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陰肝經穴位名解 足厥陰肝經穴,由足內側向腹走。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足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共十四穴。 大敦,即大樹敦也,在此意指穴內氣血的生發特性。本穴物質為體內肝經外輸的溫熱水液,而本穴又為肝經之穴,時值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體表后蒸升擴散,表現出春天氣息的生發特性,如大樹敦在春天生發新枝一般,故名。功能:生發風氣。主治:疝氣,縮陰,陰中痛,月經不調,血崩,尿血,癃閉,遺尿,淋疾,癲狂,癇證,小腹痛,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癥。自古以來被視為鎮靜及恢復神智的要穴。 行間。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后吸熱并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主治:宿醉不適、眼疾、腿抽筋、夜尿癥、肝疾、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 太沖。太,大。沖,沖盛。肝藏血,沖為血海,肝與沖脈、氣脈相應而盛大,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故名。功能:回陽救逆,調經止淋。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青盲、口喎,中風,癲癇,小兒驚風,黃疸、脅痛、嘔逆、腹脹,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遺尿,癃閉,下肢痿痹,足跗腫痛。 中封。中,正中也。封,封堵也。名意指肝經風氣在此勢弱緩行并化為涼性水氣。本穴物質為太沖穴傳來的急勁風氣,由于本穴位處足背之轉折處,急勁風氣行至本穴后因經脈通道的彎曲而受挫,急行的風氣變得緩行勢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功能:息風化氣。主治:黃疸,疝氣,遺精,小便淋瀝,繞臍痛,陰莖痛等。 蠡溝。蠡,瓠瓢也,此指穴內物質如瓠瓢浮于水中飄浮不定之狀。溝,溝渠也,此指穴內物質運行循一定的道路。名意指三陰交穴傳來的溫濕水氣由本穴別走足少陽膽經。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分配而來的溫濕水氣,因其性溫,既無上升之力又無沉降之能,溫濕水氣在天部層次如漂浮不定之狀,但由于其溫度及所處的天部層次與膽經相近,因此此溫濕水氣分別飄行于肝膽二經,故名。功能:疏肝理氣、調理經脈。主治:脛部酸痛,月經不調,陰癢,陰挺,疝氣,睪丸腫痛,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 中都。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都,都市之意。名意指肝經的水氣在此云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質為蠡溝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水濕之氣聚集而成一個水濕氣場,所處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經氣血的集散之地,故名。功能:疏肝理氣,調經止血。主治:脅痛,腹脹泄瀉,小腹痛,疝氣,崩漏,惡露不盡。 膝關。膝,指穴在膝部也。關,關卡也。名意指肝經的上行之氣中滯重水濕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中都穴傳來的陰濕水氣,至本穴后,滯重的水濕無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氣吸熱后繼續上行,本穴如同關卡一般阻擋滯重水濕的上行,故名。功能:散風祛濕,疏通關節。主治:膝臏腫痛,寒濕走注,歷節風痛,下肢痿痹。 曲泉。曲,隱秘也。泉,泉水也。名意指肝經的水濕云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膝關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大量的水濕如隱藏于天部之中,故名。功能:清肝火、祛濕熱。主治:小腹痛,泄瀉,遺精、陽痿、陰痛、陰挺、陰癢,小便不利,癃閉、頹疝、女子疝瘕,目眩痛,不嗜食,陰股痛,膝脛痛,身熱汗不出,狂病。 陰包。陰,水也。包,收也。名意指肝經的水濕之氣在此為云集之狀。本穴物質為曲泉穴傳來的弱小陰濕水氣及足五里穴外滲下行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濕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經水濕的包收之地,故名。功能:調經止痛,利尿通淋。主治:小便不利、少腹疼痛、遺尿、癃閉、月經不調、兩股生瘡等。 足五里。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氣血的作用范圍如五里之廣。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傳來的冷降水濕及水濕風氣中的脾土塵埃,至本穴后由天部歸降地部,覆蓋的范圍如五里之廣,故名。功能:固化脾土,除濕降濁。主治:少腹脹痛,小便不通,陰挺,睪丸腫痛,嗜臥,四肢倦怠,頸疬,陰囊濕疹,睪丸腫痛, 尿潴留,遺尿, 股內側痛,少腹脹滿疼痛,倦怠,胸悶氣短。 陰廉。陰,指陰性水濕。廉,收廉之意。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散熱吸濕冷縮。本穴物質為急脈穴擴而至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此水濕風氣散熱吸濕冷縮并聚集穴內,本穴如同肝經水濕的收廉之處,故名。功能:調經止帶,通利下焦。主治:月經不調,帶下,外陰搔癢,股內側痛,下肢麻痹。 急脈。急,急速也。脈,脈氣也。名意指肝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的風氣。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吸熱上行的弱小陰濕水氣,至本穴后,因受沖脈的外散之熱,此陰濕水氣脹散并化為強勁的風氣循肝經而行,故名。功能:生風化濕。主治:少腹痛,月經不調,陰挺,疝氣,陰莖痛,腿痛等。 章門。章,大木材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名意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后,此強勁風氣風停氣息,風氣如同由此進入門戶一般,故名。主治:腹痛,腹脹,泄瀉,脅痛,痞塊。 期門。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處于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態。但是,本穴又因其位處于人體前正中線及側正中線的中間位置,既不陰又不陽、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無熱氣在此冷降也無經水在此停住,作為肝經募穴,盡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主治: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饑不欲食,胸中熱,喘咳,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 足厥陰肝經十四穴完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