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 【病史】:患者1995年6月發現左耳下有一豌豆大小腫塊,不痛不癢、未予注意,至11月腫塊漸大,在當地醫院作CT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此后腫塊日益增大并有痛脹感,1996年3月12日在某醫院再次作CT,檢查診斷為鼻咽癌伴左頸后三角淋巴結腫大(4.6cm×3.8cm),并作鼻咽部活組織病理檢查確診。3月17日起住某腫瘤醫院作N.P.C放療2月,好轉出院。8月15日CT復查示:鼻咽部后壁軟組織仍增厚,但輪廓光整,較放療前CT片有所好轉,顱底骨質亦未破壞,左頸后三角窩內仍可見腫大淋巴結,2.2cm×1.8cm,由于放療反應明顯,導致中耳炎,口腔干燥,同時懼怕手術,特來求治。 【診斷】:癥見左耳下方腫塊隆起,質硬,如乒乓球大,脘宇痞脹隱痛,面色暗黑。苔薄黃膩,舌質紫暗,瘀斑滿布,脈細弦。證屬熱毒痰瘀互結,陰液耗損,治當清化痰瘀熱毒,養陰軟堅散結。 【處方】:天花粉15克,天門冬12克,漏蘆12克,山慈菇10克,露蜂房10克,炙蜈蚣3條,炙僵蠶10克,炙蟾皮5克,龍葵20克,豬殃殃20克,川楝子15克,制南星10克,益母草15克,海藻12克,白花蛇舌草25克,水煎服;另:梅花點舌丹3粒,每日2次,飯后吞服。二診 二診(1996年9月28日):服藥25劑,病情有所改善,左側耳后腫塊明顯縮小,高凸消退,聲嘶咽癢如舊,舌質紫黑轉淡,精神亦振,苔膩漸化,脈濡兼滑,前方已有效驗,治守原意,并加重消散之力。 【處方】:天花粉15克,天門冬12克,玄參12克,漏蘆12克,山慈菇10克,露蜂房10克,炙蜈蚣3條,炙僵蠶10克,炙蟾皮6克,土鱉蟲10克,拔葜15克,龍葵20克,川楝子15克,白花蛇舌草25克,制南星10克,益母草15克,海藻12克,白毛夏枯草20克,水煎服;梅花點舌丹續服。三診 三診(1996年10月23日):左耳后腫塊僅余棗核大小,硬度顯減;仍覺口干咽燥,音質欠亮;食納、睡眠俱佳。苔白膩,舌有粘沫,舌質紫暗,脈來小弦,面色轉潤,藥用上方增強養陰潤燥之力。 【處方】:上方加入大麥冬12克,北沙參12克。四診 四診(1996年11月23日):左耳后腫塊基本消退,手觸略有痕跡,自覺筋脈牽引:飲水不多,脘宇略有脹感,食納精神均佳,面色轉為紅潤。舌質瘀紫明顯消退,苔膩能化,色黃,口有粘沫,脈濡滑。藥物已見卓效,然熱毒瘀痰久郁,陰液耗傷尚未全復,仍宜續治。 【處方】:天花粉15克,天、麥冬各12克,漏蘆15克,龍葵20克,白花蛇舌草25克,川楝子15克,益母草15克,制南星10克,拔葜15克,土鱉蟲10克,炙僵蠶10克,海藻15克,煅瓦楞子20克,玄參12克,白毛夏枯草20克,皂角刺10克,莪術10克,水煎服。五診 五診(1997年1月8日):左耳后腫塊消失,肌肉仍感緊脹疼痛,聲音沙啞好轉,腹部隱痛,“B超”提示“膽囊多發息肉”,苔薄黃膩,脈小滑。原方出入。 【處方】:天花粉15克,天、麥冬各12克,天花粉15克,玄參12克,拔葜15克,漏蘆15克,川楝子15克,龍葵20克,八月扎10克,白花蛇舌草25克,炙僵蠶10克,制南星10克,澤漆10克,海藻15克,煅瓦楞子20克,益母草15克,土鱉蟲10克,莪術10克,白毛夏枯草20克。 按解 其辨證用藥關鍵在于以邪實為重點,祛邪為主要方面,復合應用清熱解毒、化痰軟堅、祛瘀散結諸法,以適應熱毒痰瘀相互膠結的錯雜情況,更增蟲類慓悍走竄之品,以毒攻毒,另服梅花點舌丹增強消散之力;對扶正方面,僅從熱毒傷陰角度,酌情佐治兼顧,且花粉、天冬、玄參等均具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作用,與多種化痰藥合用,可以協同起效,若投參芪或鹿角、蓯蓉等品,恐反有生熱助火釀毒之弊。由此表明,扶正祛邪雖屬治療腫瘤的基本原則,而兩者的主次地位有極大差異,祛邪與扶正的具體治法選藥亦有多端,必須以辨證為指導,才能有助于療效的提高。 友情提示:自己的健康還得自己呵護,下載中醫智庫app,了解中醫學習中醫告別亞健康! |
|
來自: 佛山瓷磚ld0tu2 >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