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sa 編輯/Jenny 編者按: 趙向陽博士提出一個觀點:抑郁癥是焦慮癥的極端發展。 他說:許多精神科醫生居然并未把抑郁癥和焦慮癥進行過清楚的區分!雖然焦慮癥伴發抑郁,而抑郁癥伴發焦慮,它們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樣手挽著手,肩并著肩,但是,兩者的心理動力學機制非常不同,求生的欲望也很不同,具體的行為方式,包括睡眠質量都很不同,表現在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癥狀自評量表)上的分數類型結構也很不同。更何況采用皮膚電,眼動等客觀的生理指標。在向我尋求幫助的人中,我已經遇到過至少四五例被北醫六院和安定醫院的醫生誤診的病人。這非常可怕。(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今天,我們就來仔細聊聊“抑郁癥的朋友圈之焦慮”。 焦慮是一個哲學命題。 焦慮研究起源于存在主義哲學領域,哲學家克爾凱哥爾(Kirkegaard,1813-1855)提出了最早的焦慮理論(theory of anxiety)。他寫過一本著作《恐懼的意義》。在這本書里,他區分了恐懼和焦慮的區別。可以說,我們每個成人,擁有自我意識,只要我們可以獨立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那么我們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焦慮情緒。而兒童是沒有焦慮的,因為兒童沒有自我意識,所以兒童只有恐懼,而沒有焦慮。 所以,焦慮本身不是一個壞事情,也不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關鍵問題是:你能承受什么程度的焦慮? 精神類疾病,沒那么容易就得了 焦慮 → 焦慮癥→ 抑郁癥 這就是一個人的焦慮演化過程。 如前文所述,焦慮情緒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只要我們每天面臨著吃喝拉撒睡、面臨著工作職場、孩子上學、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這三者之間的層層遞進,就是一個度的問題。既然人人都會焦慮,那么只要你的焦慮在你的承受范圍內,那么它就完全屬于正常的。 焦慮癥與抑郁癥的差異 按臨床診斷標準,焦慮癥屬神經癥性質,抑郁癥屬情感(心境)障礙。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心理問題,或者說剛開始面臨的心理問題,都是神經癥性性質的。我們常見的焦慮障礙、強迫障礙、社交恐懼、廣場恐怖癥等都屬于神經癥性問題。神經癥性質的,就是說沒有器質性病變,有可理解的講得通的心理沖突,通常都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有人格基礎,而沒有精神病性癥狀,同時社會功能相對好,可以上班,有一定的自知力,自己覺得非常痛苦。 而心境障礙則與遺傳、社會心理因素都有關,可以有精神病性癥狀,呈現反復發作性病情,抑郁癥緩解期的時候,感覺好像已經完全正常了,而當新的一輪發作,又恢復原型。同時嚴重的時候患者沒有自知力,不會察覺自己處于病態之中。 在這里,我們加入趙向陽博士的個人體驗,他主要從“福流(FLOW EXPERIENCE)”的角度闡述了焦慮癥和抑郁癥的關系: 注釋:福流:英文名:FLOW EXPERIENCE,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提出,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先生把它翻譯成“福流”。福流是一種感覺、狀態和體驗,是指一個人在自覺自發的前提下,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而強烈的興趣,并能推動自己完全投入進去,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進入一種完全沉浸其中的狀態。主要用于研究成功人士的高峰體驗和巔峰表現。 抑郁癥是對焦慮癥的極端發展 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是我導師Michael Frese的好朋友,他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后來移民美國,是一名杰出的心理學家。他認為當人們進行工作時,如果能力與任務難度相等時,人就會體驗到流暢體驗(FLOW EXPERIENCE)、創造力和幸福感,也就是沉浸于其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而當任務難度小于個人的能力的時候,時間長了人會感覺到無聊。而當任務難度大于能力時,人會感到焦慮。所以,他寫過一本書叫“Finding flow experience: beyond anxiety and boredom”(尋找心流:超越焦慮與無聊)。 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我推斷,當任務難度遠遠大于能力,或者努力了很多次都以失敗而告終的時候,人就會陷入抑郁、習得性的無助狀態之中,感覺自己的生活完全失控(out of control),覺得做任何努力結果相同,都是失敗。既然這樣,何必再努力呢?這就是抑郁癥期間人為什么會喪失動機的原因。例如,你特別特別喜歡一個姑娘,但是這個姑娘不斷打擊你,不斷讓你有挫折感,直到有一天陷入抑郁。突然有一天,她回心轉意了,脫光了衣服爬上你的床,如果你處于重度抑郁癥中的時候,你可能根本就沒有任何興致和她做愛。所以,我個人認為,從焦慮到抑郁只有一步之遙,抑郁癥是焦慮癥的極端發展。而生活的幸福感和創造力,都要求我們要超越焦慮與無聊,尋找流暢體驗。從這個理論假說推斷,并非只有那些最敏感、最聰明的人會得抑郁癥。事實上,任何智力水平的人,任何年齡階段的人,任何社會階層的人,甚至動物,都會得抑郁癥。 治療時機非常重要 焦慮癥可以不使用藥物 可以說,從焦慮癥到抑郁癥,治療時機非常重要。心理圈有個傳說:神經癥一般都不是問題。可以說,我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是神經癥。一般來講,神經癥性的問題,只要及時調整,通過一定的心理治療就可以調整的。在臨床證據上顯示,焦慮癥是沒有必要服藥的,而且還有證據顯示,單純心理治療的效果要比單純藥物治療的效果更持久。 而在實踐中,由于中國社會心理治療領域的落后,很多人并不清楚去哪里可以找到合適的咨詢師,可以尋求適當的幫助,從而導致耽誤時間,焦慮情緒繼續累積,直至轉發成抑郁癥。只好轉向精神科專科醫院求治,而這時往往都已經耽誤了最佳干預時機。 從這個角度來講,抑郁癥更多的屬于預防性疾病。在感覺自己有些問題難以化解時,首先去找相對應的心理咨詢師。 而從藥物使用上,焦慮癥和抑郁癥具體有差異,但都可以用SSRIs類的抗抑郁藥治療。抑郁與焦慮的共病率很高。這個一方面印證了“綜合征”的假說,兩個病可能會有重疊的機制。但其內在病理機制目前研究也不清楚。另一方面抑郁與焦慮確實是常常伴隨出現的正常情緒反應,可能互為因果,但是不是達到共病的程度還是需要仔細去判斷的。 很多前沿的研究越來越傾向很多精神疾病本身不是單一的病,而是一系列功能失調(或神經發育異常、功能異常、解剖異常)的綜合征,現有的診斷標準是不足以完全把他們區分開的。因此可以說抑郁癥不是單一的病,焦慮癥也不是單一的病,因此他們當然也不是同一個病。 心理治療視野下的焦慮研究 哲學是心理學的母學科。心理學領域的各個流派、各位大師,在不同的發展研究階段,都在不斷擴充著焦慮的內涵和外延。可以說,對焦慮命題的研究,是心理學研究最基本的一個點。 精神分析學派: 其鼻祖弗洛伊德非常重視關于焦慮的研究。從最早的認為焦慮是力比多釋放壓制(本我),再到他晚年認為焦慮是來自自我受到現實和超我的壓制,弗氏關于焦慮的研究一直在變化著。而在后來的精分代表人物里,沙利文和霍妮更多是從人際關系角度來闡述焦慮的產生,他們認為焦慮更多的是因為個體的人際關系的失調而產生的。 行為主義學派: 行為主義的焦慮論主要體現在學習理論領域中,其代表人物華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鈉和班杜拉等,都認為認為焦慮是一種重要的習得。可通過學習獲得,也可通過學習而消除。 認知主義學派: 認知領域中涌現出的許多的焦慮理論及焦慮模型。其對焦慮的界定主要從認知因素在個體焦慮形成中發揮作用的角度考慮。如其創建人貝克(Beck)則提出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式:認知內容是焦慮產生的重要因素,他指出焦慮者的認知內容是以“危險”為主題的負性想法,表現為對個人、社會、心理及軀體完好狀態的擔憂,夸大危險程度,低估自己的應對能力。 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則認為焦慮是因為在認知過程中,個體的錯誤的理由和對非理性想法的過分依賴所致,由此發明了理性情緒療法。 人本主義學派: 人本主義的焦慮研究是站在存在主義立場上的,認為焦慮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一個方面,是由人的內在沖突引發的情緒反應。其代表人物羅洛·梅在《焦慮的意義》提到:恐懼是我們面對著威脅,但是知道威脅是什么。但是焦慮是你知道自己面對著威脅,但是卻不知道威脅自己的對象是什么。他指出焦慮的形成和導致焦慮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影響所致,看到了個體所處的特定歷史時代對個體焦慮的影響。 注釋:《焦慮的意義》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洛·梅的代表作,從哲學、生物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多角度分析了焦慮發生的心理本質及其積極意義。作者挑戰“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觀念,發現了適切的焦慮與人的活力、與創造性成就的內在關聯。進而根據大量的臨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慮的方法和途徑。此書對當代深陷焦慮之中的各界人士極有參考價值。 羅杰斯(Rogers)認為焦慮是當個體接觸到與自我知覺不一致的信息時所產生的不安的緊張狀態。另一位人本主義的先驅馬斯洛(A.H. Maslow)則指出,當人的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會造成心理上的威脅,而且所有的心理病理都可以溯源于這些威脅,焦慮也不例外(馬斯洛,1987)。 專業的心理治療 如何治療焦慮癥? 目前來講,實證研究中,治療焦慮癥,廣泛使用并且實效較好的流派是認知行為流派,即前文所說的行為學派和認知學派結合起來的一種治療取向。 認知學派認為:焦慮的產生與個體的自動化認知有關系,較多的是因為個體在情境下產生的一種負性自動思維。所以治療的關鍵就是:幫助來訪者識別出自己的不合理的、往往是負性的認知,加以改變調整,繼而慢慢的消退焦慮感。 在CBT的操作過程中,關鍵就是識別不合理認知。這些認知一般具有三個特點: 1、絕對化要求:通常與“必須如何”“應該如何”這類字眼聯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 2、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就像根據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一本書的好壞一樣,是不合邏輯的。過分概括化一方面表現在人們對自身的不合理評價上。一些人當面對失敗或是極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 3、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為如果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將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是一場災難,就是高估壞事發生的嚴重后果。 這些負性思維往往隱藏在來訪者的自動化思維里,需要咨詢師仔細傾聽,加以辨別了解。同時通過反復地思維練習,讓來訪者察覺到自己的負性自動思維,也能意識到其中的認知偏差,并反駁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這也就基本上實現了治療的目標。 同時,也會經常采用暴露療法,側重在于行為上的矯正。比如:有人非常回避去社交場合,那我們就要告訴對方不能回避,并且慢慢的幫助對方體會自己的焦慮,識別出焦慮背后的不合理認知,糾正這些認知,同時適應自己的焦慮,最終達到不再回避。自助小貼士:應對高焦慮情緒,正念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辦法。正念療法的創立者卡巴金寫的《此刻是一枝花》,很值得推薦。實際上佛教禪宗、打坐冥想的這種修行方式和正念也有很多相通之處。瑜伽中的冥想術也對改善焦慮情緒有很好的幫助。而同時也有很多朋友們無法自助,因為惰性、或者不掌握這些技術的要領等,自助效果大打折扣,這時我們就建議去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注釋:《此刻是一枝花》: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臨床實驗15年后,精心撰寫本書,闡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向一般大眾介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來實現自我療愈,深入淺出,真摯感人。它提供了一個簡單有效的途徑,幫助你脫離喧囂忙亂生活的困境,保持專注和接納,從而掌控與自我、家人、工作乃至更廣闊世界的關系,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命質量,找回平靜和幸福。 以上。 放在哲學背景下,焦慮真的不是什么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