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莊輝乙肝患者何時能停藥(專家呼聲)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作為曾經的乙肝高感染率國家,我國自1992年到2016年間,獲益于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種,乙肝病毒感染者減少約5000萬人,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減少近1900萬,實現重大突破。即使如此,數據顯示,我國仍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約7460萬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2800萬例。 對于這2800萬患者,治療的核心任務是抗病毒,通過持續抑制或者清除乙肝患者體內的病毒,炎癥就會得到控制,肝臟的纖維化就會得到緩解甚至逆轉。 抗病毒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但對于治療規范、療效好的患者,這不是終生戰役。臨床上,大約5%~10%的患者可實現臨床治愈、停藥觀察。目前,抗擊病毒有兩類“武器”:一類是核苷(酸)類似物,特點是主動出擊,以抗病毒為主,主要抑制病毒DNA的復制。另一類是干擾素,特點是外能殺敵、內能養兵,即在抗病毒的同時,通過免疫調節改善免疫功能。干擾素分長效干擾素和普通干擾素兩類。普通干擾素兩天打一次,長效干擾素一個星期注射一次。對于初治患者,長效干擾素是各國指南推薦的一線用藥。 如何選擇藥物、何時開始治療,需要醫生針對患者的個體情況量體裁衣。治療時機是否得當,治療方案是否優化對患者意義重大。舉例來說,目前有一種序貫治療方案,即核苷類似物聯合干擾素治療,先用核苷類藥物把乙肝病毒壓下來,降低病毒水平之后再啟用干擾素治療,這樣治療后獲得臨床治愈的機會就比較大,在被選擇用此方法治療的患者中,其比例可以達到50%左右。 臨床治愈要符合四個條件:1.檢測不到乙肝病毒;2.轉氨酶恢復正常;3.表面抗原轉陰和或表面抗體陽轉;4.肝臟組織病變改善。患者如果符合這4個標準,再鞏固治療一年可以停藥。 如果符合臨床治愈標準,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停藥,但在未達到停藥標志時,不能隨便停藥,這會讓之前的治療前功盡棄。此外,用藥忌諱吃吃停停。對病毒一會兒打壓,一會兒放松,狡猾的病毒就會發生突變開始躲避藥物,產生耐藥。 目前,乙肝臨床治愈率比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乙肝病毒的特點決定的。乙肝病毒進到肝細胞以后,在肝細胞核里形成CCDNA,核苷類似物可以抑制乙肝病毒,但對CCDNA不起作用,停藥以后就可能復發。所以說,乙肝病毒非常狡猾,不像丙肝病毒那樣容易清除。2.與年齡相關。年齡小的人發生e抗原轉換后復發的概率要小,而五六十歲以上的人,停藥以后復發的可能超過80%。3.與治療的早晚有關。如果開始治療時已經是肝硬化了,效果就不好,無法達到臨床治愈。 需要指出的是,已經出現肝硬化的乙肝患者,需終身抗病毒治療,如果沒有把病毒控制住就突然停藥,極易反彈,而一旦復發,就可能會出現肝衰竭。另外,即使實現臨床治愈,今后也會有復發或患肝癌的風險。因此,每3~6個月到醫院復查對已停藥的患者格外重要。▲ (本報記者王艷采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