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正在消失的手藝——篾匠 曹錦軍圍爐 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雙巧手、半天功夫,一件竹制品便在篾匠的手下誕生。如今的篾匠在城鎮很少見,幾乎絕跡。然今年九月初,我卻在大河的楊凼和大廟兩個偏遠山區村,再次見到了這個正在消失的手工藝。 —————題記 小時候,在孔壟鎮筷子街,也就是鎮小那條街。有一大群篾匠每天用靈巧的雙手編織各式各樣的篾制品,門口吊著許多竹籃子,簸箕,擺著竹榻奈,墻壁倚靠有卷起來的竹席與扁擔,生意不錯,經常有人買。當時那條街,幾乎一半是篾匠的天下。記得小時候,許多東西都是篾制品,就連開水瓶的外殼都是篾制的。爸爸天天早上拿著竹籃子去菜場買菜,去時籃空空,歸來菜滿籃。媽媽有時候到河邊去洗衣服,也是用竹扁擔挑著兩竹籃子衣服去洗。 參加工作后,在濯港鎮上街頭老供銷社旁也看見幾家篾匠天天在做筲箕、挎籮等篾制品賣,生意馬馬虎虎。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然而,隨著塑料、不銹鋼等制品的出現,竹制品漸被淘汰。如今的篾匠在城鎮很少見,幾乎絕跡。然今年九月初,我卻在大河的楊凼和大廟兩個山區村,再次見到了這個正在消失的手工藝。 位于黃梅縣大河鎮北部風光秀麗的楊凼村,西與武穴市馬干村接壤,北與蘄春縣八斗村相連,是一個雞鳴三縣之地。這里民風淳樸,自然風光秀麗,天然的竹海既是“金錢竹”,更是天然氧吧。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影響,是黃梅縣扶貧重點村。如今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或者搬遷出去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七老八十的老年人。 當我在一間土磚屋里看到 80多歲的楊篾匠正在用輕而小巧的篾刀來剖篾片蔑絲做篾器活,老人的手,粗糙如麻石,掌心結著厚厚的繭,還有劃破的痕跡。他天天都在做, 但一天下來也只有五塊錢收入。而在山那邊的大廟村,60多歲的老篾匠胡老爹,也是一樣的困惑,雖然沒有什么生意,但手總閑不住,編好的篾制品堆滿了房子。 老篾匠講 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基本功,篾匠要樣樣扎實,件件通曉。剖出的篾片,粗細大小均勻,清白分明;編的蔑器,美觀大方。并且做的竹制品結實耐用,用個十幾年都沒問題。其實,篾制品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環保。 現在的年輕人嫌篾匠活太苦,收入太低,寧愿到異鄉打工混日子也不愿學。在這些老人眼里,這門老手藝現在沒人愿學,也許用不了多久就要失傳了。 大山里,這些老篾匠的堅守,他們已經不僅僅是養家糊口,而是對文化的一份自覺傳承。或許要不了多久,那份老手藝,最終會成為人們腦海里的一抹記憶…… 黃梅“小百科”,游遍黃梅“好幫手”! 《穿越時空賞黃梅》,是黃梅本土文學愛好者共同推出的力作,是黃梅縣眾多微信公眾號中第一個結集成冊的純文學小輯。 本書共分梅香梅韻、梅風梅俗、梅友梅情三個小輯,收錄文章104篇,合計105萬字。作者有國家、省市級作家,文學博士,也有草根寫手,內容涵蓋了黃梅的歷史文化、名人典故、風景名勝、風情民俗、特產美食、方言俚語、古村古道古遺址、鄉情鄉戀和鄉愁…… 一冊在手,游遍黃梅不用愁! 《穿越時空賞黃梅》一書正式出版發行。 |
|