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百科 為您提供最權威的生活百科常識趣聞。 秋分養生 9月22日是秋分節氣,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因為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秋分食補,多吃“辛酸”果蔬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因此,在秋分時節可適當多吃些辛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秋分養生雖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秋分后日漸寒涼,如果脾胃不好、經常腹瀉,水果吃多了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 秋分節氣來臨,天氣干燥,身體容易缺水開始'秋燥',此外,秋分天氣轉涼,脾胃易受涼。患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此外,還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戒煙戒酒,忌暴飲暴食。秋分藥補,養生保健三警惕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經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在秋分節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肺脾腎三臟養護,適當選用一些中草藥煎服也是很有效的辦法。茯苓能補脾祛濕止瀉。芡實可防病延年。蓮子補脾止瀉,益腎固精,固澀止帶,養心安神。但秋季進補也不可亂補,與白露的養生進補相同的是,這個時候的養生保健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無病就不需要進補。 如果無病隨意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傷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還會引起發胖。此外,血液中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勿過量濫用 不要慕名進補,養生專家稱,一些市民盲目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就越能補益身體。其實,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進補應分清虛實 中醫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秋分調養,起居運動兩手抓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畢藏,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秋分之后,睡眠時間應逐漸調整至早睡早起的狀態,即晚上9、10點鐘入睡,早上6、7點鐘起床。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則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春捂秋凍 不生雜病 這是自古流傳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養生之道。雖然如此,我們還要正確理解其中的真髓,不能盲目照做。特別是體質虛弱者或者老人及兒童,夜間入睡后要蓋好被子,以防止腹部受涼,誘發感冒、腹脹、腹瀉等秋季多發疾病。 常笑宣肺 秋季人們情緒容易有垂暮之感,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的協調作用。秋分三防,秋季三防免傷身 防受涼感冒 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煉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后,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防運動損傷 由于人的肌肉韌帶在氣溫下降的環境中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的調控能力下降,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因此,在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防運動過度 秋天是鍛煉的大好時機,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因此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