展 「乾元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 「金山嶺長城杯」全國書法作品展 二屆'媽祖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特邀) 80榜樣—全國80年代書法家提名展 一二屆芮城文化節全國書法作品展(優秀獎) 「光大環保杯」全國書法作品展(三等獎) 「華夏之星」慶建國50周年全國書畫作品展(一等獎) 其他部分全國性展覽/// 山東省國展精英書法作品展 首屆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 西泠印社首屆楹聯、扇面、手卷展 首屆「東坡情」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 永不分梨全國書畫大賽(一等獎) 首屆鄉土情國際華人書畫大獎賽(一等獎) 「天慶杯」全國書法大賽(二等獎) 第四屆東北亞全國書畫作品展(二等獎) 第三屆天津藝術節(金蕾杯)全國美術書法師生作品展(二等獎) 情系特奧會全國書法作品展(二等獎) 全國「龍」字書法大賽(三等獎) 「古河州杯」全國書法大獎賽(三等獎) 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全國書法展(二等獎) 首屆「倉頡杯」全國書法作品展(二等獎) 「新宏杯」全國書法作品展(三等獎) 「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書法展(三等獎) 全國名家書畫藝術大展(三等獎) 第五屆山東省花卉博覽會當代書畫藝術大展(二等獎) 「草原之約」神州家園全國書法展(二等獎) 中國蘭文化全國書畫展(三等獎) 首屆中國文人楹聯書法展(一等獎) 首屆「黃河杯」國際書畫大賽(三等獎) 「余慶湖」全國書畫大賽(三等獎) 「文化廟李」情系新農春第三屆書法展(三等獎) 「白溝新城杯」全國書法展(三等獎) 「坦洋工夫杯」 首屆全國書畫大展(二等獎) 「天硯山」杯全國書畫作品展(三等獎) 和美社會幸福廣東國際華人書法大展(二等獎) 首屆天一國韻·全國書畫篆刻作品大賽(二等獎) 首屆"蓮花水城(溫泉)杯" 全國書畫藝術大獎賽(二等獎) 紀念吉鴻昌將軍誕辰117周年全國書法大展賽(三等獎) 第五屆「中國汝官瓷杯」書畫作品大獎賽征(三等獎) 福日升杯·全國扇面小品展(三等獎) 書寫廣東人文精神全國格言書法大賽(三等獎) 首屆「五臺山杯全國寫經書法(三等獎) 「三紫星城杯」全國書畫大展(三等獎) 「磴槽杯」天地之中全國書法大展(二等獎)
序一 我和殷濤何時相識已經記不清了,大約有十幾年了。那時他在一所學院工作,我同院長很熟,與殷濤有了往來。接觸了幾次,殷濤給我的印象是正直、熱情、樂于助人。在書法藝術上悟性好,有才氣,勤奮好學,我很喜歡這個年輕人。我們相互切磋書藝,友誼深。論年齡我大他兩倍,便以師生相稱。 光陰荏苒,十多年過去了,殷濤書藝日趨成熟,走上了專業。近期他準備出版書法作品集,要我寫序,諸多書家對他書藝多有評論。我想殷濤從藝有三個特點,也值得一提。 一是善于融合。殷濤學書十分刻苦,臨碑臨帖較多,諸如二王、米芾、王鐸等等都有廣泛涉獵。他臨帖不是簡單的模仿,他在學習中精研技法,取其神韻,按照自己的藝術追求不斷錘煉融合,形成了個人書風,我見一些年輕人寫書法急于創新,如何創新?大道理好講,在實踐中有的誤以為與眾不同,就是創新,結果是五花八門,成功者寥寥無幾,依我看殷濤繼承傳統,善于融合,形成了個人書風,就是創新,其重要環節在于融合。 二是學書求變,書法藝術具有抒情功能,能抒發情感、情趣、尤其草書的表現力最強。殷濤創作的書體主要是草書,時而融入行書,抒情達意重在一個變字,執法不變,先后以抒發情感。殷濤書法從點線結字,章法到墨法,飛動的線條,流暢的氣勢,變化之大令人目不暇接。有次殷濤用手機拍了一張別人寫的草書讓我看,我的視力不好,模糊中看的尚有氣勢。我讓殷濤細看結字,他說結字不好,問題就在這里,我多次見到一些書法家寫草書,大筆一揮任筆變體,字不成型,草不規范。違背了草書的基本規律。殷濤的高明之處,就在不管怎么變,富有彈力的線條力度不減,始終保持書法的形態美、動態美、字字內美,表現了深厚的書法功力。 三是緊隨時代,殷濤書法時代感很強。據我所知,他非常關注書法動態,他有很高的鑒賞能力,緊隨時代,書風符合時代要求,從不盲目跟隨時風。在書法藝術和文字內容相融合的今天。他的作品姿勢矯健,隨意率真,結字多變,力不外露,行距錯落有致,參差跌宕,行與行不細考究,隨意自然,穿掃避讓,運用自如,氣勢暢達,內涵豐富,有很強的創作意識。近幾年他獲得了近六十多項各種書法獎,足見其成就非凡。他的書法貼近民眾,活潑飛動的線條給人以樂觀進取的精神,殷濤是一位很有前途的青年書法家。 權希軍 2016年7月10日 (作者為91歲著名書法家、原中國書協顧問)
序二 魏晉時代,士人書法的主要形式是手札,其因有二,一是紙的局限,坊間不能制造出面積廣大的紙,書寫多就紙形,西域出土故物可以驗證;二是士人這一有閑階層,除去吟嘯之外,將書法作為消遣的主要形式,不僅喜怒哀樂一寓書,更有風情發泄,借書消遣,故當書者書之,不當書者也一寓于書,從遺留下來的墨跡足以明證,大王寫過的手札有多少?回答當在萬通之上。魏晉書法構成了魏晉風流的主要內容之一。 這種文脈久久傳承,各個時代各個地區均有這樣的材料,像阿斯塔那墓出土上噸的文書材料,不僅有無法替代的歷史文獻,還有日常生活的記載,內種王昌齡的草料單、土人的習字箋把一個時代生動的擺在我們面前,成為我們研究民族歷史的可靠證據,更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獨特載體,當我們的書寫工具改易為硬筆的時候人們思想還是完整的保留在紙面上,成為一種直觀的文件。 無紙張時代的到來,徹底結束了我們民主族的固有的文化傳承形式,文字材料儲入電腦,不借助這種中間環節將無法瀏覽中間環節將無法瀏覽自己的文件,可以說利弊各半,新一代的網民們對中國文字的疏離現在已經能夠看得到。 殷濤以自己的文化敏感,在自己的書法行程中首先推出了手札作品集,用自己的書寫對這個時代進行提示,意在把一種全民式的割裂來一個自我修補,從書法的角度自然是一種傳承,作為一種文化的行為,在目前的境況下,應該說是一種反叛,表明他對傳統回歸的向往,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還需要以己有的形式傳承下去,我們是不是需要對現代化進行必要的選擇,固有文化形式的改變會殘生一種什么樣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會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引發何種鏈接反應,及時而有效的措施恐怕是最有價值的應對,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界定殷濤的手札書法,是針對當前這種交替形式,文化人作出的自覺反映,對于排山倒海的局面,一種手札書法所起的作用是微其微的,但這種文化前進道路上的提示是十分必要的。 這個小冊子收入了殷濤近期創作的手札作品,他對內中表現的書體全限定在小草一路,這種限定也可以說是一種苛刻的選擇,本來他可以寬泛裕如地在五種書體里徜徉,表現出豐富的書體結構,我沒有詢問過他這樣做的構想,是不是以后還可以以不同的書體處同樣類型的冊子,這只是總體構想的一個部分,不管怎么猜測,他的這種選擇都為后續發展形成了很大的空間。書中表現的小草一路和時代氣息緊密的融合在一起,結體自由活潑率意處多少帶有一些禪味,這種意趣和時風又拉開了一定距離,反映到筆下的這些意韻明顯的有明代高僧的法式,流暢恣肆中潑灑出放蕩不經,看上去是信手拈來,內中人能體味得出表現這種由純熟到散漫的苦心,沒有十年八年的朝夕磨練是不會有這種韻味的。整個篇幅中這種小草也是在追求一種微小頻率的變化,這種不經意的變化,可以說也是各有所本大有出處,絕不是信手為體,自我作古,從這些細微處可以殷濤書法的取法廣泛,臨帖訓練的扎實,殷濤鉆心于當代書壇風云變化,他的書法綜合能力是和時代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能夠在前沿地帶結集他的書法語言,嚴格切斷了滯后的尾巴,在年輕的一代書家里具有代表性。 殷濤的書法感悟很靈敏,能夠以他自己的書法判斷預測當代書壇的走向,很快轉化自己的書法方向,這種轉化也是吸納了兩個方面的成果,在前幾年的吸納中,更多的是靠近當代代表性暑假的成果,近幾年,在關注當代動態的同時,更多的靠近了古代經典,取舍比例上的變化,可以說明殷濤書法觀的成熟,并且從他的進展速度的迅捷,又可以認定他悟性超人,由此可以斷定他走的即快又遠,這些完全不是出于個人的祝愿。 翟萬益 2016年8月6日草于旅中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直取王法 破古開新 ——著名書法家殷濤小草評析 陳焱 環視當今書壇,二王書風逐漸替代碑學,成為書家紛紛仿效的主流風格。二王書法成為書家們的取法對象,應該說是一件好事。畢竟二王作為書法史上最負盛名的大家,其在小楷及行草書上的成就千古不朽,無人能及,一直以來成為人們取法的對象。如果繞過二王,無論從技法積累到風格建樹,都將顯得殘缺而不完美。 二王書風之所以千古不朽,在書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首先是因為其破古開新,將自漢以來的舊體用筆發展變革為以提按頓挫為主要特征的新式用筆。在結構上,借助楷書在魏晉時期的濫觴與發展,二王的提按筆法找到了可以隨心所欲發揮的載體,使行草書在楷法基礎上完全成熟,這種亙古未有的創造奠定了二王書圣的尊嚴與地位。 殷濤自幼習字,20歲即赴京游學拜師,遍訪名師大家。在學習二王的當代書家里,殷濤書作以小行草見長,并以其細膩精到、質樸自然、法度嚴謹、剛健雄強、氣勢恢宏的書體,破古開新,嶄露頭角,名滿京城。幾乎和所有書家一樣,殷濤學習書法最初也是從臨帖摹碑開始的。 殷濤幼時家貧,但對于書法的熱愛卻是與生俱來。練習書法沒有條件,甚至連一張報紙都不容易找到,于是便以大地、石板為紙,以掃帚、刷子為筆,先是胡亂涂雅,后來小學時的一位熱心老師發現他的這個愛好,便給他找了一些書法方面的書籍,讓他臨摹。殷濤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應該說,這位小學老師是殷濤的第一位書法老師。 跟許多取法二王而又不得法門的書家相比較,殷濤是幸運的,也是成功的。許多學習二王的書家,由于藝術觀淡薄及取法面單一,大都流于仿制層面,只得其表,不得其神韻。對此,知名書法評論家白砥曾直言不諱指出,“二王瀟灑堅質的浩氣,大多被圓熟輕靡所代替,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更有甚者,借二王大旗反碑學者大有人在,將傳統局限在二王的形式而非二王書風中蘊含的傳統美學精神。他們將魏晉以前的篆隸古法排斥在傳統之外,這不僅大大曲解了二王的書藝精髓,而且漠視了中國書法傳統的本質?!?/font> 殷濤取法二王,并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模仿上面,而是抓住二王書藝的精髓,并融入黃道周、王鐸筆意,再加上長期刻苦訓練形成的力透紙背的嫻熟筆法,因此,其作品往往隨意而發,雖信手揮灑,卻常常于不經意間揮寫出書法藝術的妙境。 觀殷濤書藝,感覺他對二王的研究頗有心得,小楷、行草均有很深造詣,尤以小行草為佳。不難看出,這得益于二王、元章之精髓,且融入了魏碑、簡牘筆意,使得作品活潑、靈動中更具高古、蒼潤、厚重之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曾經說過:“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這里強調的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則指的是書法的神采意味。可以說,形與神在殷濤書法的字里行間都到較好統一。 殷濤的花箋小草書,其色絢爛,其調古雅,給人一種高古蒼潤、清秀文雅之氣。在這些作品中,殷濤取法二王并融入宋人筆韻,在用筆上追求筆法精確,細膩而精到。結體規矩,章法處理上平和,靈動雅致,疏密有度。書中作品無論是在選紙上,還是形式上都有所創新。更突出的一點是大膽嘗試了大字行草書縮小而書,并成功地將大字的狂放氣勢,筆墨效果表現在片紙之上,既有大字的筆韻氣勢又有小品工整的流露。內容上多以選抄古人書論,猶如作大幅草書般,觀之讓人感覺美輪美奐,跌巖起伏,淋漓盡致,好不快哉! 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對于書法藝術來說,作品有沒有神采、具備不具備格調非常重要。有的學院派重筆法而難脫匠氣,有的書家信筆為體而又匪氣十足,還有的只寫字不讀書難免流于俗氣。我看殷濤的書法,獨喜歡他的花箋草書。頗有幾分倪云林的 “神采為上,形質次之” 逸氣,觀之讓人總有遁世入山之想。藝術的境界緣于藝術家的悟性和思想,殷濤讀帖而不臨帖,摹碑而不拘泥于碑,才情無不納于胸而流于筆。 草書本來恢宏大氣,激越昂揚,而殷濤卻能夠將草書寫得很優雅,很抒情,這個不簡單。徐渭的草書是激越的,不平的,甚至是苦澀的,殷濤吸取了他想要的,然后化為自己的,變得輕松了,閑雅了,將“翻江倒?!弊優椤霸浦新健绷?,作品中既看得出前人的路數,又有了自己的面貌風格。這個也很是不容易。 花箋小草要求布局合理,巧妙安排,自古黃庭堅、祝允明草書都是工于安排的,問題不是能不能安排,而是要讓人感覺到安排得恰到好處。如果能以一氣呵成,一氣統領,也不是不可為之。他的小冊頁《東坡論書選-花箋草書卷》,就他秉承了他一以貫之的“渾厚雄強,大氣磅礴,蒼潤遒勁,氣貫如虹”的風格,雅致精到,美輪美奐。不難看出,這幅作品是在胸有成竹之后,一氣呵成的作品,也成為他那個時期的代表之作。并獲得了山東省委、省人民政府最高獎--泰山文藝獎。 單從書法作品不難看出,殷濤用筆綿長,長筆中有一節節輕重的跳躍感,因此書寫起來讓人想起輕盈的舞步,浪漫而舒雅,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美。 作為藝術的最高形態,節奏感和韻律美本來是用來形容音樂的。但藝術是相通的,一幅好書法作品,就如同一首優美的音樂,同樣有節奏感、韻律美這些元素。如果一幅書法作品具備了節奏感、韻律美,就不是一件普通的作品,而是能夠直指心靈的逸品。藝術的感染力、震撼力就在于此。 近年來,殷濤致力于回歸傳統法度,悉心研習傳統書法碑帖,著重取法米芾。米芾善于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殷濤的作品,正是抓住了米芾正側并用和頓挫的變化,但卻強化了米芾的偃仰和向背。他將趙之謙“碑體行書”的一些用筆,巧妙融入到了米芾的行書之中,形成碑帖兼容,做到了一任自然,從筆驅毫,揮灑自如。 殷濤書法多以行草見長,亦碑亦帖,高古蒼茫,線條蒼厚。不難看出,殷濤較多地取法簡牘、敦煌殘紙和上古碑刻,筆畫間有金石之味和刀筆之氣,同時秉承和發揚了晉唐一脈的氣度和筆意,又含有個人獨特的藝術才情,其筆法嫻熟,格調高雅,自然流暢,信手拈來,瀟灑自如而卻又不失法度,他的作品章法得心應手,開合自如,氣息純正,遠離浮躁,養眼養性。其用筆提按迅疾、運轉自如;線條質感厚實靈動,極富彈性;其結字錯落有致,駕輕就熟;用墨枯潤相間,濃淡相宜;章法安排不拘一格,有意中又隨意,無法中不離法,出新意于法度中,自然天成,妙趣橫生。又有些雷同小草書筆畫細膩,很少有人用功研究,靠工夫,另外,把草書寫到小楷大小,而且如此精到,如今書壇幾乎找不出第二人。 觀殷濤書法,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創作時的那種精神狀態:似入無人之境,猶如天馬行空,仿佛行云流水,一字一行,節奏感強,下筆沙沙,仿佛有韻律。而字里行間,仿佛有一種起起伏伏的韻律,猶如隱隱約約的天籟之音響起。這是筆與墨的耳語,是筆與紙的交響樂,更是書者通過毛筆與書法這門古老民族藝術的心靈對話。 書畫藝術同源于線條,都具有氣韻生動的美感。繪畫有線條,有形象,有色彩;書法則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線條,故其線條的氣質和韻致的表現要求更高,因此晉唐間稱書法為“書勢”。書法藝術要求有微妙疊見的變化,尤須講究筆法、筆勢、筆意。殷濤的書法,當屬才情一路,有一股清氣,豪氣,英氣,但似乎離逸品還有距離。表現為用筆精到而不夠老到,使墨也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無可挑剔;間架結構、謀篇布局也還有待加強;個性和意趣方面還有等待進一步彰顯。 惟書者皆我良師益友,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臻e時,他喜歡到瑯琊臨沂,懷著虔誠之心到羲之故里,哪怕是到王羲之故居前站一站,住上一晚,目的只是感受書圣的氣場,遙想大家風采,感受大家風范,琢磨大家書藝。在殷濤看來,羲之故里是一個能給人遙想與回味的地方,也是一個值得書家流連的圣地。 應該說,作為書家,殷濤的書法已經到達了一個相當的藝術境界,并逐漸開始有了自家面目。盡管殷濤還只是一位30出頭的年輕人,正是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年齡??少F的是他年輕而不年少輕狂;年輕而沒有心浮氣躁。這個瘦高個子雖然心中裝著自己的書法夢想,卻能坐得住冷板橙,靜得下心,平得住氣,潛心鉆研書法,樂于陶醉在字里行間。這與當下書壇彌漫的浮躁之氣和炒作之風形成了鮮明對照。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一位年輕的書法朝圣者 ——序殷濤書法 周振華 “心藏天地之格局,神植珠玉之驕潤”,這是我結識殷濤鑒賞他的書作沉淀多年之后,得出的結論。這句話也是對殷濤做人和習書的基本總結和概括,無論準不準確 ,貼不貼切,都是我對殷濤追求書法態度的一種認可和表達。 對于每一位藝術家來說,任何時候,都要用作品說話,書法也一樣。殷濤通過多年在書法領域的探索與實踐,業已形成了其個性鮮明的書法之風韻。風,謂之風格,風骨;韻,謂之韻味、法度。 殷濤80后,后生可畏。其書作比本人要老道三成。他發表和出版的大量書法作品及各項參展的獲獎證書,印證和折射出他的勤奮與智慧。他是一位雖年輕但格外珍惜時光、不敢偷懶也不會偷懶的年輕書家。循規蹈矩,踏踏實實,孜孜以求。他擅行草,尤為小草見長,取法森嚴,心懷敬畏。書圣的《十七帖》、手札、尺牘;孫過庭的《書譜》等經典里面的每一個字,他都心生敬畏,如數家珍。 殷濤出生在齊魯大地,孔孟之鄉。那里幾千年的中華燦爛文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熏陶和滋養了這位家境貧寒的孩子。他毅然決然選擇了習書之路,立志弘揚中國的書法藝術,并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他沒有辜負那片養育他的熱土,并加倍感恩與回報。 敬畏古法,首先要敬仰古人,古代書法大家的成名或成功模式:他的字,先是出類拔萃。憑此,步入仕途。爾后,做了大官、好官、清官、一身正氣!人更高,字更好。于是,他們便永遠鑲嵌在了這個世上,連同他們絕美的書作。雖然當下的書寫不再為官,但傳承書法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是我們每一位書家的責任與擔當。殷濤是其中的一員。 人正,書高;人善,書端;人勤,書老;人清,書貴。殷濤具備做人和習書的雙重修為,故為人端正,習書嚴謹。其作品的正大氣象,正是來自他的敬畏傳統的情懷,文人那種周正的氣節,以及豁達的胸襟和向上向善的悲憫之心。 見殷濤作品,盡管未在現場,也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他書寫時的超我狀態。全神而專致,曼妙而繁復,在屬于他的時空,干凈果斷利索地控制著毛筆的起行收,繼而呈現出方筆、圓筆;提筆、按筆;直線、弧線,且兼顧輕重緩急。既有速度、力度之變化,又體現質感、美感之神韻的一攬子瀟灑而有序的動作,每一次的書寫都會令殷濤心醉癡迷痛快淋漓。 通往中國書法之巔的路途,向來遙遠而漫長,且荊棘叢生,險峻曲折,跋涉起來太坎坷太崎嶇太艱辛太吃力。然而殷濤始終遵循傳統,取法乎上,執著奮進。他做好了一生都要與書法為伴的準備,互為滋養,相濡以沫。 殷濤習書視法為天。書法,法為靈魂,法找不到,書就是死書。每一次的聊天,殷濤三句話不離本行,離不開傳統及經典。只要談到書法,他立馬會亢奮起來,甚至有些癡狂,滿腦子的讀帖、悟帖、臨帖,將其傳統,便喋喋不休,滔滔不絕。他把對書法的感悟與理解,完全置放于習書之中,不斷揣摩,細心咀嚼,加以消化。通過長期的、大量的習書實踐,殷濤在不失傳統的基礎上,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書藝風格。 我和書友們聊天時,當說到“不通神,不走心,不動腦的書寫,那是在夢游”這句話時。他們都很贊同,殷濤尤為感同身受。殷濤是一位具有十足文人個性的書法家,他有思想,有見地,但對一些不良現象卻能夠理性的做一些善意的建設性的抨擊時弊。多年的書法實踐,他養成了一種縝密的思維方式,常想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包括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褒揚、謳歌與贊美;對書法藝術經典的咀嚼、領悟與理解;對書寫實踐的體會、體驗與發現;對書法現象的一些認識、思考與研判。 書法之路能否走的長遠,取決于習書者的動因和動力。而動因和動力又要看是什么樣的動因和怎樣的動力。殷濤的習書之路,應該說他的動因是明確的、清晰的、積極的;他的動力是十足的、穩定的、持續的。 當書法成為信仰,你朝圣的腳步就會變得愈加堅實而急促,你的靈魂就會發出強烈的呼喚,你的心早已提前抵達。殷濤可謂一位書法的朝圣者,他具備了一位書家應有的潛質,他還很年輕,只要胸懷大志,心地虔誠,堅定地走下去,他的書法前景一定是明媚的,大有希望的。 (作者為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會員、書協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