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為人生畫上完滿的句號 ![]() 臨終關懷讓每個生命有尊嚴的謝幕 上千個名字、幾十把手杖、老花鏡……“在這里,每一件遺物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講述一段人生。我們沒有參與到他們的生命,卻讓他們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臨終關懷社工王夢瑩說。 隨著老齡化社會快速來臨,臨終關懷已成為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增長迅速的新需求。臨終關懷,指的是對沒有治愈希望的患者進行的積極又全面的醫學人文照顧,它需要控制疼痛及其他癥狀、解決心理和精神問題,以提高患者生活品質,達到最好的生活狀態。臨終關懷是現代社會對工具理性和現代性反思的產物,也是社會成熟與文明的標志。 ![]() 臨終關懷為每個病人做好標記 讓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天津延安醫院“生命關懷區”,88歲的趙爺爺安靜的躺在病床上,柔和的夕陽穿過窗前打在床邊“抗戰70周年紀念章”上,周圍點綴的一些花兒讓整個病房充滿生機。此時的趙爺爺大部分時間處于昏迷狀態,兒子女兒每天的探望也喚不起他絲毫記憶。 ![]() 已經昏迷的老人安靜地躺在病床上 洗澡、翻身、擦背、按摩、吃飯……日常細微的照料讓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兒女慌了手腳。“一方面,我們沒有專業的醫療和護理知識,去處理父親隨時可能變化的病情,另一方面,我們白天得工作,沒辦法24小時照顧不能自理的老人。為了讓父親舒服安心地度過余下的日子,也為我們的'孝’加分,幾經周轉才找到這里。”趙爺爺的兒子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看到醫生、護工、社工每天細微的照顧,心里也終于有了安慰。 ![]() 臨終關懷病房房頂的藍天白云給人以希望 “來我們這兒的病人,一般是被醫院'勸退’的癌癥晚期患者、植物人以及受病痛困擾的老年人,住院時間最短十幾天,最長幾個月。因為在家翻身、拍背不到位,許多剛剛被送過來的病人身上長了大片的褥瘡,也有因長期臥床引起的墜積性肺炎。洗澡、清瘡換藥后,病人們'脫胎換骨’一般。而對于癌癥晚期患者,經過一系列化療,身體已經嚴重透支,被'勸退’后,因藥物用法用量不合理,往往引發患者更劇烈的痛苦和并發癥。”延安醫院臨 記者了解到,住院的每一位病人都有一本《臨終關懷手冊》里面詳細記錄了病人的基本資料、病史以及醫生、護工、社工每天記錄的病情變化。生命關懷紀念堂則保留著許多病人生前的遺物,以及護理人員的手記。 臨終關懷讓生命走的更從容 “我們一直在講'優生’,卻很少關注'優逝’,'死’在中國人眼中是避諱的。許多病人無法接受,在迷茫困惑的精神狀態下離開,家屬也往往陷入極大的痛苦中。”已經從事臨終關懷工作將近十年的社工站站長劉國亮說,“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專業的心理治療,排解病人的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幫助病人推開死亡那扇門,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 ![]() 遠在外地的兒子來看望老母親 前不久,一位40多歲的胃癌晚期患者平靜的離開了人世。“此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全身,幾次化療讓這位病人已經形容枯槁,剛來的時候,她每天哭著說'不想死’,時不時地喊疼。對死亡的恐懼和病痛的折磨消耗著她最后的生命。”社工王夢瑩說,他們通過陪伴、聊天、心理治療、情緒安撫,緩解病人的痛苦情緒,這位胃癌患者最后每天都微笑地和我們打招呼,15天后安詳地離開。 “在生命的終末期,很多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或者延長生存期意義不大,我們也無法挽救他們的生命,但期望通過人性化服務緩解臨終病人的身心痛苦,提高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使活著的人心安,將死之人了卻遺憾,做到生死兩相安。”劉國亮說。 ![]() 彌留之際的老人見到95歲的老母親,淚流滿面 “我想快點好起來”“想見見國外的孫子”“想和家人一起旅游”“想見見外地的弟弟妹妹”……一個個簡單的愿望成了許多臨終病人的遺愿。“兩年前,一位來自北京的70歲病人孫志國在彌留之際,只想見見因生病8年未見的95歲老母親,為了幫他圓夢,我們將他接到天津與母親相見,雖然不能說話,無法行動,這位孝子用淚水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劉國亮說,像孫志國老人這樣有簡單愿望的病人還有很多,未來志愿者也將通過圓夢的方式,讓病人沒有遺憾的謝幕。 臨終關懷,路有多遠? 據了解,天津自1990年開始設立臨終關懷病區,是中國最早開始臨終關懷的城市,目前已經發展到有10余家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參與。除天津市職業病防治院(工人醫院)、尖山醫院、延安醫院等醫院設有臨終關懷科(寧養科),另有一些養老機構也開設了臨終關懷服務,收住生命垂危或需要臨終關懷的各類患者。臨終關懷病房面向的疾病種類也越來越多,服務的患者開始向各年齡段擴展,甚至包括嬰幼兒。 ![]() 每一件遺物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講述一段人生 ![]() “死亡變得不再害怕,離開變得不再痛苦”是每一位臨終關懷者的希望 據了解,臨終關懷的開設主要有三種形式:大型醫院的“臨終關懷病區”、專門的臨終關懷醫院、家庭臨終關懷病房。“與國外相比,中國人對死亡更恐懼、焦慮、抑郁,而在瀕死階段考慮老伴、孩子、財產等家庭問題比較多。經過近30年的發展,臨終關懷雖然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大中城市'臨終關懷病區’配套需要完善,小城市、偏遠農村基本都沒有'臨終關懷’的概念。對中國而言,要實現'人人享有臨終關懷’,觀念的轉變很重要,未來,將從典型試點開始逐步普及到全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臨終關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崔以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