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夢游天姥 近段時間,略有許些時間游覽網絡,或許是本人喜歡寫詩或是對詩作有著特殊的敏感,于是有了關于詩的創作與品賞詩作的許多感慨. 年輕的時候,涂幾首打油詩寫在日記本上,被同學們爭相搶閱.后來在大學系統學習文學寫作后,那時所寫的僅是心情描述而借用詩體的形式而已的日記.我為我過去所寫的詩開始悲哀起來.現在有很多人,在完全不知詩為何物的情況下,象我年輕時一樣,涂寫則為詩. 其實,作詩,是一件很苦的事.它既要考慮詩的意境及詩體語言,更要考慮詩能給讀者帶來什么?下面我們分兩個方面,來探討一下詩的問題.(需要說明的是,本人既不是詩的專門研究者,而是一個欣賞者,也不是什么詩人,而是詩的崇拜者,不正確的東西或過激的詞語,請見此文的朋友別屑一顧.如果你認為有幫助,頂一下就行,在下謝了!) 一丶關于作詩 一部(首)經典的詩作,它大致包含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作者對表達詩意物體的深入了解;2.作者對詩的深刻理會;3.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4.作者作詩時的環境和心情;5.作者所要達到的愿望.毛澤東的詩作是我們很好的借鑒.如果達不到這五種要求,我們最好不要作詩,還不如寫點其他什么. 1.作者對表達詩意物體的深入了解 寫詩,一般都是以物為襯托來放飛自己的思緒空間,不管你要描述的是實體物還是情感之類的虛擬物,離開物寫詩,那是一種臆造,憑空的想象寫不出對物的感情,因而也形不了一首好詩.因此,加強對事物的深入了解致關重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講述的就是寫詩過程中對物的認識深度.深度不夠,寫出來的東西不耐人尋味,品嘗者自會搖頭.例如前不久,我帶學生去南岳參觀,站在祝融峰上,有著如登仙境的感覺,這種我們曾只在電視上看到過的場景,今天身臨其境,看的和親臨的體會就不一樣.我問學生有什么感覺,同學們有的說如臨仙境,有的說好象騰云駕霧.有的說猶如蓬萊仙閣.這些話語,一個觀點,南岳很美!南岳美是凡人肉眼的感覺,但是我們作詩,不能單槍直入地說,南岳美啊!而要用詩的語言去描繪這種美,但詩行里不能寫一個美字.這樣才能達到詩的效果. 大自然賦予的靈氣 化作輕盈的綢絲 灑潑給山巒 山巒吸吮上天的奶水 才顯得更加的靈毓 這是我即刻寫的<<登南岳>>的開頭.不同的認識,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2.作者對詩的體會 同樣是描述一樣東西,你選擇什么表述方式去描述,這就要求我們對詩有個深刻了解.在文學范疇里,我認為只有詩與散文的區別.什么小說,報告文學之類,都應規劃到散文之列,詩有古典詩和現代詩.古典詩,大多講究平仄對仗,且同樣的詩用不同的詞牌來填寫,效果不一樣,這就是詩詞.從新文化革命之后,詩派風格有了較大變革,除了七言律常用外,大多數改用新體詩寫作,76年的"四五"把當代新詩推向高潮,80年代初就出現了汪國真等新詩派代表人物.后來又有人劃分出新詩與散文詩,把那些敘述明快,且有節奏感的散文歸列為散文詩.詩也好,散文詩也好,我們應該把握:1.詩的嚴謹性;2.語言的精準度;3.行列的結構比重4.抒發感情的真摯度;5.韻腳的連續性.沒達到這些要求,我個人認為這不是詩. 3.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 詩,有詩體語言.這是每個寫詩者共同的感受.明確一點講,詩體語言就是作詩時我們對詞語運用的錘煉.這就要求我們有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不是我們多寫幾首詩就能提高的,而應該有扎實的語言功底.此如說'笑',我們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把內心的歡娛通過臉部表情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方式.翻開詞典,對于笑的形式有幾十種.在詩中要如何才能表達出笑意,要求我們加強對語言錘煉,是微微一笑,開懷大笑還是譏笑,皮笑肉不笑.我們要從笑中感愛笑者的內心世界,用這內心世界來寫詩,效果會更加明顯,讀者的感受就不會一樣. 同一種行為,用詩來寫,詩行與詩行的表述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這就是詩的節奏感.沒有節奏的詩顯得平庸,這就是詩為什么稱作詩的最大特點. 4.作者作詩時的環境與心情 前不久,有幾個網友相互發帖給我,要我為其修改詩作.其實改詩不同于修改其他作品.詩與作者創作時的環境與心情有很大的聯系.我看完詩只說,詩不能太低沉,要陽光一些,郁悶的詩只能給讀者帶來傷感.他告訴我確實心情不好,他是借詩解愁. 只要仔細去品嘗一下毛澤東的詩,我們不難發現,毛澤東的雄心和霸主氣味,而他老人家的詩作,大多數是他心情的寫照.即便是心情不好的幾首<<答李淑一>><<和柳亞子先生>>,除了氛圍低沉外,仍顯出陽光的一面.盡管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可與他同日而喻,但作為詩人,給人的意識流應該是積極向上的. 并且,當情感低沉時,語氣也低,措詞也悲.寫詩,是一種心景合一的藝術創作,就象國畫大師作畫,哪里該濃墨相潑,哪里該輕描淡寫,要怎樣才能表現出藝術效果,聽以古人把吟詩作畫聯在一起.就是因為吟詩與作畫所要烘托的是環境和心情. 5.作者所要表達的愿望 品鑒詩作,就是品鑒作者詩作所要表達的愿望.每一首詩的形成,,它不可能隨波逐流地亂寫一通,作者寫詩的目的,就是把內心的積蓄迸發出來讓人引起共鳴. 有很多初學寫詩的人,這個度沒把握好,因而詩過于平庸,沒有詩意.從而也達不到詩的效果.大凡有成就的詩人,他不是為作詩而作詩,而是為人作詩,讓人從詩中得到生活哲理,人生感悟,心靈啟發. 二丶關于詩作 寫出來的詩象藝術品一樣受人欣賞丶品味,才能稱為詩作,即詩的作品.對于詩作,我們通常從四個方面來鑒定:1.詩的藝術表現力;2.詩的可讀性;3.詩對社會的影響力;4.詩的持久力. 1.詩的藝術表現力 詩的藝術表現力,我們通常在詩的意境和語言藝術上下功夫.你的詩作好不好,主要看你詩的意境和語言藝術怎么樣.我曾作過一首<<有話跟妻子說>>,這個平坦而平凡的主題,很多人都認為沒必要寫,即使寫了也沒多大意義.我就把我們幾十年的夫妻生活感情,濃塑到:"過去的叨嘮成了豐碩的晚餐/昔日的吵架/熬成一鍋粥/開始在肚里腐爛".(原文請輸入ldsunguowei@163.com(夢游天姥)百度查看)每一對夫妻,不可能沒有矛盾,但當步入老年,當兩個人相依為命的時候,猶感過去的打鬧純粹是沒必要的瞎鬧.既是男人對老婆的懺悔和檢討,也是一個做丈夫的寬容與體恤.當我寫出來后,妻子竟俯在我肩上哭了起來.這就是生活與藝術的磨合點. 2.詩的可讀性 詩的可讀性,這與讀者群有關.任何文學作品,不是都能迎合讀者的口胃,所以寫詩和其他文學創作一樣,要適合大眾化口胃.當你把詩稿完成之后,不僅自己要朗誦三遍,這樣便于修改錘煉語言,而且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看,既能取長補短,又能聽到呼聲.你認為年輕人喜歡些,就發給年輕群體的刊物,適合大眾口味就投向主流報刊. 詩的可讀性還表現在詞語的運用和詩行的銜接上.不能使用生僻詞語,不能使詩行脫節,這樣讀起來順暢流利.特別詩行之間,節奏瀕率要一致,這樣才能朗朗上口,避免讀者的厭惡感. 3.詩對社會的影響力 詩一經發表,它就不再是意識領域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食糧,變成了物質的東西.為什么有的詩幾代人都能當作順口溜或座佑銘永久傳頌,因為它己在社會上產生了共鳴,具有極強的影響力.所以,作詩不僅是詩人情感的流露,他同樣擔負著一種社會責任,是漚歌還是針砭,是驅動還是拉腿.這不僅需要詩人的敏銳,還需要詩人的持矜,這就是詩德. 4.詩的持久力 屈原的<<離騷>>,李白丶杜甫丶白居易的詩,為什么從呀呀學語的稚童到大學的課堂都在學,都在領悟,這就是詩的社會影響力產生的詩的持久力.當然,我們剛寫出來的詩不可能知曉其持久力如何,但我們至少應做到,你的詩能給人有某種啟發和啟迪,能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
如果大家按我以上的話去作詩,我相信,中國文壇的詩園定會有你一席之地,謝謝大家!
(作者附言:無論你是著名詩人還是初學寫詩者,看到這篇博文,千萬不可說我在班門弄斧和魯班面前耍大刀,大家可以參與討論,因這是個人寫詩來的心得體會,使我不斷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